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郴州市的苏仙区、永兴县、资兴市、安仁县等地,有着大片的丹霞地貌,包括近些年已经成为热门景点的苏仙区高椅岭和飞天山,其实除了这些售票景点,还有很多惊艳的丹霞景观。在永兴县,有很多被称为“坦”的地方,这些“坦”小众而惊艳,可能一天甚至几天都没有一个游客,但却是当地一种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那么“坦”是什么?“坦”在当地方言中指丹霞崖壁中的洞穴,人们在这些洞穴中居住,建寺庙、题字摩崖,成为了一种极其地方特色的景观。
2010年8月,由广东丹霞山、浙江江郎山、江西龙虎山、福建泰宁、湖南崀山、贵州赤水六处系列提名地组成的“中国丹霞”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中国第四十处世界遗产,其实除了以上六处世界遗产地外,中国还有很多非常壮观的丹霞地貌,湖南郴州就是其中一处,可以说郴州的丹霞地貌不输以上世界遗产地。
今天主要说说郴州永兴县的“坦”,也就是丹霞崖壁上洞穴,坦中有寺庙,坦中有民居,坦中有韩愈的题字,永兴的坦,有点小众,去郴州,别只知道高椅岭和飞天山,其实寻访这些小众甚至很有历史意义的“坦”,也很有意思。
黑坦穿坦
黑坦和穿坦是两个紧邻的坦,可以导航“黑坦穿坦-公交车站”,旁边有几个停车位。这里是一处野景点,上下山的路陡峭而湿滑,好几处直上直下的土路,如果下雨天建议不要贸然前往,腿脚不灵便的,也建议也直接放弃。
爬上上图的丹霞楼梯后,会有个分叉路口,走右边是去穿坦,走左边是去黑坦,穿坦和黑坦间有一条小路,建议先去穿坦,然后从穿坦去黑坦,再从黑坦下山,这样比较容易找到路。
穿坦是一个高30米,宽50米左右的穿洞,形成于约1亿年前红色砂砾岩风化溶蚀,这种穿洞也被称为天生桥,在丹霞和喀斯特地貌中比较常见,穿坦下方还有一个发育不全的坦。
黑坦是半敞开式厅堂型洞穴,洞内平坦,面积约5000平方米,据说黑坦曾是土匪据点,如今遗留有土屋几间,注意坦内的房屋很多是没有屋顶的,省去了建屋顶这个难度比较大的工程。
盐坦(国陵寺)
盐坦位于永兴县黄泥镇板冲村,可以导航“国陵寺”,车子要停在公路边。这里是一个受溶蚀风化形成的大型洞穴,洞宽158米、高约68米、纵深119米,据说是全国最宽的天然丹霞坦洞。
之所以叫做“盐坦”,传说有香客前来拜佛烧香时,崖壁中会有盐溢出,香客可带走食用。盐坦中有国陵寺,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可惜永兴的寺庙在特殊年代几乎全部被毁,现在的国陵寺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寺中有2名老尼居住。
国陵寺风格比较魔幻,有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为什么说魔幻呢,首先这里汇聚了佛儒道各路神仙,如来佛、弥勒佛、观音、八仙、三皇地母……还有各种乡土神仙,在这里都有一席之地,其次坦中刷白的房屋菱角分明、造型独特,有一种纸扎屋的感觉。
坦里还有和尚的舍利塔,附近村民的棺材,甚至还有专门为和尚订做的长生不老箱(坐棺),使得国陵寺的魔幻气质更加出众。
黄坦(大明寺)
大明寺、禅静寺、龙华寺位于便江北岸的丹霞山崖上,可以导航“永兴大明寺”,车子停在山脚下的土路旁,拾阶而上可达大明寺,顺着崖壁上开凿出来的栈道,可达禅静寺和龙华寺,这里收取10元门票。站在栈道上,可以俯瞰便江流淌,这一眼已经值回票价。
大明寺所在的洞穴叫做黄坦,明代高僧创建,清代光绪十七年(1891年)由富户彭若舟出资重修并定名“大明寺” ,特殊年代被毁后,1989年重建。寺在坦内,旁边是尼姑居住和生活的地方,依旧是没有屋顶的房子。
大明寺走过栈道100多米便到禅静寺,禅静寺其实是龙华寺的下院,建于1996年。
黑坦(龙华寺)
禅静寺过去200多米便是龙华寺,这处崖壁上的3座寺庙中,龙华寺最为精彩,龙华寺古称“金狮岩”,始建于唐代,明代建筑龙凤祠,清代后进行多次修复,1984年重建寺庵。
龙华寺的精彩在洞内,里面有六进洞窟寺院,总建筑面积达4800平方米,是整个湖南省规模最大的洞穴寺庙建筑群。
洞内神佛满天,大雄宝殿四个字写在天然崖壁上,山门与崖壁之间形成了采光的天井。大雄宝殿后面其实还很大,但目前由于山石塌落,寺庙香火也不够旺,没有资金来清理土石,里面的几进寺庙只能关闭了。
观音岩
永兴观音岩位于永兴县城西北2500米处便江街道白市村的便江东畔,可以导航“观音岩”。寺庙依山崖而建,共九层,高30米。
