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城市的符号
也是文化品牌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是城市发展轨迹的记录
在江南水乡无锡
有很多地名
以 “渚”“墩”“浜” 等字命名
这些地名鲜明彰显了地方特色
其中以 “墩” 命名的地点不在少数
众所周知的 “西水墩”“黄埠墩”
便是运河里的地标,闻名遐迩
你知道 “上马墩” 吗?
这里究竟是谁上马的地方?
上马墩位于无锡市梁溪区东北部,现属梁溪区广益街道管辖。古时在距尤渡里不远之处有一土墩,名曰上马墩。相传,南宋时,过郡马过孟玉在此立下一座石坊,坊上题有:“石门朝东开,入城下马来。” 这一传说为上马墩增添了浓厚的传奇色彩。
而据《无锡地名》(郁有满编著)记载,明代嘉靖年间,无锡东亭出了一名翰林院学士华察(1497—1574)即民间所说的 “华太师”,在地方影响很大,威望很高,他归故里后,地方官员和士绅经常约定在一个区域集中,然后一起上马前往东亭拜见他,这个区域因此而得名“上马墩”。
明清时期,上马墩一带属于景云乡。
新中国成立后,该区域于1956年划归广益乡,1958年成立上马墩大队。早年的上马墩较为荒凉,多为菜田耕地。此后,这里陆续兴建了电容器厂、太湖化工厂等企业。
1979年,当地建成112幢简易平房以安置拆迁居民,上马墩一村、二村两个居委会随之成立。
1981年,上马墩路动工修建,西起东门,东至东亭,此后经多次扩建。同年,上马墩三村、塔影一村、塔影二村相继建成。
1982年,机械、化工、航运、教育、房管、城建等多个单位在该区域内兴建住房,所建房屋多为六层住宅楼,总建筑面积达23万多平方米。
1981年12月16日,无锡市政府批准成立上马墩街道办事处,1982年正式挂牌办公。至1983年,该街道共管辖9个居民委员会,分别为:上马墩一村、二村、三村居民委员会,塔影一村、二村第一、第二居民委员会,以及幼园、界南、简新居民委员会。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无锡老工业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马墩区域陆续建起了一批以轻工、机械等为主的工业企业,包括无锡电容器厂、太湖化工厂、菊花电风扇厂、振奋螺丝厂、自行车零件厂等。这一时期,诸如“菊花”牌电风扇等一批家喻户晓的品牌在此涌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国企改革及工业企业“退城进园”深入推进,上马墩区域众多工业企业逐步迁出,实现了从传统工业片区向现代城区的转变。
上马墩路周边多为住宅区,上马墩街道逐步形成现代化住宅群。
1991年,为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及困难群众的谋生问题,同时更好地服务新市民落户无锡创业,当地启动建设上马墩小商品市场创业街。该市场经多年发展,逐渐成为上马墩地区人气鼎盛的特色市集,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然而,随着规模扩大,市场逐渐出现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颇受诟病。
2018年,顺应城市更新发展需求,该区域经系统整治改造,焕新打造为融入上马墩文化特色的街道公园,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新去处。
2021年,经无锡市人民政府同意,上马墩街道正式撤销,原管辖区域划归广益街道。
尽管上马墩街道建制已成为历史,但“上马墩”这个名字,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目前,仍有许多带有“上马墩”字样的地名与路名,如上马墩路、上马墩一支路、二支路、三支路,以及上马墩一村、二村、三村、上马墩派出所等。
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成立的上马墩大队,历经多年区域调整,至今仍属广益街道管辖,保留为上马墩社区。
美食,是上马墩最鲜明的特色标识。以上马墩路为主轴,延伸至各支路与靖海农贸市场,这里形成了以传统老店为核心、生鲜市集为特色、特色小吃为补充的美食格局。浓郁的烟火气弥漫在每一处角落,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美食集聚地。
上马墩曾是无锡的房价洼地,住房成本低廉,成为许多初到无锡者的落脚首选。对于无数逐梦者而言,这里更是梦想起飞的温暖港湾 —— 区域内的无锡市人力资源产业园,目前有上海外服、北京外企等50多家头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服务企业2万余家,促进就业和流动达数十万人,已成为“立足梁溪、服务全市、辐射全国”的一站式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先后荣获“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最具服务特色园区”“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最佳规划园区”等荣誉。
叠加低成本住房的优势,让大学生、创业者得以在此安心扎根。双重保障为逐梦之路保驾护航,让上马墩成为承载希望与温情的逐梦驿站。
如今,这里依然是充满活力的生活圈:地铁 2号线上马墩站无缝衔接全城,区域内紧邻火车站、汽车站,锡沪路、广瑞路、上马墩路等主次干道四通八达;高楼与绿树相映成趣,如今已完全融入城市核心区域。
老地名承载着时光的印记
时光流转,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
上马墩的街巷里弄
依然延续着岁月的温情
这里既有无锡最质朴的市井烟火气
也有城市更新与产业焕新的勃勃生机
上马墩,从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
它是无数人安顿身心的家园
更是梦想 “上马”启程的地方
它也不仅是一个地名
更是一声祝福——
愿每一位在此生活、来往的人
都能在这里“上马”出发
奔向梦想的远方
上马墩
坐拥紧靠主城区的绝佳位置
出门便是繁华
上马墩周边的美食更是多到数不清
住在这里的幸福指数很高
0 1
老新村的早时光
这里的老新村
是被时光温柔对待的角落
老式的有色玻璃
还留着岁月的温度
新村两旁的香樟树长得枝繁叶茂
墙角的月季自顾自开得热烈
上午的阳光照进新村公园
小朋友们在儿童乐园欢快玩耍
义工们耐心给老人量血压、修剪头发
老人们聊着家长里短
拼凑出老新村最鲜活的烟火日常
新村里开了几十年的早餐铺子
油条在油锅里炸得金黄
熟客随口喊一句“来一套大饼油条”
老板应声的同时
已经把热乎乎的早点递到手里
走在上马墩的路上
这里没有商圈的喧嚣浮躁
满是柴米油盐的实在感
特别治愈
0 2
上马墩走一遭,胖三斤!
