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如果让清源文庙开口说话,会有怎样的“喃喃自语”吗?你知道狐突庙里供奉着的狐突是何许人吗?你知道古刹清泉寺有什么美丽的传说吗?
清徐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在6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3处国宝级文物、7处省级文物和7处市级文物,它们或是承载历史风云的古老建筑,或是镌刻传奇的文化印记,每一处都凝结着先人的智慧与匠心。为让这些家门口的“历史活化石”走进大众视野,由“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风景成为游客触手可及的“诗与远方”,我们特别推出《探迹清徐·守护千年文脉》专栏。在这里,将带您拨开时光迷雾,探寻这些历史遗珍背后的动人故事与美丽传说,感悟文化遗产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让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共同守护这些珍贵宝藏,传承清徐绵延不息的文明根脉。
在清徐,邂逅唐代文殊塔
站在马峪乡龙林山的山脚下,抬眼就能望见一抹白色的舍利塔,在此塔不远处的东北方向,有一座唐代文殊塔掩映在苍翠山林间,这座塔被称作“三晋第一石塔”,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工作所需,这日,我揣着好奇踏上了这条探古之路。
遇见藏在松涛里的梵宇寺
汽车沿着白石沟蜿蜒而上,道路两侧绵延十余里的葡萄架藤蔓织出一片浓绿,盘山公路穿梭于层峦叠翠之间,茂林遍野的景致便是被称为“白石云松”的龙林山胜境。同行的负责人指着对面的寺庙说:“看,这是梵宇寺,文殊塔就在寺西的山梁上。”
梵宇寺创于何时,无考,但从石碑和《清源县志》等资料中得知它重修、增修次数多达十余次。寺门前两株虬结苍劲的古槐吸引了我们一行人的目光。“这是隋开皇年间种下的树,算下来已经一千五百多岁,比文殊塔还要年长两百岁!” 负责人介绍道。我抬头仰望这棵树,只见其树干粗壮,需三四人合抱,繁茂的树冠覆盖数十平方米,真无愧清徐古木之冠的美誉。寺前的台阶两侧栽种有栾树,又叫灯笼树,开花后红黄相间非常漂亮。走进寺内,北汉天会七年的《梵宇寺重修碑记》映入眼帘,青石碑上的字迹虽已斑驳,但 “北京龙林山梵宇寺” 的碑额依然清晰可辨,原来,后唐时期的太原曾被称为 “北京”,这个意外发现,让我感觉惊讶不已。
唐代工匠的凿痕与智慧
沿着寺后的松林小径上行大约10分钟左右,一泓半月形天然泉水映入眼帘,一匹白玉马静立泉边,这就是马刨泉,而“五代汉高祖过此,神马跑山涌泉” 的俗传,让这眼冬不竭、水质清澈甘洌山泉多了几分传奇色彩。又过了10分钟,文殊塔便赫然出现在眼前。
这座始建于唐贞元十三年(797年)的石塔,由高僧凝之大师主持建造,是梵宇寺现存最早的建筑实物。塔体占地面积101.40 平方米,坐北朝南,为石砌二层方形佛塔,下承台基两层(边宽8.5米),上有塔座(边长3.3米)。塔身第一层边长3米,第二层边长2米,总高约5米,南向开龛,每层均雕石刻出檐,檐下枋上刻莲形图案,上覆二层仰莲,塔刹虽已损毁,却难掩古朴风韵。
文殊塔造型独特,一道腰檐将塔身分为上下两层,均为石刻飞檐,总高10.7米。塔上雕有佛龛、石刻造像与菊花纹图案,四周出檐环绕莲花瓣,整体构思别致,图案精美。塔内以“8”字形铁勾层层拉结,顶部出檐施莲花,宝顶原为三层人面圆球结构,经千年风化后仅存最下层球体。下层正面门楣镌火焰形卷拱,呈印度式结构,内塑文殊菩萨坐像。其造型与五台山佛光寺北魏祖师砖塔极为相似,虽为中唐作品,但有北魏遗风。至今,当地百姓仍来此祈愿儿女仕途顺遂、心想事成。
劫波渡尽,古塔重生见证文明韧性
绕塔环顾,塔北侧一道修复痕迹背后,藏着一段令人扼腕的往事。据《清徐古寺庙》一书中西石窑村原村党支部老书记陈占成的讲述:“1978年秋,因当地群众在此烧香求药,搞封建迷信活动,当时的公社和西窑村党支部为了破除迷信,将塔用炸药炸裂了。
1994年,市文物局拨款4万元,县文管所与原碾底乡政府主持修缮,修缮工程聘请陕西佳县古建二队对石塔进行落架翻修,修缮团队严谨启用360余块原构件,连铁锁卯契都按原样复原,最终让这座唐代古塔以“修旧如旧”的姿态重立山巅,2000年被列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入选山西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塔周环境已焕然一新,站在塔旁向远眺望,苍翠的原始森林环绕四周。夏日里,马峪乡的葡萄藤蔓攀援成绿廊,葡萄园和杏树遍布其间,醉人的果香与千年古塔的沧桑气息交织融合。
中午时分,告别文殊塔,走出梵宇寺,沿山路小道缓缓下山。回头望去,那座石塔渐缩为山间一点,却如一枚印章深深烙在心底。塔身上深浅不一的凿痕,记录着唐代工匠的精湛手艺,也刻满了千年风雨的痕迹。它身上那些伤疤,不仅诉说着曾被炸毁的往事,也见证了后来精心修复、重获新生的历程,它经历过香火鼎盛,也承受过时代的创痕。如今,它沉静地立在山间,仿佛在无声地告诉每一个走近它的人,历史虽有曲折,但珍贵的事物总能被守护并传承下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