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央视新闻中看到“2025年G20峰会”正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不由得让我回忆起我曾经于2025年1月13日至17日那难忘的五天南非观光之旅。记得2025年1月13日南非时间12:30,记者一行乘坐诺唯真之晨号邮轮抵达非洲行的第四个国家:南非。首站来到伊丽莎白港后,南非工作人员开始登船审核游客的签证手续,虽然数千多名游客排着长长的队列等待办理,但是秩序却井井有条。由于领队焦健提前排在了队伍的前列,所以团队很快就全部办完了。
抵达伊丽莎白港(摄影:王珏)
午餐后,记者躺在床上浏览了一下有关南非的简介。大致了解到南非共和国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其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邻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和斯威士兰,莱索托等国家领土所包围。
港口码头一角(摄影:冯赣勇)
南非文化特色的多样性显著,有着“彩虹之国”的美誉,拥有多种传统宗教、节日和民间艺术,音乐和舞蹈文化丰富,如“镰刀舞”和“祖鲁舞”等。其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克鲁格国家公园、阿多大象公园、开普敦的好望角和桌山等。此中,我们都将先后光顾后三个主要的景点。
街头建筑留影(摄影:焦健)
当日南非时间14:30,领队焦健带领大家走下邮轮,到伊丽莎白港周边一游。伊丽莎白港现名盖伯哈,是南非东开普省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纳尔逊•曼德拉湾大都会市的行政中心。它位于南非东南海岸,开普敦以东约670公里处,在阿尔戈阿湾的西侧,处于印度洋和大西洋间航运要冲,地理位置优越。
市区商店(摄影:冯赣勇)
漫步在这座港口城市的街区,感受着异国他乡的氛围别有一番韵味。只见沿街一些十分有特点的建筑,不时撞入人的眼帘,禁不住多看上几眼,并随手拿出手机,多角度地拍上几张留念。
公共图书馆(摄影:冯赣勇)
在伊丽莎白港市区的步行街上十分热闹,这里人来人往,各种装潢富有个性的店铺鳞次栉比。漫游街区,视野中异国风情的街景令人目不暇接。别看这座城市不大,但是却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唐金保护区、红色博物馆、纳尔逊•曼德拉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还有众多美丽的海滩,如休姆伍德海滩等蓝旗海滩,是海滩爱好者和水上运动爱好者的天堂。
市政厅前留影(摄影:焦健)
此外,它还是通往东开普省探险和狩猎旅行的门户,游客有机会参加非洲五大野生动物之旅。大家来到这座港口城市的一座广场,以当地市政厅为背景,在此处的地标处留下了一张大合影。随着南非的短暂首日游的愉快结束,团友们兴致勃勃地回到了诺唯真之晨号的邮轮之家。2025年1月14日南非时间07:50,七海假期非洲行团队在领队焦健的带领下,下了诺唯真之晨号邮轮,终于正式开启了南非之旅的行程。南非地接导游吴江(Kaili),一位十分热情的女士,早已迎候在港口。
途中街景(摄影:冯赣勇)
团队上了大巴车,在前往首个景点的途中,吴江快人快语,绘声绘色地介绍起当天的行程:我们今天要去的阿多大象国家公园,位于南非开普省,距离伊丽莎白港北边100公里处,建于1931年,面积12000公顷,是南非第三大野生动物保护区,坐落在花园大道旅游观光线上,紧邻印度洋。
抵达大象公园(摄影:王珏)
阿多大象国家公园以其大象种群闻名,虽然园内以保护非洲大象为主,但是最初却只有11头大象,如今已拥有了六百头之多。团队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顺利抵达阿多大象公园后,驱车开始在面积庞大的公园区域内寻觅。
大象公园留影(摄影:吴江)
大巴车在旷野中的园中行驶,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淡淡的草木香气。透过窗外看到园区内绿树成荫,大片的草地像是大自然精心铺设的绿色绒毯,蜿蜒的小径在其间穿梭,仿佛在引领着游客们走进一个充满惊喜的世界。
行进在园中(摄影:冯赣勇)
果然,我们的车子在行进中,遇到了一只站在路中央的斑马拦路,停车等候了一会儿,这只斑马才缓缓地走到路旁,神态安静地望着我们。
斑马拦路(摄影:冯赣勇)
突然看到了前方的道路上几部行进的车子停在路旁,放眼望去,不远处就是大象的活动区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头成年大象,它们身躯庞大,如同一座座移动的小山丘。那粗壮的四肢稳稳地站立在地面上,仿佛是支撑着整个世界的支柱。
嬉戏的大象群(摄影:冯赣勇)
