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位于山东省东平县的“运河之心”戴村坝作为京杭大运河上58处遗产点之一,也是大运河上最具有看点的核心工程,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坝”。
明永乐九年(1511年),工部尚书宋礼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前来山东解决大运河枯水季节济宁南旺水脊“卡脖子”难题。
他采纳汶上治水老人白英的建议,破初汶河上游元代堽城坝,在东平南城子村东北筑坝,拦住下泄河水,并在坝旁向南新开小汶河至南旺,在南旺建设分水口,通过河底的鱼脊状石拨分流,“三分南下”“七分北流”,建设了中国运河史上著名的“引汶济运”工程,书写了“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分水奇迹,彻底解决了大运河“供血不足”的“心脏病”,保证了大运河500多年漕运畅通,因此被称为“运河之心”。
但是戴村坝建在东平南城子地界,离东平的戴村有好几里地的路程,那么戴村坝为什么不叫南城子坝,而叫做戴村坝呢?
一个说法是,宋礼将“引汶济运”工程方案奏请皇帝批准后,朝廷拨付十万两白银,进行戴村坝的修建。担心银两运输环节中的折损,就给拨了十个像石磙那么大的银锭。这些巨大的银锭运到东平后,怎么分开成了一个大难题。当时的地方衙门里没有足够的银两来兑换,为此让当时的主持工程建设的官员头疼不已。这时,有个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提出,说是离工程建设地不远的戴村有个外号叫“露头穷”的大地主,非常有钱,也许能够把银锭换开。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主政官员找到“露头穷”。“露头穷”一听是官方修坝,实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很是支持,硬是把大石磙似的银锭换成了散碎银子,方便工程支出。但他提了个条件,就是新建大坝必须以戴村命名。
这件事官员上报后,朱棣问计于宋礼,宋礼说,戴字“土上共下田在中,旁有金戈护九州”,这名吉祥,好事呀!朱棣龙颜大悦,批准新建大坝为“戴村坝”。所以才有了戴村坝没有以修建地南城子命名,而以稍远一些的戴村命名的来历。
另外一个说法是,戴村坝选好址以后,其修坝的土地当时为戴村的一个大地主所有。这个地主很开明,对修坝很支持,愿意无偿拿出这片土地进行大坝的修建。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大坝必须以“戴村”来命名,叫戴村坝。主持大坝修建的官员认为是好事,于是层层上报,最终由皇帝核准定名为“戴村坝”。
但是不论哪一种说法,戴村坝的名字的来历都与“戴村”有关。这也为戴村坝带来了更多的传奇故事和神秘色彩,其“土上共下田在中,旁有金戈护九州”的美好寓意,更成为戴村坝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人津津乐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