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新闻】
“孤城临水背依山,忆在江南烟雨间。”正如清代诗人钱南园所赋,通海古城的秀美俊秀令人痴迷。从北南望,秀山为髻、古城为面、杞麓湖为镜,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漫步通海古城的青石小径,抬头是木屋檐勾勒出的天空线,家家院内有盆景,户户门前挂楹联。这座2021年被正式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千年古城,并未因时光流逝而褪色,反而在保护与活化的平衡中焕发新生。
登临秀山,通海“山城田湖”的空间格局清晰可见,古城街巷肌理依然保存完好。
古时,通海为“一地三城”:御城、旧县和迎恩城,三城各司其职。御城为县署所在地;旧县为原县城,处于秀山山麓,街道平行于湖岸呈带状展开,其他街道呈南北向交于主街,形成梳状的街巷体系;迎恩城位于城东面,规模较小,为接待上级官员及保护往来客商所建。
自古以来,通海就是滇南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商贾云集,百业兴旺。自唐南诏时开“通海城路”,置通海郡,标志着通海建城,至今已有1270余年历史。
通海文风兴盛、底蕴深厚,历史上通海、河西两县曾出过翰林4名、进士42名、举人689名,也有着“礼乐名邦”的雅称。秀山古建筑群以“匾山联海”著称,无柱不联、无额不匾、无壁不诗,这些匾联与湖光山色相得益彰,构成了通海独特的文化景观。
风雅之于通海,源于深厚的历史文脉,兴于蓬勃的城市文态,更承载着通海古城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期盼。
以何处落笔书写古城新赋,通海县在保护与活化间寻求押韵注脚。
“保护为先,让通海古城还原本来的样貌。通海严格‘留改拆’管理,强化核心区、风貌协调区管控,确保城市风貌完整性与生活延续性。”通海县文旅局副局长沐蓉介绍,目前已完成17条历史街巷的雨污分流、供水消防、强弱电入地及亮化景观提升,铺设青石路面3万多平方米;实施户外广告牌专项整治,拆除破损、风貌不协调的广告招牌3.3万余平方米,规范审批门头店招957起。
同时,通海县先后制定修订完善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城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7个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古城核心区传统建筑保护利用消防安全实施导则》,年内还要完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立法工作,提格成立名城管理所,实现有人管、依法管。
踏上太和街,新修整的青石板路既平整又防滑,与刻有文化元素的窨井盖相得益彰。基础设施升级,房屋内部也在经历着全新的变化。
沿古城内周艾巷前行,在一个曲折蜿蜒处的角落,南州茶馆内三两竹椅、青苔斑驳。“这里原本是周氏宗祠,由政府和国投公司出面帮我们租下来,交给我们进行打造和利用。前三年的租金还帮我们承担一半,支持力度非常大。”南州茶馆负责人吕传涛已经在古城内打造了3家不同主营业务的店铺,看好古城的发展潜力。
一杯“秀山轻雨”饮品展现出吕传涛对于家乡文化的喜爱与传承。“我们想将本地文化融合在产品体验中,让游客品得出通海味道,尝得出通海文化。”在这个展现通海文化底蕴,融合咖啡、茶饮与书籍的体验空间里,文化感受得以具象化表达。
“为更好地服务古城建筑修缮利用,我们与多部门一起以联审联批上门服务方式进行历史城区内民房建设审批工作。”沐蓉介绍,历史城区内的房屋修缮需得到县住建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文旅局以及县城管局等多个部门的同意。以前是由房主多头跑,现在是由街道办统一收集修缮申请后,召集联审联批的相关部门统一现场踏勘、现场办理。目前,已顺利完成民房联审联批工作69院,撬动投入老房改造资金6500万元,为古城业态更新、活化利用提供基础。
以“保护历史文脉、激活空间价值”为目的,坚持“规划引领、风貌管控”,通海古城的活化利用是要让古城既成为承载居民乡愁的“记忆客厅”,也成为吸引游客、带动发展的“活力引擎”,真正实现老建筑有新用途,老街区有新未来。
如今漫步通海古城,青石板路串联起一座座修复一新的民居,入夜时分,它们点亮了城市的上空,古城风貌已初显魅力。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空中俯瞰,正方形的御城犹如一方印玺,而位于城中央的聚奎阁则像一把印把子实实地压在了正中间。不久后,这里将成为集茶馆、文化体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为一体的社交新空间,在古城“C位”重复旧时光鲜。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 殷洁 王剑钊 李苏榕 李春丽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艾丽
图片为通海县文旅局提供
编辑:黄世俊
本文来自【云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