仔细观察,只见它们的皮肤粗糙而厚实,布满了岁月的纹理,像是一本本记载着自然历史的书籍。耳朵如同一对巨大的蒲扇,时不时地扇动着,驱赶着周围的蚊虫,同时也为它们带来一丝凉爽。
水潭边的象群(摄影:王珏)
在这个象群中,有几头可爱的小象格外引人注目。它们跟在成年大象的身边,小心翼翼地探索着这个世界。小象们的身体相对较小,但却充满了活力。它们时而奔跑嬉戏,时而用鼻子好奇地触碰周围的一切。
象群前留影(摄影:焦健)
有一头调皮的小象,还跑到了妈妈的身后,用小小的身躯蹭着妈妈的腿,像是在撒娇。大象妈妈则温柔地低下头,用鼻子轻轻地抚摸着小象的脑袋,画面温馨极了。大象是群居动物,它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会互相照顾、互相保护。看来,在这个大家庭中,每一头大象都有着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山坡上的羚羊(摄影:冯赣勇)
此外,在阿多大象公园内还有巨羚、红狷羚羊、角马、疣猪、黑犀牛等1000余种动物在此栖息,另外大白鲨和南露脊鲸等等海洋动物也在此出没。这就意味着阿多公园拥有非洲七霸,各具风采,万分精彩,全世界也屈指可数,寥寥无几。此外观光中,人们还会发现苏铁类植物,已有1000年高龄,以及山丘层峦,遍布山龙眼科热带灌木丛,颜色淡雅柔和;特别是在这里原始茂密的莽莽丛林,形态古怪的多刺灌木草原以及气势雄伟的辽阔平原上,羚羊在此悠闲徜徉,品尝着青草。真是一幅幅美妙的大自然画卷。
园中的疣猪(摄影:冯赣勇)
团队在阿多大象公园一上午在寻觅大象的同时,可谓收获颇丰,不仅几次观赏了到成群戏耍的大象,而且还看到了斑马、疣猪、羚羊等动物,圆满结束了南非正式行程中的首个景点的观光。
唐金广场(摄影:冯赣勇)
当日南非时间15:15,非洲行团队结束了阿多大象国家公园的观光,驱车1个多小时返回伊丽莎白港市。在领队焦健与地陪导游吴江带领下来到伊丽莎白港市区中的唐金广场参观瞻仰。
从广场远眺大海(摄影:王珏)
来到唐金广场,人们立刻能感受到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带来的非凡气势。广场位于东伦敦市,周围的环境仿佛是一幅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绚丽画卷。从这里居高临下的放远望去,只见碧海蓝天相接,海浪轻轻拍打着海岸,发出悦耳的声响;近处,葱郁的树木环绕着广场,树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与海浪声交织成一曲美妙的自然交响乐。
广场钟楼留影(摄影:焦健)
唐金广场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它是以英国殖民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唐金将军命名的,承载着南非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漫步在广场上,人们可以看到了许多别具特色的建筑。
从钟楼上俯瞰(摄影:冯赣勇)
其中,那座古老的钟楼格外引人注目,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欧洲古典主义与南非本土特色,高高的尖顶直插云霄,时钟的指针滴答作响,仿佛在记录着岁月的流转。
远望古老钟楼(摄影:冯赣勇)
站在钟楼之下,展开遐想的翅膀,人们在这里来来往往,广场上热闹非凡的景象,犹如电影的画面在脑海中回放。特别是我还顺着塔内的楼梯爬上去,来到塔中间上方的小瞭望台上俯拍了一张大海美景。
广场上的雕塑(摄影:王珏)
广场上还有许多精美的雕塑,它们或展现着南非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描绘着当地人民的生活场景。这些雕塑栩栩如生,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能够深刻感受到南非人民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前往海滨大道(摄影:冯赣勇)
南非时间16:00,非洲行团队来到当天的最后一个景点:伊丽莎白港海滨大道观光。伊丽莎白港海滨大道宛如一颗遗世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这里放眼望去,那辽阔无垠的大海便毫无保留地映入眼帘。湛蓝的海水与天空在遥远的尽头融为一体,分不清界限。
海上栈桥(摄影:冯赣勇)
漫游在通向大海之上的一座长长的栈桥上观赏,阳光洒在海面上,像是为大海铺上了一层碎金,波光粼粼,耀眼夺目。海风带着大海独有的气息扑面而来,咸咸的、凉凉的,瞬间吹散了人们旅途的疲惫。
海滩景色(摄影:冯赣勇)
