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传东
最初知道武威这个地方,源于盛唐诗人王翰的那首《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枇杷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中的凉州就是今天的甘肃省武威市,在我的印象中,武威是西北一座地僻人稀、经济落后的小城,从来不曾想过去那里旅游度假,也未曾把它跟从地下出土的那匹青铜马联系在一起。没想到,今年夏天的武威一行,竟让我大开了眼界。
2025年的夏季格外炎热漫长。整天待在空调房里,不由得心烦意躁。儿子见我郁闷,说甘肃那边凉快,提议去武威旅游避暑,也顺便去从未踏足过的兰州逛一逛。
说走咱就走,但行前必须做好旅游攻略。用手机百度一搜,才发现我的浅薄和孤陋寡闻。
武威市,简称“武”或“凉”,除“凉州”外,还有“姑臧、雍州”之称,是古丝绸之路东部的重要门户,自汉代起,武威就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北的“咽喉锁钥”之地。当年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凉州城,见证了霍去病西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等重大历史事件,是名副其实的“六朝古都,西北首府”。
从兰州乘火车,一个多小时就到达了武威。比起山东动辄三十六七度的高温,武威的气温始终保持在二十度上下,让人感到无比的舒爽与惬意。
雷台汉墓,是来武威必去的一处景点。它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北关中路272号,因出土国宝级文物“铜奔马”而闻名。
1969年10月,武威当地农民在挖战备地道时,在雷台下发现了这座东汉晚期的大型砖室墓,从中挖掘出了这匹青铜马,刚出土时,当时的甘肃省文化局文物科长王毅给它起了“马踏飞燕”的名字。1971年,郭沫若参观甘肃省博物馆时,该名称已用于展品说明,此后,郭沬若在向外推广介绍时,沿用了“马踏飞燕”这一名称。但是,关于名称问题,文物界却意见不一,颇有争议。有专家认为,单从马踏之物来看,该鸟尾平直不符合燕子特征,而与甘肃常见的隼类相似,认为叫“马踏飞燕”没有只够的依据,遵照文物定名规则,支持改名叫“东汉铜奔马”的专家占了上风,于是,1983年,国家旅游局用“铜奔马”替换了“马踏飞燕”的名字,并将其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从此,“铜奔马”的形象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旅游宣传品中,成为大家熟悉的“飞马”。
1996年,“铜奔马”被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1年,出土“铜奔马”的雷台汉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铜奔马”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名单。
“铜奔马”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每年的5月1日到10月15日以真面目示人,而其他时间去的游客,看到的只是复制品,专家们要利用旅游淡季这段时间,在库房内对国宝进行维护和保养。
雷台汉墓公园着实不小,占地面积达12.4万平方米。踏入公园大门,迎面是一片宽阔的广场。广场中央,是根据雷台汉墓出土的“铜车马仪仗队”仿制的青铜群雕,包含38匹铜马,14驾马车及45件人物俑像,那威武雄壮、栩栩如生的阵仗跟气势,一点不亚于位于西安咸阳的秦始皇兵马俑。
继续向前走,经过第二道门后,登上一处不算太高的台阶,便是明代天顺年间(1457∽I464)修建的雷祖殿(雷台观)。围着雷台观转了大半圈,也没见到汉墓的踪影,又不好意思向别人询问,只得顺着台阶往回走。
快到二道门时,瞅见东面有一小片林荫,便打算去歇歇脚。走近才发现,一道近10米高的夯土墙如悬崖般垂直而下,雷台汉墓一号墓跟二号墓就隐藏在土墙之中。两座汉墓门都朝东,大一点的是一号墓,由长斜坡墓道、甬道、前室(附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后室组成。沿条砖砌筑的墓道进深约二十米,便是低矮、只能容纳七八个人立足的主墓室,讲解员正在讲解着汉墓出土时的情形,她手指着古墓的前室告诉游客,那匹闻名遐迩的“铜奔马”就是在这里发现的。虽是盛夏,我却感到墓室内寒气逼人,不是恐惧,而是冬暖夏凉的窑洞效应使然。
雷台怎么会建在汉墓之上,这纯属巧合。古代人讲究风水,这种“上观下墓〞的特殊景观,充分说明了此地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前凉(301∽375年)时期,中原战乱,大量楚地文人流亡凉州,楚文化开始在此传播。为稳定前凉局势,加强统治,国王张茂利用人们崇拜屈原“忠君爱国”的情怀,修筑灵钧台,用来祭祀屈原,把原本的文化活动,变成了禁锢百姓思想的政治工具。而修筑灵钧台的夯土台基,恰巧就建在了东汉晚期的这两座墓葬之上。
一千多年后,明代在修建祭祀雷神的雷祖庙(雷台观)时,无意中又将灵钧台压在了下面,这种“三代同堂〞的叠加结构,形成了“地上道教圣地,地下汉墓遗珍”的奇特现象。
雷台汉墓的主人是谁,考古界说法不一。因为古墓历史上数次被盗墓贼“光顾”过,墓葬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相对于被盗掘一空的二号墓,一号墓算是幸运的,虽然也被盗过,但墓中仍然出土了包括“铜奔马”和“铜车马仪仗队”在内的230多件珍贵文物和3万多枚古钱币。因为没有发现墓志铭等有价值的实证,墓主人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根据出土的青铜马胸前的铭文“守张掖长张君”,还有残缺的龟钮银印,可以断定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张姓将军,但究竟是哪位张姓将军,还需从墓中找答案,在出土的龟钮银印中,依稀可辨出“破羌”两字,据史料记载:官渡之役张绣因力战有功,升迁为“破羌将军”。考古界的专家由此倾向于张绣,认为是张绣墓的可能性要相对大一些。
张绣(?∽207年),凉州武威郡祖厉县(今甘肃靖远)人。是东汉末年割据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也是骠骑将军张济的侄子。张绣早年当过县吏,后来随张济四处征伐,张济死后,张绣掌握兵权,与刘表合兵一处,多次大败曹操。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时,张绣听取贾诩的计谋,向曹操投降,并与曹操结成亲家,被拜为“扬武将军”,官渡之战时,因功升为“破羌将军”。
公元207年,张绣随曹操出征柳城途中去世。
在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厅,我们有幸目睹了“铜奔马”的真容。展柜内,这匹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用青铜铸造的马儿,体型矫健,威风凛凛。马头微向左偏,三足腾空,一足踏在展翅飞翔的飞鸟(在专家没完全确定踏的是何物之前,权且称之为飞鸟)背上,马的鬓毛和长尾飘举,如天马行空,游人仿佛听到了马儿奔腾的嘶鸣声和风啸声,给人一种风驰电掣,瞬间飞跃千里的灵动之感。
其实,雷台汉墓真正的主人是谁,对普通人来说并不重要,那是留待专家们考证的问题。重要的是,“铜奔马”做为青铜艺术品中的罕见杰作,体现的不仅仅是古代工匠们精湛的工艺技术,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那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奔马”精神。
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