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我开车去若尔盖草原,路边的广告牌上写着高原湿地生态游,我心里嘀咕这地方怎么突然就火了,直到看见沼泽地里立着的红军雕像,才想起课本里说的草地吃人的事。
八十年前红军过草地,那地方全是泥潭,我姑婆的爷爷是藏民,他说亲眼见过战士陷进去,怎么也拔不出来,喊救命的声音慢慢变小,最后只剩呜咽,那时候的草地连鸟都飞不过,藏民都说进去的人没几个能活着出来,红一方面军两万人进去,出来时只剩一万三,剩下的要么陷在泥里,要么冻死,要么饿死。
现在若尔盖成了不少人去拍照的地方,去年通航的花湖机场就在旁边,从成都坐飞机两个钟头就到,朋友家的民宿开在草原边上,旺季时得提前一个月订房,院里养着牦牛,游客能骑马,能拍照片,还能喝上一碗酥油茶,听说旺季一天能赚两万,这事儿搁以前压根不敢想。
转变是从二十年前开始的,政府派了工程队来填沼泽,修公路,还种草固土,我看过老照片,那时候泥潭里插着白骨当标记,现在那些地方都成了牧草场,去年九曲黄河边搞生态修复,专门请了老红军的后代来当顾问,他们说当年挖野菜中毒的战友,要是看见现在整整齐齐的牧草,怕是会掉眼泪。
最让我没想到的是,草地底下还埋着红军的东西,去年施工队挖出个铜水壶,壶底刻着一九三五年赠给毛委员,文物局的人说这种事每年都有,但都原地留着,游客中心摆了个展柜,里面是战士们用皮带煮汤的铁锅,旁边扫个二维码就能听见真人讲当年的事。
傍晚在花湖边走着,看见几个大学生拍短视频,他们对着镜头说红军走过的路现在能自驾游,底下有人问草地真的安全吗,我笑着朝远处指了指,那些蓝色的光伏板在夕阳下亮着,像给草原盖了层铁皮。
这片土地如今养活了几十万牧民,生态项目也让年轻人有了新的活路,可每到下雨天,老人们总念叨那些陷进泥里的小同志,他们说草地是好了,可有些事,不能让新路子给抹了。
去年国庆,我跟旅游团去了巴西会议遗址,土墙破旧,外面罩着玻璃,墙上还能看见弹孔,导游说每天来八百人,可最热闹的不是听讲解的时候,是傍晚放红军长征纪录片那会儿,年轻人看完片子,就默默绕着遗址走一圈。
站在观景台上望过去,新修的公路顺着草原蜿蜒而去,远处牦牛群和光伏板在夕阳里挨着,一时分不清谁是谁,恍惚间倒像看见当年的红军队伍从时光那头慢慢走来,这片地终究没再吃人,可那些在泥里打滚过的人,早就把它的样子改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