沿着海滨大道漫步,道路两旁的棕榈树在海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像是在热情地欢迎着每一位游客。树下是精心修剪的草坪,嫩绿的草叶在风中欢快地舞蹈。草坪上还点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们争奇斗艳,为这海滨风光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海畔风车(摄影:冯赣勇)
不远处,一群海鸟在海面上盘旋飞翔,它们时而俯冲而下,贴近海面,溅起一朵朵小小的浪花;时而又振翅高飞,消失在湛蓝的天空中。它们欢快的叫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首美妙的交响曲,为这片宁静的大海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伊丽莎白港的海滨大道,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份珍贵礼物。它的美丽、宁静与包容,让人们流连忘返,无不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也收获了内心的宁静与喜悦。
记者随非洲行之旅团队,结束了南非阿多大象公园的观光后返回诺唯真之晨号邮轮,经过一晚的航行,于2025年1月15日一早驶抵南非莫塞尔湾海域。由于这里的港口也没有深水港,于是只能用小游艇摆渡接送。在接驳船上的一个小姑娘正好坐在我的对面,大大的眼睛看着窗外,其天真无邪的神态十分可爱。
途中景色(摄影:冯赣勇)
当日南非时间08:00,非洲行团队从诺唯真之晨号邮轮上下来,乘接驳游艇冒雨在莫赛尔湾港口登岸。已在码头等候的南非地陪导游吴江,接上领队焦健带领大家驱车前往当天的首个景点:奥茨颂鸵鸟镇(Oudtshoorn)观光。途中,吴江介绍说,这里位于南非西开普省,处于半干旱地区,周围是广袤的草原和山脉,自然风光独特。鸵鸟养殖是这里独特的产业之一。
抵达奥茨颂(摄影:冯赣勇)
早在19世纪,奥茨颂的鸵鸟农场就开始养殖鸵鸟,并向欧洲输出鸵鸟羽毛,供上流社会的贵妇用作帽子、服装上的装饰,农场主因此致富,还建造了被称为“羽毛宫殿”的豪华住宅。旅游业也在当地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纷至沓来。
鸵鸟养殖场(摄影:王珏)
团队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于上午10:30顺利到达目的地。当人们踏入了这座小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那充满特色的建筑,墙壁上绘着色彩斑斓的鸵鸟壁画,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小镇与鸵鸟之间深厚的渊源。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质朴而又充满生机的气息,混合着泥土和干草的味道,让人瞬间远离了城市的喧嚣。
巨大的鸵鸟蛋(摄影:冯赣勇)
走进一家颇具规模的鸵鸟养殖场,首先聆听了工作人员关于鸵鸟的知识的一系列讲解。看到展室中用鸵鸟制作的众多产品,特别是硕大的鸵鸟蛋在灯光的照耀下,红彤彤的令人惊讶。
园中鸵鸟踱步(摄影:冯赣勇)
走进养殖区内,便看到成群的鸵鸟在广阔的草地上悠然自得地踱步。它们体型庞大,却行动敏捷,时而低头觅食,时而昂首张望,那双明亮的眼睛仿佛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为鸵鸟喂食(摄影:冯赣勇)
通过养殖场的工作人员热情的介绍,团友们了解到,鸵鸟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动物,它们虽然不会飞,但奔跑速度极快。在这里除了观赏众多多姿百态的生活在此的鸵鸟,大家还体验了喂食鸵鸟的乐趣。
鸵鸟肉套餐(摄影:冯赣勇)
特别是在养殖场的午餐上还品尝了当地特色的鸵鸟肉料理。鸵鸟肉鲜嫩多汁,口感独特,烹饪方式保留了肉的原汁原味,让人回味无穷。
鸵鸟工艺品(摄影:冯赣勇)
餐后在鸵鸟养殖场内的商店内浏览,只见各种用鸵鸟制作的各种服装、鞋帽、饰品及工艺品琳琅满目,丰富多彩。而不管你是否选购,这里的每一位服务员都热情好客,她们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似乎和大家共同分享着在奥茨颂小镇与鸵鸟相关的点点滴滴。
与参观学生留影(摄影:焦健)
奥茨颂鸵鸟养殖场内可能还是当地科普教育的场所,记者看到,一些有组织的当地学生们也到来参观。看得出,他们对这里的一切也十分感兴趣。
小镇教堂一角(摄影:冯赣勇)
这座奥茨颂小镇,不仅让大家领略到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更让人们深入了解了鸵鸟这种神奇的动物。它就像一本生动的自然与人文之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等待着更多的人去翻阅和品味。
