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将工业遗产、生产场景、科技体验与旅游消费深度融合的新型业态,工业旅游不仅为传统工业转型提供了新路径,更满足了当代游客对深度体验、知识获取、文化溯源的多元需求。在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工业旅游已从小众体验成长为文旅融合的重要增长极,书写着“老工业”与“新旅游”双向奔赴的新篇章。

@摄图网
01、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于近期公布了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并印发通知,要求加强工业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积极推动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探索“工业遗产+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产业重塑”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深入挖掘、系统展示工业遗产的价值内涵,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工业遗产的浓厚氛围。
如今,工业旅游日益走进大众生活。据媒体报道,近年来,携程、美团、小红书等平台上,“工业游”“工厂参观”“工业研学”等关键词的搜索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50%;携程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航天与汽车工业游市场关注度占比超20%,其中重庆816核工厂、吉利汽车工厂、嘉兴火箭工厂等位居关注度榜单前列。
此外,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和旅游局于近日印发了《北京市推动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构建高品质工业旅游产品体系,提升工业旅游全过程服务水平,打造工业旅游高效能支撑系统。到2027年,力争实现年工业旅游人数达到2000万人次、工业旅游收入达到30亿元。

@摄图网
02、资源类型丰富多元,产品供给日趋多样
我国工业旅游资源禀赋雄厚,既有承载历史记忆的工业遗产,也有彰显现代科技的智能制造基地,形成了多元化的产品供给体系。
在工业遗产旅游领域,老厂房、老矿区、老铁路等资源经过保护性开发,成为城市文化地标。以上海杨浦滨江为例,这片曾经的工业锈带,通过对纺织厂、发电厂、水厂等工业遗产的修复改造,打造了集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滨江工业旅游带,成为“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同样,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依托重钢集团旧址,保留了高炉、转炉、焦炉等工业设施,打造了工业博物馆、炼钢体验区、文创街区等业态,让游客在触摸工业历史的同时,感受城市发展脉络。
在现代工业旅游领域,高科技企业、智能制造工厂成为新热点。2025年,青岛海尔卡奥斯智能制造基地升级了工业旅游体验项目,游客可通过VR技术沉浸式观看冰箱、洗衣机的生产全过程,参与“定制家电”互动体验;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深圳总部推出“新能源汽车探秘之旅”,涵盖电池生产车间、整车组装线、自动驾驶测试场等参观环节,成为科技爱好者和亲子家庭的热门选择。
此外,特色工业旅游产品不断涌现。贵州茅台酒厂的“酒文化体验之旅”,让游客参与酿酒工艺体验、酒窖探秘、品鉴活动;浙江义乌小商品城打造“全球小商品采购体验游”,整合生产工厂、批发市场、电商直播间等资源,为游客提供“一站式采购+沉浸式体验”服务;山西大同煤矿推出“煤矿工业研学游”,通过井下模拟开采、煤矿安全科普、矿工生活体验等项目,成为青少年工业教育的重要基地。

@摄图网
03、市场需求持续升级,消费群体不断扩大
随着游客消费观念的转变,传统的观光旅游已难以满足需求,深度体验、文化溯源、科普教育成为旅游消费的新趋势,为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从消费群体来看,工业旅游的受众已从最初的工业爱好者、摄影爱好者,扩展到亲子家庭、青少年、商务人士、研学团队等多元群体,且不同群体的需求呈现差异化特征,例如亲子家庭更关注互动体验和科普教育,青少年群体侧重实践学习和职业探索,商务游客注重产业考察和合作交流。
从消费需求来看,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厂房参观,而是追求“沉浸式、参与式、个性化”的体验。例如,在苏州隆力奇工业旅游区,游客可参与护肤品DIY、香料制作等互动项目;在安徽海螺水泥智能制造基地,游客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实时查看生产数据,体验“工业+科技”的独特魅力;在内蒙古包钢集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题体验项目,让游客穿上工装、参与模拟炼钢,感受工业生产的艰辛与乐趣。

@摄图网
工业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需要企业的参与,更需要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只有当这些“锈带”真正融入城市肌理,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工业旅游才能实现其最大价值。当游客触摸着曾经的钢铁巨兽,这不仅是一次旅游观光,更是对城市工业历史的深情回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