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风景·七里河邢台之眼
聞鍾記郵(5495)滇池的红嘴鸥
昆明有滇池,于是借用这个“滇”字,也就成了彩云之南的简称。说到到了滇池,总忘不了大观楼的那副对联,据说这幅对联是天下第一长联。当年全国楹联展的时候,还用这幅对联做主题投过稿,只不过没有入展。这幅对联见过两个以上的版本,因为没有去过大观楼,还不好判断哪一个更正宗,不过滇池的红嘴鸥确是货真价实的。刘老师10月中旬从昆明白龙寺邮局寄给我一枚实寄封,除了有一枚白龙寺邮戳,还是用了“昆明红嘴鸥”风景日戳销邮资,邮票是1999年昆明园博会纪念邮票。
云贵高原上的滇池如一颗温润的碧玉镶嵌于春城昆明腹地,承载着高原湖泊的生态使命与城市的人文记忆。每年深秋至来年暮春,来自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等遥远北国的红嘴鸥,跨越数千公里的山川湖海,如期赴约这片温暖水域,为滇池注入灵动生机。而“昆明红嘴鸥”风景日戳,以邮政文化为载体,将这份自然馈赠与城市情怀凝固成永恒印记,成为串联滇池生态之美、人鸥和谐之韵与文旅融合之力的文化符号,书写着昆明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传承的时代篇章。
滇池作为云南最大的淡水湖,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更是红嘴鸥越冬迁徙路线上的关键驿站。这片水域气候温润、水草丰美,独特的高原湖滨生态系统,为长途迁徙的红嘴鸥提供了理想的休憩与觅食场所。自1985年红嘴鸥首次大规模飞临昆明越冬以来,这份跨越山海的相遇便升华为持续四十载的相守盟约。从最初的四千余只到如今年均四万只的稳定规模,红嘴鸥数量的稳步增长,不仅是对昆明生态环境的最佳肯定,更见证了滇池治理与生态保护的卓越成效。
红嘴鸥的到来,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自然现象,演变为深深融入昆明城市肌理的文化基因与情感纽带。对于世代居住在滇池畔的市民而言,每年与红嘴鸥的相约,已成为刻在日历上的特殊“节气”。从孩童时期跟随父母在海埂大坝投喂鸥粮,到成年后带着家人践行一年一度的告别仪式,红嘴鸥的白色羽翼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昆明人的乡愁记忆。四十年来,昆明始终将红嘴鸥保护与滇池生态治理紧密结合,以制度保障筑牢生态防线,开创了国内专项保护候鸟立法的先河,形成了从民间自发护鸥到政府依法管鸥的完整体系。
红嘴鸥更是昆明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形象大使”。每年观鸥季,超百万游客慕名而来,赴一场与“白衣客”的浪漫之约,护鸥爱鸥成为城市共识。红嘴鸥不仅成为滇池水质的“生态检测员”,更成为昆明生态宜居的鲜活名片,昆明的大街小巷,红嘴鸥元素无处不在。在这份生态与文化的深度交融中,“昆明红嘴鸥”风景日戳的应运而生,为这份双向奔赴增添了别样的文化分量。2024年11月1日,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国投旅游商务公司与中国邮政集团昆明市分公司深度合作,在海埂大坝北入口的滇池旅游体验馆设立昆明市首家海鸥主题邮局。
海鸥主题邮局正式启用1枚“昆明红嘴鸥”彩色数字打印型邮资机宣传戳,并同步推出7枚“昆明红嘴鸥”风景戳,将红嘴鸥的灵动身姿与滇池的湖光山色定格于方寸之间。作为邮政文化与文旅资源跨界融合的创新成果,这些风景日戳并非简单的邮政标识,而是承载着昆明生态成就、文化底蕴与城市温度的“移动名片”。我收到的实寄封上的“红嘴鸥”风景日戳只是其中的一枚。看着风景日戳的红嘴鸥,忽然发现在邮戳中藏着一只小猴子,这只小猴子竟然与邮票上的小猴子几乎一致,这应该是99昆明园博会的吉祥物“滇金丝猴”。
不曾想红嘴鸥与昆明的偶然相遇,竟成为昆明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从滇池生态的持续改善,到文旅融合的深度发展,从风景日戳的精心设计,到海鸥邮局的创新服务,四十载光阴流转中,滇池、红嘴鸥与红嘴鸥风景日戳三者之间,形成了相互印证、彼此成就的紧密关联。滇池的生态向好,为红嘴鸥提供了栖息乐园,也为风景日戳提供了鲜活的设计源泉;红嘴鸥的到来,激活了城市的文旅活力,让风景日戳有了承载情感与传播文化的现实基础;而风景日戳的推广,则让更多人了解昆明的生态成就与文化魅力,反过来推动全社会形成关爱候鸟、保护生态的共识。
滇池之畔,鸥声阵阵。方寸之间,情谊绵长。红嘴鸥风景日戳不仅是邮政文化的创新实践,更是昆明生态自信、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它见证着一座城市对自然的敬畏与守护,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相遇的珍视与向往,更昭示着生态文明与文化传承协同发展的光明前景。在滇池的粼粼波光与红嘴鸥的翩跹舞姿中,这枚小小的风景日戳,正以独特的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昆明的生态故事、文化故事与浪漫故事,让这份跨越山海的相守,成为永恒的城市印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