奥茨颂小镇留影(摄影:焦健)
特别是在奥茨颂小镇的短暂时光中里,人们仿佛远离了尘世的纷扰,全身心地沉浸在这片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净土之中。这里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微笑、每一口美食,都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莫塞尔湾海滩(摄影:王珏)
当日南非时间14:50,非洲行团队结束奥茨颂小镇的观光,驱车1个多小时,再次回返到来时下船的莫塞尔湾港小镇。老天爷再度眷顾大家,从上午一直稀稀拉拉下着的雨终于停了,又给了大家一个阳光明媚蓝天白云的好天气。只不过温度也一下就上来了,骄阳似火般地煎烤着每一个人。
航海博物馆(摄影:冯赣勇)
南非的莫塞尔湾是个迷人的地方,这里也是团队当天的最后一个景点。在此,大家先后参观探秘了迪亚斯航海博物馆和这里著名的邮政树景观。
走进博物馆(摄影:冯赣勇)
来到博物馆的建筑前,其独特的外观便吸引了我的目光。它的设计融合了海洋元素与当地特色,砖石结构的外墙好似坚固的船身,而那倾斜的屋顶则宛如扬起的风帆,在阳光下散发着古朴而庄重的气息,似乎在默默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博物馆内留影(摄影:焦健)
步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航海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迪亚斯等航海家的探险路线。沿着地图的指引,我们走进了第一个展厅,这里陈列着许多古老的航海仪器。罗盘、星盘、六分仪等,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能看出它们做工的精细。
帆船模型(摄影:冯赣勇)
在陈列船只模型的展厅,一艘艘逼真的模型整齐地排列在展架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迪亚斯航海时所乘坐的“圣克里斯托瓦尔号”的复制品。这艘船模型虽不是很大,但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从坚固的船身到精致的桅杆,再到密密麻麻的绳索,都让人感受到当年航海船只的雄伟与精巧。
博物馆航海壁画(摄影:冯赣勇)
此外,博物馆还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生动地再现了迪亚斯的航海之旅。在一个昏暗的展厅里,巨大的屏幕上播放着模拟的航海动画,配合着逼真的音效,让人们仿佛身临其境。
博物馆窗前留影(摄影:冯赣勇)
视频中人们看到迪亚斯的船队在浩瀚的海洋上航行,遇到了狂风巨浪,船只在波涛中剧烈摇晃,但船员们毫不畏惧,坚定地守护着自己的船只,在大海上乘风破浪,向着非洲大陆南端勇敢进发的景象。
好望角壁画(摄影:冯赣勇)
当他们终于看到非洲大陆南端的好望角时,那种激动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航海家们的勇敢、坚韧和对未知世界的执着追求,给人们以一种无所畏惧,积极拼搏向上的精神激励。
草坪上的鲸鱼化石(摄影:王珏)
最后,来到博物馆庭园的草坪上,观赏历史悠久的邮政树。这是一棵古老的牛奶树,它是莫赛尔湾重要的历史见证者。早在15世纪,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率领船队在莫赛尔湾停泊时,为了给家乡的亲人传递消息,将信件放在了这棵树的树洞里,这便是南非最早的邮政服务。
邮政树下留影(摄影:焦健)
如今,虽然时光流转,但这棵邮政树依然枝繁叶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打卡留念。抚摸着这棵古老的大树,人们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当年航海家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贝壳博物馆内(摄影:冯赣勇)
在邮政树后面还有一座贝壳博物馆。该馆外观独特,采用了贝壳形状的设计元素,与博物馆的主题相呼应。馆内的陈列布局也经过精心设计,营造出一种富有海洋氛围的展示空间。
馆内贝壳展品(摄影:冯赣勇)
走进馆内,可以观赏到馆内收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超过3000种贝壳,其中不乏一些珍稀品种,如巨型砗磲壳、鹦鹉螺壳等。这些贝壳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展示了海洋贝类的多样性。作为莫塞尔湾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这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宣传海洋文化和保护海洋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章鱼标本造型(摄影:冯赣勇)
