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的三股水,在初秋的晨光里向上奔涌,宛如大地蓬勃的心跳。水珠溅起,每一颗都裹着朝阳的金辉,落回墨绿的水潭时,漾开圈圈涟漪,悄无声息地融入流淌了千年的泉水脉络里。岸边的垂柳依旧,只是叶片已染上淡淡的秋意,随风轻点水面。
韩立站在泉边,恍惚间,十二年光阴缩成薄薄一张纸。他记得离开时也是这样的季节,只是那时的柳条更青,他的心更沉。
“韩先生,欢迎回到济南。”一个温和的声音从他身后传来。
韩立转身,看见一位身着深蓝色西装的中年男子微笑着向他伸出手。“我是市委人才办的张主任,很荣幸能亲自接待您。得知您决定回国,我们第一时间就安排了接待工作。”
韩立轻轻握了握对方的手,目光又不自觉地飘回那三股泉水上。
“这里,一点都没变。”
“不,变了很多。”张主任站到他身边,“这座城市在成长,就像这泉水,看似永恒,实则每一秒都是新生。您看对岸那些老宅院,现在改造成了文创空间,既保留了古建风貌,又注入了现代活力。”他顿了顿,接着说:“我们回酒店吧,您先休息,明天再带您看看济南这些年的变化。”
韩立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青砖灰瓦间果然多了几抹亮色。
韩立点点头,跟随张主任走向路边的黑色轿车。上车前,他最后回头看了一眼泉水,一个模糊的身影在记忆中一闪而过——一个站在泉边微笑的姑娘,她的长发在风中轻扬。
“怎么了,韩先生?”张主任注意到他的迟疑。
“没什么。”韩立摇摇头,钻进车里。
车窗外的济南飞速后退,高架桥两侧是林立的高楼,与他记忆中的那座老城已大不相同。十二年前,他带着一颗破碎的心和一张博士录取通知书离开;如今,他已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专家,带着自主研发的情感计算系统归来,而济南,是他签约的第一站。
“我们为您准备了房间,晚上部长将会见您。”张主任递过一个文件夹,“这是您接下来几天的行程安排。”
韩立心不在焉地翻看着行程表,目光最终落在最后一项活动上:“‘我在济南刚刚好’征文大赛。”
“这是个全民征文活动,我们希望收集普通人与济南的故事。”张主任解释道,“我们想通过这样的活动,展现济南的人文关怀,告诉人们在这里生活‘刚刚好’。”
韩立轻轻点头,视线转向窗外。刚刚好——这个词对他来说太过陌生。在异国十二年,不是拼命钻研就是深夜孤独,从来没有什么是“刚刚好”的。就连这次回国,他也说不清是因为济南提供的优厚条件,还是因为内心深处那个从未愈合的伤口。
第二天游览大明湖,秋日的湖面平静如镜,残荷点缀其间,与远处千佛山的倒影相映成趣。几艘画舫缓缓划过,船歌隐约。
“我们可以沿着湖岸走走,前面就是历下亭。”年轻的女导游扬手指引,声音里带着泉城特有的温润。
韩立跟在队伍后面,目光掠过如镜的湖面与远处的山色,心神却早已不在此处。他口袋里揣着手机,屏幕上,那款他倾注心血研发的“心镜”系统正悄然运行。这套系统能通过捕捉人脸微表情的细微变化与语音的微妙波动,来精准解析人的情绪状态。
这一路,他都在不动声色地观察着遇到的每一个济南人。令他颇感意外的是,系统反馈的数据与图谱一致显示,萦绕在这座城市上空的幸福指数,竟出奇得高——这并非报告中那种冰冷的数字,而是真切地流淌在寻常百姓眼角眉梢的笑意,是融在待人接物的温声软语里的从容与安然。
“韩先生对大明湖很熟悉吧?”张主任适时问道,打断了他的思绪,“听说您在山大读过书。”
“嗯,硕士两年。”韩立简短地回答,目光掠过湖对岸的一片老建筑。那里,曾是他和林清浅约会过的地方。
林清浅——想起这个名字,他的心依然会隐隐作痛。他们是研究生同学,相爱于济南的春天,分手于济南的秋天。她坚持要留在济南照顾生病的母亲,他则拿到了异国顶尖学府的全奖博士offer。分手那天,他们就站在趵突泉边,她泪流满面,他却固执地不肯低头。
“我有我的理想,清浅,你明白吗?”
