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新华街
文/刘玉贵
凡是张家口人就都知道桥西有一条街叫新华街,凡是在新华街住过的人就都知道新华街的名气很大。这不仅是说新华街是一条张家口人来车往最密集的老街,最主要的还是说新华街能代表着老张家口的地域文化和老张家口人的饮食习惯,同时也见证着张家口的百年变迁,可以说桥西区新华街就是老张家口的一个不用浓妆淡抹的缩影。
越过清水河上的通桥,穿过至善街直行便进入了新华街。新华街分新华前街和新华后街,前街直行到西坝岗,后街则需穿过右街到达小白山。新华街并不长,整条街长也不过千米,但是就这么一条街却挤满着近百家商户、几千住户,学校、医院、银行也驻立此处,新华街的路也不宽,双向也就是两车道,但是由于新华街是桥东通往桥西的主要干道,每天你都会看到拥挤的车流和人流汇集此处寸步难行。
我是生于此、长于此的地地道道的新华街人。近六十年的新华街的生活,使我对这里的每一条小街小巷都充满着非常深厚的感情,这感情里充满了儿时苦难生活的记忆和追求幸福的渴望;也充满了儿时的无数童趣和对未来的无限向往!六十年后,闲暇之余,女儿偶然问起我的新华街的故事,我便如数家珍地给她讲了起来......
先说说住房的事。六十年前的新华街是没有一座楼房的,街的两边都是平房,这平房里有的是私房,有的是公租房。好的房子青砖青瓦,飞檐雕花,很像北京城里的四合院,差一点的房子临街是用土坯堆砌而成。我家七口人住在一间12平米的公租房里,一盘大炕就是全家的栖息地,一领席子就是褥子,顶棚是用报纸裱糊而成,窗户用麻纸糊住遮挡风雨。女儿疑惑了,这样的房子能住人吗?这么小的房子能睡下这么多人吗?可是翻到历史的那一页就是那么记载的,今天新华街的高楼大厦就是在那破房子的地基上挺拔矗立。感慨时代变了,但谁都会相信,新华街的那段风尘年月永远一定会定格在历史的记忆之中,让人永远不能忘却。
话说回来。房子虽小,但关不住我的童心。我就像小说《红岩》里的小萝卜头隔着牢门扑捉蝴蝶一样对生活充满了向往。每年的春节,母亲都要买来鲜艳的窗花、对子仔细地贴在窗户上。在我看来,那艳艳的窗花就像一缕阳光一样给这个家带来了温暖和希望。顿时,渴望长大的意愿不断地在我心里燃烧着、升腾着。
据了解,这些年来新华街不光走出来许多将军和领导干部,就现在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文艺人才就有近百名。许多在外地居住多年的朋友回来都想再看看新华街的旧址,聊一聊小时候的事情,我想这个情结谁也永远不会割舍。
说说烧煤的事。现代的生活里烧煤的事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冬天有暖气,做饭有天然气。可是当年的张家口根本就不会有这种生活条件。我小的时候烧火做饭是用面煤,冬天取暖是用块煤,但是煤是国家按每个家里的人口定量供应的,不能随便买。可问题是供应的煤根本就不够家里用,于是家家户户就开始抹煤坯。抹煤坯的活是个脏话、累活,还要有体力。
首先要找小车从很远的地方拉回来黄土和煤沫用水搅拌均匀;然后用一个铁条方块做成的模子,把搅拌好的煤沫用模子一块一块的抹好;经过太阳一至二天把煤坯晒干后才能搬回家。过来的人都能记忆起家家抹煤坯的那幅热闹场景,记忆起那铺满街院的煤坯,因为那是每个家庭在寒冬里生存的最后的一点希望。
我非常怀念小时候窗户上的冰凌花。那真是一幅千奇百态的图画!不管你心里有多少奇思妙想或者祈祷祝福,都能在它那里找到你所要的东西。屋里的温度决定了冰凌花的厚度,而厚的冰凌花又有一种立体感,肚子饿的时候用哈气吹一下,冰凌花中间就呈现出一个大烧饼,冷的时候用舌尖舔一下冰凌花又会变成一件暖暖的棉衣服。我曾经把我心里想要的东西全部都刻画在了冰凌花上。也许,那就是我童年里最奢侈的一个追求和希望。
说说吃水的事。几十年前新华街有几处供市民挑水的地点,离我家近一点的是草厂巷的三号院,还有一处是新华前街的贾家巷,新华街的居民几乎家家都要靠着挑水生活,每家都要准备一口大缸储备水,每天都要去挑两担水,才能使家里够用。喝水洗漱、洗衣做饭都要节约着使用,最有趣的是过大年的时候,负责放水的人要放假三天,吃水的人要准备三天的储水,才能熬过这三天。于是过大年的前几天放水的家门口就排起了长长的挑水的人群,冰天雪地里人们卷缩着身子,跺着双脚等着挑水,一挑水送回家后再去排队挑,直到家里的盆盆罐罐都装满水为止。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二百多米的挑水之路我整整挑了三十年,直到九十年代的中期才宣告结束。
当然,现在的新华街已经矗立起了座座高楼,幸福生活的设施一应俱全,吃水的事就不是问题了,有时偶而看到有人挑水从身旁走过,我的眼光一定会追着他的背影走的很远很远,因为那个背影就是童年的我......
说说用电的事。那个年代的每个家庭是不需要多少电的。除了家里一个灯泡用来照明外基本上没有其它用电的需要,不像现在的人们离开了电几乎就寸步难行了。那时没有冰箱彩电、没有洗衣机,更没有电脑或手机一类的电器。但尽管家家用电如此之少还是少不了经常停电,那时候停电不像现在还发一个通知让人提前做好准备。那时候随时拉闸停电,停电时整个新华街黑乎乎的像一条沉睡的死街,每个家庭的窗户上都闪烁跳动着蜡烛的亮光,时隐时现地看到每个家庭里人们忙碌的身影,那个年代蜡烛是畅销商品,停电时能马上点着蜡烛是一件最惬意的事情。
好在这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现在的新华街每天都是那么灯火阑珊! 那么迷人!那么让人眷恋!
人就是这样。小的时候着急着盼着快点长大,满脑子全是未来的理想,可是人老了的时候满脑子又全是过去的事,总爱向别人说一说记忆中的往事;总会留恋从小生活长大的地方;总想让子孙们把一些记忆传下去。也许,百年后的子孙们都能讲一点祖辈们的故事,讲一下桥西区有一条街叫——新华街。
作者简介:
刘玉贵,66岁,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现任张家口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
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张家口市首批“拔尖人才”、河北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张家口市“德艺双馨艺术家”等荣誉称号。
END
编辑:张惠慧
编审:苏元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