观音岩历史悠久,始建于唐代中期,屡建屡毁,崖壁中的木结构庵宇系清代所建,这算是永兴所剩不多的寺庙古迹遗存,2011年观音岩被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这地方驴祖徐霞客也来打卡过,他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岩在江北岸,西南下瞰江中,有石岩腾空,上覆下裂,直滨江流。初倚其足,叠阁两层。复顶之下,中嵌一龛,观世音像在焉。岩下江心有石狮,横卧中流,昂首向岩,种种绝异。”他说的“岩下江心有石狮”,就是上图中的那块石头。
狮子坦
狮子坦位于永兴县便江镇锦里村,可以导航“狮子坦”,注意是永兴县锦里村的,车辆可以直接开到坦洞下。狮子坦得名于洞口外那块状如狮子的砂岩。这是一处少有的住人坦穴,曾经有13户人家祖祖辈辈住在这里,岩壁上方都已经被烟灰熏得漆黑。
狮子坦中住人的历史据说始自明末清初,他们的祖辈为了逃避抓壮丁和苛捐杂税,背井离乡,几经迁徙,终于寻找到这如“世外桃源”的地方,以前这里没有公路抵达,外出主要靠乘坐小船。
狮子坦的房子有的没有屋顶,有的屋顶只是铺点茅草,现在房子已经没人住了,前些年这里还办过民宿,但也已经停业了。
但老房子旁边还住着一户原来的坦穴人家,开了一家洞穴人家土菜馆,70多岁的阿姨年轻时嫁到这里,至今还在这里经营着土菜馆。
侍郎坦
永兴的坦里面,还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就是位于永兴县碧塘乡湘洲村侍郎组的侍郎坦,可以导航“侍郎坦”,便会来到便江旁的侍郎湾。
来侍郎坦的游客,都是奔着侍郎坦摩崖石刻群去的,这也算是一处比较难以到达的国保单位,因为必须坐船才能前往,你不用担心找不到船,村民们一看有外地车过来,就知道你是想去侍郎坦,他们会问你坐不坐船,因为游客很少,船夫们开价一般都会比较高,但基本上人均20元左右都能讲下来,人多可能还可以更便宜点。
侍郎坦是一个上覆下空依山傍水的天然坦洞,坦高约12米,宽150多米,坦内留有南北朝、唐朝、清朝等三个时期的十五方摩崖石刻,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韩愈留下的字迹。唐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大旱,时任监察御史的韩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触怒了唐德宗,被贬为阳山令(今广东阳山)。在贬谪赴任途中,韩愈乘舟途经便江,遇雨,泊舟登临江边这一巨型天然坦洞,留下“昌黎经此”四字,后人在石壁上刻录。
从“昌黎经此”石刻旁边一幅清朝道光七年(1827年)的刻字:“……粉书昌黎经此四字,体势森严,风骨遒劲,历千百年未损……受命工镌如此。”可以得知,韩愈原迹是用比较耐久的矿物颜料白垩书写在石壁上,并未刻出,清朝时,后人将其阴刻,又有人模仿其字阳刻了一幅,以纪念韩愈两次被贬。这也是湖南首次发现韩愈的石刻手迹。
“昌黎经此”石刻周围,还有唐长庆四年(824年)朝散大夫、郴州刺史韩泰、唐光化四年(901年)前太常博士朱柷、唐宪宗时期宰相李吉甫等人的题刻。这里还有一处残损磨蚀严重的南北朝石刻,也是湖南省最早的摩崖石刻之一。
侍郎坦不住人,也没寺庙,但你可以想象,1000多年前的某一天,落魄的韩愈乘坐小船顺着便江来到这里,上岸避雨,欣赏着前人留下的石刻,提笔写下“昌黎经此”四个字。而1000多年后的今天,你同样乘坐小船来到坦中,与唐宋八大家之首来一次跨越时空的相遇。
人类早期就住在洞穴中,洞穴是天然的庇护所。这种半敞开式的自然岩洞在中国各地都被广泛利用,建造寺庙的居多,住人的以前也不少,但现在基本上都搬出来了,土匪的据点也喜欢选择这种地方,易守难攻。高居崖壁上方的,古人会用来放棺木,就成为了悬棺,郴州便江畔的崖壁上也有悬棺,但要坐游船才能看到。
郴州的“坦”,主要集中在永兴县的便江两岸,资兴市、安仁县也有一些,本文介绍的是“坦”中的精华。人们将丹霞洞穴充分利用,是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结合,本来坦中的很多寺庙都历史悠久,可惜大多在特殊年代被破坏了,很多重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郴州的“坦”,独具地域特征的小众景点。#郴州头条##湖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