哈喽,大家好,小玖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咱们中国城市如何在国际舞台上“花式圈粉”。
要说今年海外最火的“重庆崽儿”,非陈睿莫属。
这个本职是建筑设计师的重庆人,靠着“母语级”特朗普模仿秀,不仅登上了CNN,还让华尔街日报都为重庆的旅游热潮写了专题报道。
民间创意搭台,官方推手补位:重庆的海外圈粉密码
小玖第一次刷到他的视频时就觉得妙,身着黑衣白鞋,手势和语调拿捏得丝毫不差,可刚模仿着“训斥乌克兰总统”说“你无牌可打”,就被镜头外的妈妈一顿教训;
登上长城夸“中国城墙比美国强”时,还调侃着挡住了“墨古人”,这种美式符号和中国家庭日常的碰撞,笑点里全是亲切感。
陈睿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离不开官方传播机构的“神助攻”。在他刚有热度时,YouTube上的“iChongqing”账号就为他拍了人物纪录片,把他的模仿创意和重庆的烟火气绑在一起推向全球。
这个账号背后是2018年成立的重庆国际传播中心,也是全国首个省级国际传播中心,如今在Facebook上有910万订阅量,稳坐地方国际传播账号头把交椅。
他们不会生硬地喊“重庆欢迎你”,而是拍陈睿带外国网红“甲亢哥”吃火锅,拍轻轨穿楼时的乘客视角,让城市形象跟着有趣的人和事自然流露。
这种配合直接体现在旅游数据上:2025年上半年重庆出入境人员达114万余人次,同比增长35%,外籍旅客更是创下33万余人次的历史新高。
小玖觉得,这才是最高明的传播,民间创作者抓准了跨文化的笑点,官方机构则用专业渠道把笑点变成城市名片,缺一不可。
从单点爆火到体系化传播:地方出海的机遇与坎儿
重庆的玩法不是孤例,现在全国已经有85家“国际传播中心”,仅2024年底就新增了35家省级机构。
小玖发现,这些机构的传播逻辑越来越灵活,不再是“自说自话”。
比如浙江搞的“国际青年创作基地”,让在浙的外国年轻人拍vlog,有个乌克兰留学生拍“义乌砍价攻略”,视频里用中文和老板讨价还价的样子,比任何宣传片都有说服力;
海南文昌的县级传播中心联合新华社,把航天发射和椰林风光结合起来,精准抓住了海外航天迷的兴趣点。
截至2025年3月,这些机构在海外平台的账号已超100个,总订阅量达3740万,半数以上账号月均发文超15篇。
但火起来的同时,问题也很明显。洛阳的INS账号曾靠“小刀割豌豆苗”视频创下1.2亿播放量,可后续内容反响平平;
多数账号在年轻人聚集的TikTok上仍是空白,仅7个账号布局,错失了流量洼地。
更深层的瓶颈在于“造血能力”。多数中心靠财政支持运营,虽然有文旅推广、品牌合作等尝试,但盈利有限。
小玖认为,破局的关键还是要学重庆的“民间+官方”模式。
官方机构可以搭建创作者平台,给陈睿这样的民间达人提供翻译、海外版权保护等支持,再通过市场化合作把流量变现。
就像《黑神话:悟空》靠游戏质量带火中国神话,DeepSeek靠技术实力赢来国际口碑。
只有官方搭建好舞台,让民间创造力尽情发挥,城市出海才能走得更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