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南城门楼和五凉文化博物馆后,我走下城门楼,过150米的瀚林园,来到了李铭汉的故居。
李铭汉(1809年一1891年),字云章,是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著名经史学家、诗人。他撰写的《续通鉴记事本末》,是续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清代毕沅《续资治通鉴》之后的又一别具一格的纪事本末体史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受到当世与后世的高度重视。
李铭汉学识渊博,经史之外,旁及天文、算术、與地、军事、农业。尤其精于训诂学,著有《尔雅声类》四卷,《续通鉴纪事本末》一百一十卷(九十卷后为其子李于锴所续)。居家读书著述的同时,李铭汉热心于地方的公共事业。同治元年(1862年)建议并协助县令筹办团练;陕甘总督奏请为他加中书衔。光绪八年,亲自调查武威县历年沙压、水冲地数目,报请豁应纳粮七百六十四石,极大地减轻当地农民的负担。除主书院讲习外,还关心“文社”,对发展地方文化教育事112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儿子李于锴(1862年一1923年),两个孙子李鼎超(1894年一1931年)、李鼎文(1919年一2014年)均成为甘肃的著名学者,而这处故居就是他们祖三代近两百年来曾经生活和治学的地方。
2018年,武威市市政府对这处蕴含着武威深厚文化内涵的历史遗存进行大规模修缮,使其恢复了原有的面貌。
李铭汉的故居,原是清光绪年间的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李于锴的祖宅。以前有北向歇山顶式大门,大门内有过厅,将大院分为前后两部分,后院有祠堂院,前为大门院,院西有二门,二门内分两院,为住宅区,祠堂后为花园,内有花厅三间,整个建筑均为砖木结构,雕梁画柱,气派非凡。
修缮后的李铭汉故居,是一处布局严谨、古朴典雅的清式建筑,其内部的陈列布展采用场景复原展示方式,恢复了清代武威民宅加原状陈设,再现了李铭汉祖孙三代著书立说育人的生活场景。
各展厅陈列有李铭汉后裔捐献的老式家具、藏书和从甘肃各地征集的晩清至民国时期家具,学习用品及书刊323件,包括李汉铭画像,高足方型茶桌、太师椅、长方形半浮雕龙纹书桌等文物等展品。
李铭汉故居,经过两年的修缮,2020年1月18日,对外开放,供居民、游人参观游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