“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一样可以过得很好!”
“刚刚好?我不要刚刚好,我要最好!”
那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前面就是百花洲,这几年改造得很漂亮。”导游的声音把他拉回现实。
韩立随众人走上青石板路,两岸是垂柳和老屋,小溪穿街而过,几个妇女在溪边浣衣,一如往昔。突然,他的目光被前方一个小书店吸引——清浅书苑,朴素的本色木招牌上,这四个字让他心跳骤停。
“这家书店很有特色韩先生。”导游注意到他的目光,“店主是个儿童书作家,本地小有名气呢。”
韩立径直向书店走去,甚至没意识到自己脱离了队伍。推开挂着风铃的玻璃门,室内飘着淡淡的茶香和纸墨的气息。四壁书架高及天花板,上面摆满了书籍,靠窗的位置有几张桌椅,三两个客人正静静阅读。
“欢迎光临。”一个女声从柜台后传来。
那一刻,韩立觉得呼吸都停止了。随着脚步声,一个女子从书架后转出身来——正是林清浅。
十二年光阴在她脸上留下了细微的痕迹,但那双眼睛依然清澈如泉,微笑时嘴角的弧度一如往昔。她穿着一件浅蓝色的连衣裙,外面套着米色针织开衫,整个人散发出一种平静温和的气质。
“清浅。”他轻声唤道,声音有些沙哑。
林清浅明显愣住了,手中的书差点滑落。她仔细端详着他的脸,从疑惑到惊讶,最后归于平静。
“韩立。”她微微点头,“好久不见。”
世界仿佛静止了。他们就这样对视着,直到张主任和一行人推门进来。
“韩先生,原来您在这里!”张主任笑着说,“哦,您已经见到林老板了。林老板,这位是刚从异国回来的AI专家韩立博士,我们济南的重点引进人才。”
林清浅微微一笑:“我们认识,是大学同学。”
“这么巧!”张主任惊喜地说,“那太好了,林老板可是咱们济南的文化名人,她的儿童图书还得过全国大奖呢。”
韩立惊讶地看着清浅:“你成了作家?”
“只是写些给孩子看的小故事。”她淡淡地说,转向张主任,“各位要不要尝尝我们书店特制的泉水茶?用趵突泉的水泡的。”
接下来的半小时,韩立心不在焉地应付着众人的寒暄,目光却始终追随着清浅。她从容地为客人们泡茶、介绍书籍,偶尔与熟客打招呼,言谈举止间满是扎根于此的从容。这与他在美国学术界日夜拼搏的状态截然不同。
“我们得去下一站了。”张主任看了看表,对韩立说。
韩立点点头,犹豫了一下,走到清浅面前:“我还能再来吗?”
清浅看了看他,从柜台下取出一本小书,在扉页上写了几个字,然后递给他:“送给你。有空来坐。”
走出书店,韩立才翻开那本书。这是一本薄薄的儿童绘本,书名叫《泉城和小鱼》,作者署名“清浅”。扉页上,她清秀的字迹写着:“世间所有,都是刚刚好。——林清浅”
接下来的两天,韩立心神不宁。官方安排的技术论坛和园区参观,他都勉强应付过去,脑中不断回放着与清浅重逢的画面。
第三天下午,他推掉了所有的行程,独自一人再次来到百花洲的清浅书苑。
推门进去时,风铃清脆作响。店里没有其他客人,清浅正坐在窗边的位置插花,午后的阳光为她的侧影镀上一层金边。
“我知道你会来。”她头也不抬地说。
“我想跟你谈谈。”韩立走到她对面坐下。
清浅完成手中的插花作品,那是一盆简约的日式造型,以绿色为主,点缀着几朵白色小花。“好看吗?”她问。
他点点头:“很美。”
“插花和泉水很像,都在寻找自己的道路和平衡。”她轻声说,“每条花枝都要有它的空间,不多不少,刚刚好。”
“这就是你想要的吗?刚刚好?”韩立忍不住问,“你曾经那么优秀,在全系排名前三,教授说你有望在学术上大有作为。现在你却满足于开一家小书店,写点儿童故事?”
清浅抬起头,直视他的眼睛:“你怎么知道我不满足?”
