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印记(十一)
文/盛百珍(辽宁台安)
金秋十月,枫红菊绽,稻谷飘香。国庆佳节的余温尚未散尽,兄妹六人便为圆多年夙愿,踏上了南行的列车。随着一声鸣笛划破天际,十天的旅程正式开启,车厢里笑语盈盈,暖意融融。
此行跨越一个直辖市、一个自治区与六个省,往返行程近万公里。我们一路穿行,饱览祖国的锦绣河山,尽赏沿途城市与村庄的别样风光。
红色之旅是藏在心底多年的向往,橘子洲头的景象更刻下深刻印记。青年毛主席的雕像巍然屹立于江岸,目视前方,鲜艳的繁花簇拥四周,映衬着伟人的雄姿,游客们纷纷驻足拍摄,只为珍藏这动人瞬间。
韶山,是我自幼便知晓的"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今日终能亲临,激动之情难以言表,热泪悄然盈眶。毛主席旧居里,留存着他童年的点滴与青春的辉煌;铜像广场上,中外游客络绎不绝,有人敬献花篮,有人高唱赞歌——"毛主席您是永远不落的红太阳"。这场红色之旅,丰盈了精神食粮,成为心中永恒的珍藏。
张家界的奇景更令人沉醉。乘缆车俯瞰峰峦峡谷,那些石英砂岩峰林拔地而起,如诗如画的风光让人词穷,唯有不停按动快门,将这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永久留存。
拥有三百余年历史的凤凰古城,历经沧桑仍韵味十足。沱江水清波荡漾,青石板路蜿蜒曲折,错落的吊脚楼倒映水中;夜幕降临,霓虹璀璨,宛若人间天堂。芙蓉镇的瀑布奔流不息,酉水画廊的千年古迹完好如初,短暂的停留间,尽是诗与远方的惬意。
"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畅游漓江,两岸群峰竞秀,江水清澈见底;驱车穿行十里画廊,坐竹排慢赏丽景,仿佛耳畔正回荡着刘三姐婉转的对歌声。
井冈山与南昌的停留虽短暂,革命老区人民的精神却深深触动心灵,为我们注入股股暖流与无穷力量。
十天行程,收获满满。二弟与妹妹拍摄的精美照片、老弟制作的短视频,连同我写下的十篇游记散文与十六首旧体诗,皆是兄妹六人此行最真实的写照。这些珍贵的印记,终将被永远珍藏。
旅游印记(十二):难忘的韶山冲
十月金秋,天朗气清,枫红菊艳浸染了沿途景致。八日下午二时,我们二十六人的旅行团乘大巴从长沙出发,奔赴此次红色之旅的第二站——韶山。两小时车程后踏入这片热土,一座宏伟牌楼即刻映入眼帘,红日初升的图案旁,"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几个火红大字熠熠生辉,直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进入韶山市区,宽阔的马路洁净平整,周围景致清雅宜人,"毛主席的家乡人民欢迎您""红色的记忆"等标语随处可见,浓郁的敬意与温情扑面而来。
傍晚五点半,晚餐在暖意中开始,八菜一汤的家常滋味里,当属特色红烧肉最显心意。即便平日不食肥肉,我也忍不住品尝了一块,那醇厚的口感里,满是韶山人对远方来客的热忱。饭后在门前商店挑选纪念品,精美的毛主席像章与厚重的《毛主席语录》本最让我爱不释手,当即买下留作学习珍藏。
当晚入住的毛家宾馆更添惊喜:服务人员笑容热忱,环境雅致清幽,让人倍感宾至如归;语音控制窗帘、灯光与电视的智能设备,更让古朴的暖意中透着现代便捷。
暮色渐浓的韶山冲愈发迷人:炊烟与山岚缠绵成水墨画卷,农家小楼墙上"为人民服务"的红漆字依旧鲜亮,屋檐下的红辣椒如串串燃烧的火种。街头老者用韶山乡音讲述往事,说主席回乡时总要摸摸门前的老桂树,笑称树龄比自己还长。月光爬上南岸塘——那是毛主席少年时游泳的池塘,水面涟漪轻晃,仿佛浮沉着半个世纪的星光。
次日清晨七点半,我们准时乘车,二十分钟后抵达毛主席故居。这座被群山环抱的"一担柴"式土砖瓦房,像一卷缓缓展开的泛黄史卷,每片竹叶都印刻着岁月的痕迹。我站在门槛前,请二弟为我拍照留存,眼前的荷花池中,几位师傅正乘船清理杂草,水清山秀的景致令人流连。故居西侧,刚收割完的稻田里,稻茬如绒毯铺展,恍惚间似见青年毛主席赤脚走在田埂,裤脚沾满湘土,肩头却扛着整个中国的未来。
随后前往毛主席铜像广场,秋阳倾泻而下,为铜像镀上温暖金光。主席身着中山装,手执文稿,目光炯炯凝望山河,尽显运筹帷幄的雄姿。游客们有序列队敬献花篮,深深三鞠躬,以寄缅怀敬仰之情,广场上飘扬的红绸与轻响的风声,仿佛都是对伟人的深情回应。
正午时分,我们乘车离去,后视镜里,这片神圣的热土渐渐隐入远方。但故居窗棂间穿梭的光影、铜像广场飘扬的红绸、田间地头回荡的笑声,早已化作永恒的精神坐标,指引着每个追寻初心的旅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