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会冲浪赛事日前在南澳圆满落幕。凭借一场赛事,南澳再次证明了不仅拥有碧海蓝天、金沙白浪的“高颜值”,更具备承办高水平赛事、推动产业升级的“硬实力”。
今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一年。在这一背景下,体育赛事就如同一个支点,既撬动了南澳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也为这座海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想象空间。
“后十五运会”时期,海洋和山林间藏着怎样的经济密码?
生态家底汇动能
南澳这座北回归线穿过的小岛,年平均气温保持在21.5℃,海岸线长达91.96公里,拥有海湾66处。其中,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青澳湾,更以其开阔的湾腹、稳定的浪涌与平缓的浅滩被誉为冲浪胜地。
作为国家首批“和美海岛”,南澳拥有广东南澳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广东南澎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大生态瑰宝。
前者是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服务区,每年有各种候鸟、旅鸟、留鸟和繁殖鸟等120种鸟类在此停留、繁衍;后者作为粤东唯一的海洋生态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孕育着1487种海洋生物。其中,珍稀濒危保护动物有74种,造礁石珊瑚种类达35种,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更是频频造访南澳海域。
蓝天深海共同谱写了南澳海洋生态的壮丽诗篇,岛上连绵起伏的青山与郁郁葱葱的森林则构筑了这片生态宝地的坚实屏障与绿色肺叶,南澳的生态画卷从来都是海陆相依、蓝绿交织的整体。
南澳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抓手,推进绿美南澳生态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2%,实现南澳含“绿”量有效提升。正是这份对绿色的执着,让南澳的含“绿”量结出了累累硕果:接连获得国家首批“和美海岛”、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首届绿美广东竞风华全省十强等荣誉。
在筑牢生态屏障的基础上,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胜势?南澳的答案是:以“百千万工程”为总牵引,推动文旅、渔、体等产业的创新融合,走出一条农文旅体协同共进的产业跃迁之路。
产业融合经济兴
在坚实的生态基底之上,南澳以“工业不上岛”的定力破题,用“百千万工程”的融合智慧作答,最终找到了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最优解”:生蚝养殖基地通过采用可回收生态浮球,打造出著名的“彩虹海”生态景观,成为网红旅游打卡点;承办全运会冲浪赛事的海滩焕发新生机,高规格体育赛事与大型群众体育活动,成为激活海岛旅游淡季的有效抓手。
旅游人气持续攀升,文体融合成效显著。2025年1—10月,南澳共接待入岛游客1025.7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42.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3%和18.33%。其间,南澳成功承办十五运会冲浪赛事,并密集举办迎春渔灯赛会、CSOP潮汕棋牌系列赛等15场文体活动,“月月有节、季季有赛”的品牌效应持续放大。
民宿产业集聚发展,点亮乡村文旅图景。作为南澳的特色产业,民宿布局呈现“全域发展、重点集聚”特点,已形成后兰村、云祥村、走马埔村等风格鲜明的民宿集群。目前,全县登记备案民宿达118家,其中2家分别入选全国甲级、乙级旅游民宿。南澳也因此获评“中国民宿品牌集聚发展示范区”,其乡村民宿业态入选全省农文旅融合发展先进案例。
海洋经济绿色转型,风渔融合引领未来。一片片“彩虹海”不仅是生态旅游的亮点,更是现代渔业转型升级的直观体现。一方面,南澳累计建成140口深水网箱,完成万亩“标准海”产权登记,为海洋牧场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全国首个吸力筒基础桁架式“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盛唐一号”顺利投产,为“海上发电、海底养鱼”的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渔船归来,鱼贩在挑选新鲜渔获。
与此同时,海上风电产业稳健发展。截至2025年9月底,大唐南澳勒门I、大唐南澳勒门I扩建和华能勒门(二)三大海上风电项目累计发电量突破60亿千瓦时,大唐南澳勒门I风电场连续两年获评“5A”风电场,绿色动能澎湃不息。
记者手记
“后十五运会”的海岛新篇章
当冲浪运动员在海面上划出完美弧线时,游客正端着咖啡面海听风,渔港上丰收的渔船正缓缓归航。与十五运会冲浪赛的激情澎湃不同,海岛的日常带着独有的静谧烟火气,而这正是南澳农文旅体协同共进的慢调生活。
游客在海边享受咖啡与落日。
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是南澳农文旅融合最亮的底色和最足的底气。在坚持“工业不上岛”的理念下,南澳将生态保护内化为发展的先决条件,将资源利用外化为产业的增值效应。
4年来,南澳依托得天独厚的天然海域优势,已成功举办十五运会冲浪赛事在内共10场专业水上项目比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徒步、山地越野、篮球等体育活动33场,持续打响“月月有节、季季有赛、年年有约”体旅品牌。
有赛事,自然就有访客;有访客,就有住宿需求。南澳将民宿集群发展纳入“百千万工程”,使其超越了简单的住宿功能,成为盘活乡村资源、展示海岛文化、带动社区共富的核心载体。全国甲、乙级民宿的荣誉,标志着南澳民宿已从数量增长迈向品牌化、品质化的新阶段。
此外,“海洋+”的深远布局,将海岛的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从绿色生态养殖到“风渔融合”的海洋牧场,再到强大的海上风电产业,南澳正构建一个多层次、可持续的“蓝色经济”体系,为农文旅融合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和独特的体验场景。
展望未来,南澳的“后十五运会”篇章关键还在于农文旅深度融合,将生态优势、体育热度、文化底蕴与民宿经济、海洋产业更有机地编织在一起,让游客不仅要来,更要留下来,体验一种基于生态的全新的海岛生活方式。
文: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陈斐仪
图: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郑新洽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作者】 陈斐仪;郑新洽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