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末,孙淑红都会带着团队进山。不同年龄的孩子,在爬山、亲近自然的同时,争相捡拾游客散落的垃圾。从自己捡,到大家一起捡,一晃就是七年。今年,孙淑红创建的“大自然之友志愿服务队”参评了全国“2025年个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案例”。
她说,能参评就是一种肯定,这是一份“捡”来的殊荣。
孙淑红圆脸盘,戴着眼镜,爱说爱笑,有种天生的亲和力。热爱大自然的她,来北京工作后,就被京郊的俊美山水深深吸引。然而,在一些比较小众的景区,尤其是无人管理的野山,散落在角落里的垃圾,或多或少让美景打了折扣。
2019年,大女儿4岁,孙淑红开始带着她踏上爬山净山、徒步清滩的旅程。
“你看这山川多漂亮,可这些垃圾却破坏了它的美,我们把它们捡起来好不好?”孙淑红温柔地对孩子说道。小小的身影跟在妈妈身后,认真地捡起地上的垃圾。这一幕,成了亲子时光中独特的风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淑红愈发觉得,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她渴望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把自己热爱自然的初心,转化为倡导环保的行动。
2023年初,在街道的支持和指导下,“大自然之友志愿服务队”成立了。“我希望能让更多孩子走进自然、了解自然,一起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孙淑红坚定地说道。
一家人的行动,变成了一群人的追求。从古长城到不知名的野山,再到大运河,志愿服务队所到之处,大自然变得更加清新美丽。
矿泉水瓶、牛奶盒、塑料袋等食品包装,是最常见的垃圾。为了提高净山效率,孙淑红专门买来不锈钢材质的垃圾夹,“我对比了很多种,这种垃圾夹最省力,长度、重量都合适。”
山野里捡垃圾,是件苦差事。有些食品包装,被风吹到灌木丛中,大伙儿捡拾的过程中,常常被扎手、划破衣服。但让家长们惊喜的是,平日里“温室中的花朵”,随着参加活动次数增多,变得越来越顽强。有一个二三年级的小男孩,刚开始被家长拖着走,抱怨眼前的“根本不是路”,如今自己大步往前走,还抢着捡垃圾,大伙儿都夸赞“小男子汉养成了”!
“我会反复叮嘱大小志愿者,太危险的地方不能去,自身安全最重要。”孙淑红是一位细心的组织者,每次开发新线路,她都会提前探路。路途远的,她天不亮就出发了,开车单程就仨小时,还要独自爬山五六个小时,考虑爬升高度、行走距离、景色优美等因素,往返耗费整整一天,只为找到最优路线,让队员们不虚此行。
如此辛苦,还搭着时间和油钱,有人劝孙淑红收点成本费用,不要整天“用爱发电”,但她摆摆手,“也没花多少钱。”
每个周末和节假日,孙淑红都忙碌在组织活动的一线。在大运河边,能看到她带领着一群孩子,手持垃圾夹、垃圾袋,认真地捡拾着不可降解垃圾。“孩子们,这些垃圾如果一直留在这儿,会对河水、土壤造成很大的伤害,我们把它们带走,让大运河变回原来的美丽模样!”孩子们热情高涨,不停地在草丛、岸边穿梭,不一会儿,垃圾袋就装满了。
近两年,孙淑红越发意识到,培养下一代的生态环保理念,还要拓宽环保认知广度,进一步了解我们生存的家园。于是,她将活动拓展到组织植树护绿活动,去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电子垃圾处理厂、气象站、疾控中心等单位开展环保科普。
在污水处理厂,孩子们好奇地看着污水经过一道道工序变得清澈。“哇,原来污水还能变成干净的水!”一个小男孩惊讶地喊道。孙淑红在一旁笑着解释:“这就是环保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水资源,减少污水排放。”在垃圾焚烧发电厂,孩子们了解到垃圾处理的流程,深刻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自2024年起,志愿服务队发挥以家庭为单位的联系互动优势,将生态保护与思政研学相结合,深入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开展挖掘古人生态智慧活动。
随着志愿服务脚步的拓展,团队规模逐步壮大,从城市副中心辐射到北京全市,乃至天津、河北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慕名而来。目前,累计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已达5000余人次,捡拾不可降解垃圾达1600余公斤。“孙姐真是我们的榜样,跟着她一起做环保,我感觉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了。”一位志愿者感慨地说。
“我们惊喜地发现,跟前些年相比,活动中捡拾到的垃圾越来越少了!环保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孙淑红说,曾经在京郊一处网红湖景地,他们几十个人就捡出一百多公斤垃圾。如今,带着的大号垃圾袋常常装不满。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宏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