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洛水之畔,风从伊阙山口漫过来,带着三千年的尘烟。二里头那会儿,人筑着夯土宫殿,用数千片绿松石拼缀成象征王权的龙形器,连祭祀的礼器都还带着原始的庄重。谁能想到,就在今天洛阳的偃师,这片沉默的遗址能让人瞬间坠入公认的夏代晚期王朝气象里。后来这里成了公认的十三朝古都,武则天把大佛刻在山崖上,一凿一斧间,卢舍那的笑容穿越千年,依旧温和地望着人间。
龙门山的悬崖上,密密麻麻的石窟嵌在石壁间。万佛洞的小佛密如繁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是武则天时期的杰作,据说佛容参照了她的容貌。去之前得避开节假日,不然栈道上摩肩接踵,难静心感受。可当你真站在大佛脚下,仰望着那抹穿越千年的微笑,四周的喧嚣都仿佛褪去,只剩历史的厚重与安宁。
离石窟不远,伊水之滨的白马寺还飘着香火。东汉永平年间,天竺高僧骑着白马驮经而来,这里便成了中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院,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寺里的齐云塔影在阳光下晃动,大雄宝殿的钟声沉稳悠扬,香火缭绕中,能看见中外僧人合十诵经。后院的国际佛殿区很有意思,印度、泰国、缅甸风格的佛殿错落有致,像是一场跨越国界的佛教文化对话。
往市区走,老城的丽景门巍峨耸立。青砖黛瓦的城门楼子,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隋代,现存建筑为2002年依明清形制重建,如今城门内是热闹的古街,城外是静静流淌的洛河。我有次清晨登上丽景门,晨雾还没散,洛河上水汽氤氲,远处的桥影朦胧,一声鸡鸣划破寂静,整座城像是从千年沉睡中缓缓苏醒。
顺着古街往里走,应天门的遗址公园让人震撼。这座隋大业元年始建、初名应天门的“天子三出阙”,武周时曾改称顺天门,唐时复名,当年是洛阳城的正门,如今基于遗址考古成果复原重建的城门楼气势恢宏,总高53米左右,夜晚灯光亮起时,金碧辉煌,仿佛能看见当年帝王出行的盛大仪仗。
关林庙是三国迷必去的地方,这里是相传关羽首级的埋葬地,“头枕洛阳,身卧当阳”的说法流传千年。红墙绿瓦间,古柏苍劲,殿内的关羽塑像威严庄重,碑刻林立,记载着这位武圣的传奇一生。香火缭绕中,能感受到后人对忠义的敬仰。
洛阳博物馆里藏着这座城的魂。镇馆之宝“天子驾六”车马坑让人惊叹,六匹骏马牵引的马车,印证了周王的尊贵地位;还有那只东汉的青铜辟邪,造型灵动,仿佛下一秒就要腾空而起。逛累了坐在展厅的长椅上,看着玻璃柜里的文物,像是在和千年前的古人对话。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占地广阔,外围遗址区免费开放,核心的明堂、天堂景区需购票进入。明堂是武则天理政的场所,当年号称“万象神宫”,如今复原的建筑里,基于考古推测重建的圆形穹顶下,金柱直插天际,再现了当年的恢弘格局;旁边的天堂是武则天时期供奉巨型佛像的礼佛中心,现存复原建筑高88米,登楼远眺,能俯瞰整个遗址公园的风光,想象当年洛阳城的繁华。
栾川的老君山是道教名山,八百里伏牛山的核心景区,主峰马鬃岭海拔2219米。山顶的老君殿道教活动渊源深厚,可追溯至北魏时期,现存核心建筑为明清时期重建。云海翻涌时,金顶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像是仙境。徒步上山的路上,古松怪石林立,沿途的道观香火不断,爬到山顶那一刻,俯瞰群山,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最热闹的是洛阳老城的十字街夜市。一到晚上,红灯笼挂满整条街,各种美食香气扑鼻。你舀着鲜醇的不翻汤,夹起软嫩的水席扣碗,嚼着劲道的偃师银条,抬头能看见穿着汉服的姑娘款款走过,耳边是小贩的吆喝声和游客的笑语,恍惚间,像是穿越回了盛唐的洛阳城。
春天或秋天来最好,4月到5月看牡丹绽放(王城公园、国家牡丹园是最佳观赏地),9月到11月天气凉爽。市内公交四通八达,龙门石窟、白马寺有旅游专线,老君山需要坐长途汽车(洛阳汽车站有直达栾川的班车,下车后转乘景区公交)。两天路线可以这样:第一天去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庙,感受佛韵与忠义;第二天逛洛阳博物馆、应天门、丽景门,晚上去十字街吃夜市,再去隋唐遗址公园看夜景。
有次我在十字街吃不翻汤,老板一边舀汤一边说:“咱这洛阳,一草一木都是故事。”我喝着鲜美的汤没说话,但那天晚上,风吹过应天门的飞檐时,我真的信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