提起上马墩
大家最先想到的准是这里的美食
网友都打趣说
“没人能瘦着从上马墩走出去~”
( 沈阿姨粢饭团 )
地址:上马墩路146号
沈阿姨粢饭团已经开了三十几年
很多附近的人都是从小吃到大的
舀一勺米饭在纱布上摊开
撒上芝麻糖、肉松、花生、油条脆
相比以前,馅料多了不少
轻轻把布卷起来,按压两头
一个热气腾腾的粢饭团就做好了
冬天的早晨
捧着温暖的粢饭团边走边吃
香糯弹牙
记忆中的味道又回来了
( 避风塘 )
地址:上马墩靖海园门口
在上马墩还能找到二十多年前
火遍大街小巷的避风塘奶茶
绿色的店招几十年不变
很有辨识度
老板每天现熬珍珠、现泡茶底
原味珍珠奶茶的价格只需5元一杯
戳下吸管,搅动珍珠,一气呵成
喝的就是个情怀
( 喜烩馄饨店 )
地址:上马墩路99-7号
这家开在上马墩主路旁
弄堂里的喜烩馄饨店
不仔细找就会错过
馄饨每日现包,馅料丰富
三鲜、虾仁、贡菜、香菇……
藏着不同的风味惊喜
贡菜馄饨
每一口都是脆香脆香的
虾仁馄饨更是有两个完整的大虾
货真价实
这碗馄饨就像妈妈包的味道
没有网红滤镜下的噱头
只有面皮裹着肉馅的朴实
( 义兴斋 )
地址:上马墩路89号
上午05:30-10:30
下午14:30-17:30
创立于1985年的义兴斋
至今已有40年了
每天早上五点多
第一笼包子出炉
馒头差不多一拳大小
面皮入口柔韧
肉馅简直甜到了心里
咬下还有肉汁迸出,满齿丰腴
( 郑家大肠 )
地址:靖海农贸市场
在靖海农贸市场周边
郑家大肠的招牌
早已成了“老无锡卤味”的代名词
作为郑家大肠的首家店铺
上马墩店已营业 31 年
如今还有 3 家分店
每天凌晨 3 点,大肠会在加工厂现卤,6:30 准时送至上马墩店,店铺随之开门营业。郑家大肠处理得相当细致,先泡、再搓、后洗的流程彻底去除了腥膻味,再经老卤熬制,浓郁香气四处弥散。
顾客可以自己拿起筷子挑选,选好后由老板帮忙切块,再淋上特制汤汁,吃起来口感软糯,口味偏咸鲜,还带着一丝微甜。
( 国峰猪排 )
地址:靖海农贸市场
国峰猪排
从 1999 年就开始售卖
最早在太湖花园摆小摊
后来逐渐专注于猪排生意
2014 年迁至靖海农贸市场
店内所有食材都需要提前一天准备,选用新鲜后腿肉,切片时会仔细挑出肉里的筋,这样炸出来的猪排才能做到口口酥脆。处理好的肉排要用刀背敲打,横向纵向、正面反面都要照顾到,敲到最后,一块大排能变得有先前的近两倍大,接着进行腌制,最后裹上面包糠下锅油炸,每一步都藏着酥脆口感的秘诀。
油花滋滋作响间,面包糠逐渐变得金黄酥脆,捞出沥油后撒上少许椒盐,外酥里嫩的猪排就做好了。咬开酥脆的外皮,内里的肉质鲜嫩多汁,没有一丝干柴,每一口都能尝到肉香与椒盐的完美融合,每天100斤的销量,是食客们用味蕾投出的认可票。
( 丰鼎鸡汤面 )
地址:靖海农贸市场
丰鼎鸡汤面的老板
因为自己爱吃面
以前总爱到处找面吃
后来索性决定开一家面店
想让价格更便宜些
方便周边街坊邻里一起享用
店里的招牌是块肉面,面里的大肉需要提前一天准备并熬煮,咬一口酥烂喷香,满是家常味。就连只需 4 元一碗的鸡汤面,汤底也不含糊,是老板每天凌晨 3 点就到店里现熬的,诚意十足。
除此块肉和鸡汤,香菜百叶丝、红烧笋干、肉面筋等其他面的浇头,也都是店家在店里现烧的,每一口都透着新鲜。老板忙前忙后,一边下面一边和老客聊天,熟稔得像是家人,这碗面里,藏着的不仅是美味,更是街坊邻里间的温情。
上马墩可远不止“美食天堂”这一个标签
它更藏着宜居无锡最真实的模样
那些在别处难寻踪迹的老手艺人才是灵魂
修鞋、修伞、织补、配钥匙……
这些藏在街巷里的小铺子
守住了生活的便利
也留住了日子里的烟火温情
心动不如行动
明天一早就去上马墩
感受浓郁的人间烟火气吧
无锡读城栏目持续更新中

来源:梁溪发布
编辑:张静
校对:李倩
责编:杨珍
分享小伙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