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请知悉。
文丨李李
编辑丨仙女不讲李
一提荒野求生,大家总先想到贝爷啃虫子的画面。古代隐士才是真正的“生存大神”,他们在山林里可不是苦熬日子,反而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今天就来聊聊这些被误解的“古代生活博主”,看看他们的山林日常有多精彩。
谢灵运的“山林生存课”:建房酿酒全靠手
谢灵运绝对是隐士里的“技术流”,他在《山居赋》里写的山林生活,简直是荒野求生的教科书。
到了山林第一件事就是建房,他不搞复杂操作,就地取材怎么方便怎么来。
黏土多就盖黄泥屋,茅草密就搭茅草屋,靠近河边就造木屋,每一种房子都精准适配山林环境。
造好住处,生活工具也得安排上。
山里竹子随处可见,谢灵运就把毛竹打通,一根根连起来当水管,从山涧引水到住处,不用费力挑水。
茅草也没浪费,编成绳索用来捆东西,烧火后的草木灰和木炭,还能用来烧制陶器,做饭储物全靠这些手工制品。
食物方面更不用愁,谢灵运完全跟着季节走。
六月去山里采蜜,八月就打栗子,平时挖点蔓草酿山清酒,找桑果、剥陆英、挖茜草当食材。这种纯自然的有机生活,现在想过都难。
他的生存智慧不在于多厉害的技巧,而在于懂得利用身边资源,不跟自然硬刚,而是顺着自然的规律过日子。
光会生存还不够,隐士的伙食和住处,可比我们想象中精致多了。
很多人觉得隐士就该粗茶淡饭住草屋,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隐士的“凡尔赛日常”:美食豪宅样样有
南宋有本叫《山家清供》的书,里面记的全是隐士的家常菜,做法简单却透着讲究。
蟹酿橙你们听过吗?把橙子切个顶,挖掉果肉,填上蟹肉,用酒醋蒸透,蟹的鲜甜混着橙子的清香,想想都流口水。
夏天热的时候,他们会采槐叶煮水,和面做凉面,也就是“槐叶淘”,比我们现在吃的凉皮还清爽。
冬天更有意思,隐士们早就发明了“火锅”。
《山家清供》里的“拨霞供”,就是把肉切成薄片,用酒酱腌一下,架个风炉煮水,自己涮着吃,跟现在的火锅没两样。
出去玩的时候,他们还会搞“BBQ”,把隔夜蒸饼切片涂蜜,放火上烤,做成“酥琼叶”,又香又脆。
住的方面,陶渊明和王维更是把“隐居”过成了凡尔赛。
陶渊明归隐后有十余亩田、八九间草屋,还有僮仆照料,每天看看山水、喝喝小酒。
本来以为他是贫苦隐士,后来发现这种远离喧嚣的田园生活,现在多少人奋斗一辈子都求不来。要是他拍vlog,标题写“离职后不上班的一天”,肯定能火。
王维更夸张,直接住上了豪华别墅。
他的辋川别业被辋水环绕,还有竹洲花坞,每天醒来能看山林,睡前能听流水,无聊了就抚琴吟诗。这种把诗画搬进现实的生活,说是人间仙境也不为过。
隐士们也不是完全与世隔绝,他们的社交手段,放在现在都算高级操作。
陆羽开茶会,故意准备三碗或五碗茶,客人多的时候就考验大家怎么分享,既观察品格又传递乐趣。
严光更绝,刘秀当了皇帝后,他故意隐姓埋名钓鱼,皇帝三请才出山,甚至敢把脚放皇帝肚子上,这波反向营销,直接让自己成了皇帝眼中的“稀缺人才”。
卢藏用考中进士没官做,就隐居终南山,选的地方离长安不远,还故意散布名声,最后成功被朝廷召见,留下了“终南捷径”的说法。
其实古代隐士从来不是苦行僧,他们懂生存、懂生活、更懂社交。他们的智慧在于,在有限的环境里把日子过出质感,在远离尘嚣的地方找到精神满足。
现在我们总喊着“逃离内卷”,或许可以学学隐士们的生活态度,不追求物质堆砌,而是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
这些跨越千年的生活智慧,直到今天,依然能给我们不少启发。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