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说,“门票归零”有潜力实现双赢,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必然的双赢公式。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成功与否取决于景区如何运作,以及它所处的发展阶段。
一、 “双赢”的可能性与实现路径
当景区(尤其是一些知名或位于城市内的景区)取消门票时,确实可能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从而实现游客与景区的双赢。
对游客而言,赢在:
1. 直接降低成本: 最直观的赢,就是旅游预算下降,尤其是对于家庭游、多景点游览的游客,吸引力巨大。
2. 提升旅游意愿和体验: “免费”极大地降低了决策门槛,能吸引更多原本犹豫的游客。同时,没有了“花了钱就必须看回本”的心理压力,游览变得更轻松、更随意。
3. 促进重复游览: 对于本地居民或周边游客,免费景区可以成为日常休闲、散步、锻炼的“后花园”,极大提升了景区的使用率和亲民度。
对景区/当地而言,赢在:
1. “流量入口”效应: 这是“门票归零”策略的核心逻辑。景区通过免费开放,将自己变成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
2. 带动全域旅游消费: 游客省下的门票钱,很可能会用于餐饮、住宿、购物、交通、娱乐等其他消费。这些衍生消费对当地经济的拉动效应,远远超过门票收入本身。比如,一个免费5A景区带来的过夜游客的消费,可能是门票收入的十倍甚至数十倍。
3. 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免费开放的景区,尤其是高级别景区,是城市好客精神和自信的体现,能极大地提升城市的美誉度和吸引力。
4. 促进产业升级: 倒逼景区和当地政府摆脱对“门票经济”的路径依赖,转而深耕“产业经济”,开发更丰富、更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经典成功案例: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自2003年免费开放以来,成为了全球范围内“门票归零”战略的典范。
△ 游客赢了: 可以免费享受世界文化遗产的美景。
△ 杭州赢了: 西湖的免费开放,吸引了海量游客,极大地拉动了杭州市的整体旅游收入。据多年统计,杭州的旅游总收入增长了数倍,实现了“舍小钱,赚大钱”的格局。西湖成为杭州整个城市的“会客厅”和“金名片”。
二、双赢的关键在于“转型”而非“归零”
门票归零能否双赢,关键不在于“免不免”,而在于 “免了之后怎么办”。
要实现真正的双赢,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 强大的替代财源: 要么有雄厚的政府财政支持,要么具备成熟的商业配套(如特色餐饮、文创商品、沉浸式体验项目等)来承接流量、实现变现。
2. 科学的运营管理: 必须有精细化的客流预警、疏导和预约系统,平衡人气与体验。
3. 清晰的定位与特色: 景区本身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并能将这种吸引力转化为游客在其他方面的消费欲望。
4. 完善的基础设施: 周边的交通、住宿、商业等要能承受并服务好激增的客流。
而对于依赖“门票经济”的初创期或偏远景区,门票归零可能是一剂毒药。
对于已经具备较高知名度、位于消费能力较强区域的成熟景区,门票归零可以是一剂激发活力的催化剂,推动其从“观光的景点”向“度假的目的地”转型升级,最终走向游客满意、地方发展的高级别双赢。
因此,“门票归零”是一个战略选择,其成败取决于背后的综合运营能力,它考验的是一个地区全域旅游的发展水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