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共享联盟·湖州 王炜丽
冬意渐浓,在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青瓦白墙倒映在澄澈河水中,游客沿着石板路穿行其间,感受着江南的灵秀气韵。荻港村自上月获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颁发的“最佳旅游乡村”以来,村庄游客络绎不绝。
“水晶晶”的南浔,今年以来捷报频传,在浙江省“五水共治”考核的最高奖项“大禹鼎”评选中,再次夺鼎。无论是斩获“最佳旅游乡村”还是“大禹鼎”,都彰显南浔在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持续取得成效。
南浔古镇华灯初上。通讯员 屠旭东 摄
“水晶晶”一词源自南浔籍作家徐迟的自传体小说《江南小镇》,他在文中用66个“水晶晶”描绘家乡南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南浔的灵动、纯净与诗意。
那么,“水晶晶”何以水晶晶呢?
一
荻港村的这份洁净与诗意,并非朝夕之功。回溯至1956年,一场全镇总动员的爱国卫生运动,为“水晶晶南浔”埋下了最初的文明种子。
“领导挂帅、党员带头”成为这场运动的鲜明底色。工厂厂长、商店老板、学校师生和机关干部,人人手持苍蝇拍,形成“上班拍、路上拍、居家拍”的全民行动。
饭店拍出苍蝇可获赠阳春面,粮管所给老房油毡铺石灰除尘,百间楼居委会更是带领居民拆卸门窗“下河清洗”。
今年80岁的沈嘉允彼时家住百间楼,他清晰记得,学校将拍苍蝇列为“家庭作业”,造纸厂周边成了孩子们的“战场”,三个月后苍蝇锐减,连达标数量都难以凑齐。
攻坚过程中,温情与智慧并存。居委会组织年轻人帮助老人清洁房屋,“灭蝇能手”王阿金用猪内脏诱捕苍蝇,累计捕获量以斤计算,作为全国卫生积极分子赴京受奖时,全镇群众敲锣打鼓迎送。
1957年12月27日,《浙江日报》头版报道《吴兴南浔已成“无蝇镇”》,后被《人民日报》转载,中央爱卫会随后授予南浔 “卫生先进” 奖状。这场运动不仅让百姓实现 “夏夜无蚊不挂帐”,更孕育了“全民参与、不留死角”的治理基因。
二
“无蝇镇”的荣光并未止步于历史。
1970年进入镇爱卫办工作的王沛林见证了传承的力量,南浔摒弃单纯“人海战术”,建立专业队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科学治理模式。1983年,在“每人拍蝇一百只”活动中,专业组自制千张粘蝇纸、设置四千余个毒蝇盒,在公共场所科学消杀。1986年,南浔在全国城镇爱国卫生运动经验交流会上作专题报告,“无蝇镇” 经验走向全国。
进入新时代,这份文明基因在“五水共治”中焕发新生。南浔全域开展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行动,动员群众参与其中,全方位治理水域环境,最终实现了县控以上地表水Ⅲ类水水质达标率100%,擦亮了“水晶晶南浔”招牌。
双林三桥。通讯员 屠旭东 摄
围绕城市管理和环境整治重点,向群众征集线索,开展小区环境、乡村环境等“十大提升行动”,通过对垃圾清理、绿化养护、基础设施修缮等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持续巩固“无蝇镇”成果,让城乡环境在全民共治中不断焕新。
文化传承与环境治理相得益彰。菱湖古镇修复历史街区,开设鱼灯制作、灯谜非遗工作室,让千年水乡文化活起来;南浔古镇与荻港村、息塘村串联成旅游线路,“15分钟亲水圈” 覆盖率达100%,昔日治水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从百间楼的白手套卫生检查,到如今的民间河长护河,全民共治的传统跨越数十年,成为文明升级的核心动力。
三
2020年4月,中央文明办下发《关于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明确要求将爱国卫生运动融入城乡基层精神文明创建。南浔顺势而为,以群众为主体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让“无蝇镇”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从‘无蝇镇’到‘水晶晶’,无论怎么迭代,它们的内涵都是一脉相承的,就是调动、激发、整合一切资源力量参与进来,全面提升我们的文明创建水平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南浔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条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南浔始终用实践证明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从最小的基层单元细胞“家庭”入手,南浔深入挖掘水乡家风文化底蕴,将家风建设活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抓手,通过引导群众守家规、遵家训、传家风,构建起一张紧密交织的农村乡风文明网络,并逐步从家庭层面延伸至邻里、村庄、学校、企业乃至整个社会。
2025南浔国际亲子文化艺术季南浔古镇巡游嘉年华。通讯员 屠旭东 摄
这种以家庭为起点的文明培育,产生了“润物细无声” 的深远影响。全区14万户家庭树立家规家训,广大市民群众从自身做起,争做文明行为的参与者、践行者和引领者。
旧馆街道港胡村以家庭为基本单元,创评出一批在环境维护、乡村发展、乡风培育、志愿服务等方面表现卓越的示范典型,同时建立善治超市,推出“善治积分贷”,有母慈子孝的、邻里和睦的、参与志愿服务的,通过相对完整的配套激励措施来引导大家把自己的家建设得更好,把邻里关系处理得更好,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处理得更到位,让文明新风在乡村落地生根。
如今的南浔,群众幸福感在洁净环境、完善设施与丰富文化生活中不断攀升。当荻港村的游客赞叹“水晶晶”的纯粹时,他们所见的不仅是水清岸绿的生态画卷,更是持续数十年全民共建共享的文明硕果。
“水晶晶”的内核,是代代相传的共治精神。这幅崇德向善的生态文明长卷,正在太湖之滨徐徐展开,向世界诠释着江南水乡的永续魅力。
记者手记:
探访南浔城乡,最动人的不仅是水清岸绿的景致,更是藏在风光背后的精神密码。徐迟先生笔下66个“水晶晶”的盛赞,从来不是天生禀赋,而是一场跨越数十载的文明接力。
走访中发现,南浔的“水晶晶”,藏着最朴素的治理智慧。从“全民拍蝇”的热潮,到如今民间河长护河、善治积分激励,不变的是全民参与的核心逻辑。没有一蹴而就的蜕变,只有代代相传的坚守。
更让人动容的是,这里的文明从未脱节。古镇修复与非遗传承共生,让生态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家风建设扎根家庭,让文明从个人延伸至社群,形成无形的精神纽带。这种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氛围,让环境治理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民共赴的“同心圆”。
原来,“水晶晶”的真谛,是民心为壤、传承为脉。当每一份微小的行动汇聚成河,便成就了江南水乡生生不息的文明图景。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