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同前往江阴利港镇苍山村,探秘南梁倒数第二位皇帝萧方智的陵墓。
利港镇与常州天宁区郑陆镇接壤。江阴与常州关系密切,明清时江阴县明确隶属于常州府,是常州府下辖的重要县域。1983 年江苏实行 “市管县” 体制后,江阴划归无锡市管辖(现为无锡代管的县级市),常州成为独立的地级市。
按照导航到达苍山村路口,看到金山篷布的门店,顺着彩虹道往前开大概500米左右,看到马路左手边的苍山古寺,大门左右墙壁上写着8个大字“江南佛国、佛陀弥阿”。
苍山村进村道路入口处
苍山古寺
梁敬帝陵是无锡地区唯一的帝王陵,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地位。它与毗邻的苍山古寺形成 “寺陵相依” 的格局,这一景观极具辨识度。
看寺庙门口的告示牌,好像并不对外开放。两扇寺门底部用插销插在地面上的插销孔里,我们拔起右门插销,侧身进入寺庙。
进去看到“梁敬帝墓”的文保碑。皇帝墓应该称陵,文保碑准确的写法应该是“梁敬帝陵”,建议江阴文保部门将“墓”改为“陵”。
文保碑背面写着:
“梁敬帝萧方智(542-557),太平二年(557)陈霸先篡位后被封为江阴王,就国于江阴,卒年16岁。今墓墩周国护陵河犹存,封土直径约125米,存高5米,号苍墩,俗称皇陵。存有原苍山寺砖额,苍山寺田碑记碑及古银杏树一棵。保护范围:墓墩自然形成范围内。延续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伸1.6米。东北及西南局部至民宅外墙。”
据《江阴市志》记载,墓墩原高约 20 米,墩围面积 225 平方米,略呈长方形。
萧方智是梁元帝萧绎之子,其命运与南朝的政权更迭紧密交织。侯景叛乱平定后,萧绎在江陵称帝,但很快被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萧詧联合西魏大军所打败,江陵城破,萧绎被杀。西魏扶持萧詧在江陵建立了西梁政权。
北齐文宣帝高洋为了对抗西魏扶持的傀儡政权西梁,遣送在北齐的梁武帝萧衍大哥萧懿之子萧渊明至建康,扶持其继承南梁皇帝位。彼时,王僧辩支持萧渊明,立萧方智为太子;而陈霸先则力挺萧方智,双方立场尖锐对立 —— 萧渊明与萧方智本是叔侄,却因权力博弈被推至历史的十字路口。
公元 555 年,陈霸先发动兵变诛杀王僧辩,拥立萧方智登基为帝。同年,朝廷废黜暨阳县,升格为郡,因地处长江之南,得名 “江阴郡”,下辖江阴、梁丰、利城三县。这一建制调整不仅诞生了 “江阴” 这一沿用至今的地名,更为后续江阴国的设立埋下伏笔。
公元 557 年,萧方智被迫禅位于陈霸先,南梁灭亡。陈霸先改封其为江阴王,以江阴郡为封地建立江阴国,萧方智的母亲与妻子也随他一同迁居至此,江阴、利城、梁丰三县成为他的食邑。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的 556 年,萧渊明已被遣返回北齐,而 “暨阳” 正式更名为 “江阴”,也正因萧方智的江阴王封号而来。公元 558 年,年仅 16 岁的萧方智被陈霸先派亲信杀害,死后追谥为敬皇帝,葬于如今江阴利港镇苍山村的苍墩,俗称 “萧天子墓”。
梁敬帝陵墓文保碑正面
梁敬帝陵墓文保碑背面
文保碑左侧墙壁上贴着“苍墩80”牌匾,旁侧挂着住持释玄详写的一首七言诗:
“春有百花冬有雪,不如少时老同学;闲来问候三二句,共忆昔日口诀。”
苍墩80号门牌
苍山古寺
距离文保碑不远处的影壁上写着“南朝古刹”四个字。影壁背面有一幅对联和释玄祥写的一首七言诗,寺庙住持看来比较擅长写七言诗:
对联:
“做人端正如青山,心地善良天地宽。”
七言诗:
“修一身正气撑天地,留三分匪气镇小人;满腔赤胆照日月,藏半点愚批避祸害。”
影壁正面
影壁背面
顺着院子道路往前走,从前面松树左侧走过去,看到一个门洞,穿过去,看到苍山古桥,桥南北两侧各有一个站立观音像。
寺庙前院
寺庙前院去往后院的墙门
寺庙前院去往后院的墙门背面
护陵河上的苍山古桥
护陵河上的苍山古桥和观音像
护陵河上的苍山古桥
桥东西两侧分别是寺庙大雄宝殿和墓墩。我们顺着石桥台阶往西侧走,大概10米,就能看到一块黄色的“梁敬帝寝陵”的牌子,上面写着:
“梁敬帝萧方智(543—558年),字慧相,为梁武帝孙。该陵墓约建于公元558年,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护城河面积10000余平方米。经专家考证,该陵墓至今保存完好。”
黄牌右侧是一块“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上面列着直接责任人和安全管理员名字和电话。
在两块牌子后方,就是墓墩,呈长方形,目测长度有50米左右,宽度有10米左右。墓墩上方长满了各种植物,有松树、竹子、棕榈树和各种不知名树木。
介绍墓墩的牌子
介绍墓墩的牌子
文保责任牌子
爬上墓墩,看到地面上凌乱的扔着各种盆栽的底盘,还有推到的贴着马赛克瓷砖的断墙。
从墓墩的一头走到另一头,看到墓墩两侧有很多小墓,目前还有塑料黄色菊花,应该是当地人死后被葬在了这里,能够葬在寺庙里,葬在墓墩上,这些小墓主人家在当地或许有些势力。
墓墩坡面上有一些人工小道,平时应该有人会到墓墩上来。
墓墩坡面
墓墩坡面
墓墩坡面
墓墩坡面
墓墩坡面
从墓墩上下来后,跳到墓墩与寺庙里的禅房之间一条小道上,这条小道平时应该没人打理,路面两侧杂七杂八堆放着各种东西,有厨房设备,还有砖瓦啥的。路面上都是落叶,还有树枝。
墓墩与禅房之间的小道
勘踏完了梁敬帝的墓墩后,我们又把整个苍山寺逛了一遍。这着寺庙的格局满特别的,它的前院与墓墩相伴,在苍山古桥另一侧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钟楼、鼓楼等,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像,观音殿与地藏殿分别供奉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
苍山古寺最初为皇陵的祭祀之所,后改建为寺,关于始建年代虽有南朝、宋代等不同说法,但现存建筑多为清嘉道年间及近年重建。
在大雄宝殿的梵音中,在古寺与皇陵的交界处,时光仿佛在此凝固。这座无锡地区唯一的帝王陵,不仅是一处文物古迹,更是一本厚重的史书。它见证了南朝最后一个政权的落幕,也目睹了陈霸先开创的新朝兴起。
大雄宝殿
离开时,回望苍墩,护陵河的水面倒映着古老的封土和现代的天空。这片土地,因一个少年的最后归宿而载入史册,也因这份独特的历史记忆而显得格外深沉。
梁敬帝陵沉默地立于天地之间,将一段王朝兴衰的故事,永远地镌刻在了江阴的山水之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