结束了博物馆的餐馆,漫步在莫塞尔湾的小镇中心。这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街道两旁是各式各样的商店和餐厅。商店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和特色纪念品,每一件都独具匠心,让人爱不释手。
莫塞尔湾镇一角(摄影:冯赣勇)
当我最终踏上归程时,心中满是对莫塞尔湾的不舍。这座宁静而美丽的小镇,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印度洋的海岸线上。它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人文气息,都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心中。我知道,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莫塞尔湾的美好都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心灵深处最温暖的港湾。
抵达开普敦港(摄影:冯赣勇)
非洲行之旅,在南非的第三站是开启前往开普敦的行程。2025年1月16日上午,诺唯真之晨号邮轮从莫塞尔湾港口出发,经过一晚的航行,顺利抵达南非开普敦港。南非时间09:40,领队焦健带领团队走出码头,地陪导游吴江已在港口外等候,一起乘大巴车前往南非著名景点:桌山风景区。
俯瞰开普敦(摄影:王珏)
途中,吴江介绍说,桌山位于南非开普敦市中心,耸立于高而多岩石的开普半岛北端,前拥大西洋海湾,背枕形状奇特的桌山,可居高观赏开普敦市和桌湾。果然,由于这里位于开普敦的高处,所以抵达景区后,人们在山脚下的路旁,就能俯瞰开普敦的市容风貌。
桌山脚下留影(摄影:曹阳)
这里因山顶如桌面般平坦而得名,葡萄牙航海家安东尼奥•德•萨尔达尼亚于1503年攀登此山后,用葡萄牙语将其命名为“Taboa do Cabo”,意为“开普的桌子”。最高点是东北面附近的麦克利尔灯塔,海拔1086米。
仰望桌山一角(摄影:冯赣勇)
站在桌山脚下仰望桌山,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畏之情。那高耸入云的山峰,仿佛是大地伸向天空的巨手,山顶被一层轻柔的云雾所笼罩,如同一层神秘的面纱,给桌山增添了几分朦胧的美感。
登桌山的缆车(摄影:冯赣勇)
前来桌山的游客众多,需要在山脚下的缆车站乘缆车登山。幸亏吴江导游提早搞定了缆车票,领队焦健带领大家排了不长时间的队,就顺利地乘上了索道上的缆车。
缆车上观狮头山(摄影:冯赣勇)
这条于上世纪1929年建成的索道,可将游客从海拔约302米的塔费尔贝格路下的缆车站,把游客运送到山顶。特别是1997年重新修整后的圆形缆车,行驶之中还能缓慢地自动顺时针旋转,为乘客提供了360°的全方位视野观景体验。能相继观赏到右侧的狮头山、信号山及左侧的魔鬼峰。
桌山地貌铜盘(摄影:冯赣勇)
抵达桌山山顶开始漫游,只见这里其平板状山体由砂岩层暴露于强风和流水侵蚀形成,山上怪石林立,形状各异。这里还是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有150多种鸟类,还有豚鼠、岩兔、狒狒等小动物,它们在山上自由活动,与游客和谐相处。
桌山地标留影(摄影:焦健)
追溯历史,大约2000年前,科伊人部落迁移至此,他们称桌山为“Huriǂ'oaxa”,意为“从海洋中升起的山”。1796年英国占领开普时期,在桌山上建造了三座碉堡。1998年,桌山国家公园正式成立。相传海盗范汉克斯与魔鬼进行吸烟比赛,以争夺山上一个温暖洞穴,比赛一直延续至今,所以桌山总是云雾缭绕。
桌山山花绽放(摄影:王珏)
漫步桌山之上,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淡淡的花草香气,让人心旷神怡。漫山遍野的野花肆意绽放,五颜六色,点缀着这片翠绿的山林。偶尔还能看到一些小动物在林间穿梭,它们的灵动身影为桌山之旅平添了不少的乐趣。
桌山上留影(摄影:焦健)
游桌山观赏周边的景色,真是令人惊叹不已。山顶果然平坦如桌,平面长1500多米,宽200多米,视野开阔而宽广。站在山顶极目远眺,整个开普敦市区尽收眼底,可俯瞰开普敦市区、桌湾、好望角等地标性建筑。其高楼大厦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城市之中,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俯瞰大海美景(摄影:王珏)
