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刷手机,满屏都是“近期避免赴日”的提醒。外交部、文旅部、教育部接连发话,航空公司免费退改签的政策也到位了,结果成田机场和关西机场还是挤满了中国游客。
日媒镜头往前一怼,追问“为啥还来”,有些回答真是让人心里咯噔一下……
工作日的上海浦东机场T2航站楼,赴日航班的值机区永远是最热闹的角落。
拖着手提箱的代购们互相交流着免税店折扣信息,学生群体背着装满换洗衣物的双肩包讨论行程,带娃家庭则忙着给孩子分发零食。
这些熙攘的人群,与航站楼电子屏上循环滚动的“谨慎赴日旅游”提示形成鲜明反差。
同一时刻,日本羽田机场的到达大厅里,中文广播每隔几分钟就播报一次行李提取信息,免税店门口的导购举着“银联卡9折”的牌子招揽客人。
日本媒体的摄像机镜头对准涌来的中国游客,这些画面当晚就被制作成“中国游客重振日本旅游业”的专题报道,字里行间都透着“消费回归”的兴奋。
支撑起这波赴日潮的,是多重因素的叠加。
航空运力的恢复首当其冲:目前中日间每周航班量已达1280架次,较疫情前增长28%,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飞东京、大阪的航线,每天都有10班以上。
机票价格也十分亲民,上海飞大阪的单程经济舱常年维持在850-1200元,即便在国庆、春节等旺季,价格也不会超过2000元。
真正让游客“动心思”的,是创30年新低的日元汇率——当前1万日元兑换人民币仅453元,比2019年贬值近32%。
这种汇率优势直接体现在消费上:药妆店里,某品牌保湿面膜国内一盒卖198元,日本折后仅98元,不少游客一买就是10盒。
电器城的电饭煲,国内售价4999元的型号,日本免税店入手不到2800元。
就连奢侈品领域,某款LV经典款手袋国内专柜卖1.8万元,日本门店加完税才1.2万元,差价高达6000元,吸引不少人专程赴日“扫货”。
除了价格诱惑,“低门槛、高适配”的旅行体验也是重要推手。
从京沪出发,2-3小时就能落地日本,不用倒时差;街头的“便利店”“地铁站”“餐厅”等标识全是汉字,连不会外语的老年人都能轻松导航。
新干线网络覆盖了90%以上的热门旅游城市,东京到京都2.5小时、到札幌4小时,一张JRPass就能搞定跨城市交通。
文化体验更是精准匹配不同需求:京都的红叶季,旅行社推出“古寺巡礼+和服体验”套餐,人均花费1500元就能玩两天。
奈良的春日大社,喂小鹿、赏樱花成了亲子游的标配;北海道的冬季,温泉旅馆推出“滑雪+温泉”组合,住一晚含早晚餐的价格约2000元,比国内同类度假产品还便宜。
而有些乘客前往日本旅游,藏着不少“退无可退”的现实考量。
当前赴日旅游市场上,85%的特价机票都标注“不可退改”,即便少数可退机票,退改费也高达票面价格的1.5倍,比如一张600元的机票,退改要花900元。
酒店预订的“霸王条款”更普遍,热门时段的住宿不仅要付全款,还明确“取消不退款”,一个家庭预订国庆期间东京四晚住宿,取消损失往往超过1.2万元。
企业团队游的成本更高,某公司组织150人的奖励旅游,提前三个月付了120万定金,取消后仅能拿回10%。
再加上“身边朋友都去了,应该没风险”的从众心理,以及“旅游是私人消费,别跟政治挂钩”的片面认知,不少人即便看到警示信息,也还是选择按原计划出行。
可踏上日本土地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很快显现。
最近几个月,针对中国游客的盗窃、抢劫案件发生率同比上升200%,大阪道顿堀、东京新宿等热门区域尤为集中。
这些案件的破案率不足15%,很多景区的监控设施要么老化损坏,要么覆盖不全,游客报警后大多只能拿到一份笔录回执。
更让人不适的是,部分区域出现右翼团体的反华示威,他们举着标语在景点周边游走,虽然没有肢体冲突,但给游客的体验蒙上阴影。
服务态度上的变化也很明显,不少免税店、餐厅的导购对中国游客态度冷淡,对比疫情前的热情接待,形成强烈反差,有的甚至出现“优先服务欧美游客”的情况。
就连服务质量都差的离谱,不少老牌酒店的设施长期未翻新,房间空调噪音大、卫浴设备老化,有的温泉酒店水质清洁度下降,却以“矿物质沉淀”为由搪塞游客。
但日本媒体对这些问题避而不谈,反而一味渲染“中国游客数量恢复”“消费力强劲”,右翼媒体更是借机炒作“中国抵制运动失败”,将游客的正常出行扭曲为“对警告的无视”。
他们刻意回避的是,中国游客每年在日消费总额超2000亿日元,而日本今年的军费增长额恰好是8000亿日元,这意味着游客每消费100元,就有25元通过税收转化为日本的军费。
日本政客在国会辩论中,甚至拿中国游客的消费数据作为“中国民众不重视警示”的“证据”。
这种看似个人化的旅游选择,正在产生远超“出行”本身的影响。
国际社会看到的是“中国的警示未能阻止游客赴日”,可能误判中国民众的凝聚力。
日本右翼则借机放大“中国民众不团结”的印象,甚至提议“进一步放宽中国游客签证限制”,将旅游消费当作“政治筹码”。
更值得警惕的是,游客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可能间接为日本的军事扩张“买单”,而这种“无意识的支持”,正在削弱中国外交警告的严肃性,给别有用心的政客提供操作空间。
原本简单的跨国旅游,不知不觉间成了外交博弈中一个微妙的变量,这或许是很多执意赴日的游客从未想过的问题。
参考文献
潇湘晨报——2025-11-18《日本旅游业相关股票暴跌,有计划赴日游客选择观望:担心安全,取消又面临较大损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