放眼望去,远处的大海一望无际,湛蓝的海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海天一色的美景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之中。海风轻轻拂过脸颊,带来大海的气息,让人感到无比的惬意。
桌山山顶一角(摄影:冯赣勇)
山顶上还有一些独特的地质景观,那些奇形怪状的岩石,有的像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像温顺可爱的绵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漫步在山顶,欣赏着这些美景,心中的烦恼和疲惫,顿时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俯瞰山下美景(摄影:冯赣勇)
桌山之旅,不仅记者欣赏到了大自然的壮丽美景,更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桌山,这座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瑰宝,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成为我心中一段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
开普敦中餐馆(摄影:冯赣勇)
当日南非时间12:30,团队结束了桌山游览,在领队焦健与地陪导游吴江带领下,首次在开普敦桌山脚下的一个名叫兴国酒家的餐馆,品尝了非洲行后的首顿十分地道的中餐。不仅有西红柿炒鸡蛋、麻婆豆腐等家常菜,而且还有鱼虾等海鲜美味菜肴。
前往好望角(摄影:冯赣勇)
结束午餐,团队驱车前往第二站:好望角。大巴车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于南非时间15:00,抵达著名的好望角风景区继续观光。
好望角留影(焦健)
这里位于南非开普半岛南端,南纬34°21′25″,东经18°29′51″,东濒大西洋,西临福尔斯湾,距开普敦市中心约50千米。地形以海岸线和山脉为主,山脉是桌山的延伸,海边形成高约240米的悬崖。
好望角海畔(摄影:冯赣勇)
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最初将其命名为“风暴角”,后来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为鼓舞士气,将其改名为“好望角”,寓意绕过此海角就有希望到达东方。站在海畔,看那波涛汹涌的景象,可以生动地理解当初“风暴角”的称谓。
从山崖上俯瞰(摄影:冯赣勇)
1488年,葡萄牙探险家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成功到达好望角,此后荷兰、法国、英国等国相继在此建立殖民统治,它成为欧洲国家海上扩张和贸易往来的重要节点。
礁石上的海狮(摄影:冯赣勇)
好望角见证了多个世纪以来的航海探索和全球贸易发展,是历史悠久的国际交汇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灯塔下留影(摄影:焦健)
大家在好望角风景区,先后观赏了灯塔、瞭望台、迪亚士十字架等景观,饱览了大西洋和印度洋交汇的壮观景色,感受了海洋的浩瀚与壮美,真是不虚此行。
从灯塔上俯瞰(摄影:王珏)
当日南非时间18:30,非洲行圆满结束好望角行程,驱车回返开普敦港。途中,领队焦健与地陪导游吴江又带领大家来开普敦海滨大道海滩一游。从这里不仅能观赏壮美的海天风光,而且还是观赏桌山之一的十二门徒峰的最佳位置。
前往海滩途中(摄影:冯赣勇)
在开普敦共有三个海滩,坎普斯湾是开普敦最受欢迎的海滩之一,沙滩细腻,海水呈迷人蓝色,背后是连绵山脉,还有众多豪华别墅和餐厅沿海而建,是享受阳光浴、冲浪和水上运动的理想之地。
开普敦海滩留影(摄影:焦健)
克里夫顿湾拥有透蓝清澈的海水、细软无比的白砂,可在此欣赏到耸立于海面上的十二使徒峰,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博尔德斯海滩:位于西蒙镇附近,有柔软白色沙滩和巨大花岗岩巨石,海水相对温暖,这里是数千只非洲企鹅的家园,游客可沿着木板路漫步,近距离观赏企鹅。
十二门徒峰(摄影:冯赣勇)
默克白色海滩:沙滩的沙子洁白,海岸线长,沙子细软,游客较少,可静静看海,还能看到桌山及开普顿城市全景,日落景色非常美。诺德霍克海滩:更加宁静,沙滩宽阔,是骑马漫步的好去处。
从邮轮上看桌山(摄影:冯赣勇)
2025年1月17日南非时间09:30,七海假期非洲行团队圆满结束了南非的全部行程,从生活了12天的诺唯真之晨号邮轮下来,在领队焦健与地陪导游吴江带领下,驱车前往开普敦国际机场,即将开启飞往非洲行的第五个国家:津巴布韦之旅。(图文:冯赣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