韩立一时语塞。
“来吧,我带你去个地方。”清浅站起身,示意他跟上。
他们穿过书店后门,来到一个被房屋环绕的小院。院子里有一口古井,井边种着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树下有一套石桌石凳。最让韩立惊讶的是,院子里有几个孩子正安静地画画,一位年轻女孩在一旁照看。
“这是我的‘秘密花园’。”清浅说,“每天下午,我都会在这里为附近的孩子们上免费的绘画或阅读课。”
韩立看着那些专注的孩子,其中一个小女孩抬起头,对清浅露出灿烂的笑容:“清浅老师,你看我画的大明湖!”
清浅走过去,俯身看了看,温柔地说:“荷花画得真好看,小雅。”
那一刻,韩立在她脸上看到了一种他从未见过的满足和平静。
“坐吧。”清浅指了指石凳,自己则在对面坐下,“跟我说说你这十二年吧,韩博士。”
韩立艰难地开始讲述他在异国他乡的学习和研究,那些孤独的日夜,那些为突破技术难关废寝忘食的日子,那些获奖时的短暂喜悦和随之而来的更大空虚。他说到了自己研发的“心镜”系统,甚至不自知地提到了他们分手后的抑郁和寻求心理帮助的经历。
“我一直以为,只要站在最高的地方,就会找到满足。”他最后说,“但现在,我有些迷茫。”
清浅静静地听着,直到他完全讲完,才轻声开口:“你知道我母亲在你走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吗?”
韩立震惊地看着她:“我不知道...…对不起。”
“那段时间很难。”她的目光投向远处的银杏树,“我既要完成论文,又要照顾母亲,还要打工支付医药费。是你的导师李教授帮助了我,他帮我联系了医院,系里也给了我特殊照顾。就连书店的启动资金,也是当时班长老赵借给我的。”
这些名字韩立都记得,但他们从未向他提及清浅的困境。
“困难时期,是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们支撑了我。”清浅继续说,“后来我写了第一本儿童书,讲的是泉水和鱼儿的故事。出乎意料地受欢迎,就这样一本接一本地写,书店也慢慢做起来了。我还和本地社区合作,为留守儿童开展阅读项目。”
她指了指院子里的孩子们:“这些孩子中,有的父母在外地工作,我的书店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
“所以,这就是你的‘刚刚好’?”他轻声问。
清浅微微一笑:“‘刚刚好’不是妥协,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节奏。就像济南的泉水,千年来不疾不徐,却从未停止奔涌。”
这时,一个小男孩跑过来:“清浅老师,我的画纸用完了。”
“去柜台下面拿新的吧,你知道放在哪里。”清浅摸摸他的头,男孩高兴地跑开了。
她转向韩立:“你呢?找到你的‘刚刚好’了吗,韩立?”
他没有回答,因为不知道答案。
随后的几周,韩立在济南的工作逐步步入正轨。他在山东大学设立了联合实验室,与本地企业展开了技术合作,还受邀为市政府的人才政策提供建议。有意思的是,他推掉了许多不必要的应酬,却总是不自觉地走向百花洲,一次又一次地造访「清浅书苑」。
有时,他只是坐在书店的角落里工作;有时,他会参与清浅的儿童阅读课;更多时候,他们只是在打烊后泡一壶茶,聊着各自这些年的经历。
通过清浅,他认识了济南的另一面——不是官方宣传中的那座城市,而是由无数普通人编织而成的生命网络。他认识了退休后义务清理泉池的老李,致力于保护老城区建筑的小米,开发济南文创产品的年轻团队……他们或许没有耀眼的头衔,却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
韩立开始重新思考“心镜”系统的价值。原本为商业和安全领域设计的情感识别技术,是否可以用在更贴近普通人的地方?他尝试开发了一个简化版本,帮助孤独症儿童识别他人情绪,清浅的书店成了他最好的测试场。
一个凉爽的秋夜,他们站在趵突泉边,月光下的泉水泛着银色的光芒,宛如液态的珍珠在墨玉池中翻滚。
“还记得我们最后一次在这里见面吗?”清浅轻声问。
“记得。”韩立点头,“那天我说了很多愚蠢的话。”
“我们都年轻。”她宽容地笑笑。
“清浅,”他转向她,郑重地说,“我决定长期留在济南了。不是因为工作合约,而是因为...…我在这里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清浅有些惊讶:“你的异国的团队呢?”
“他们会继续那边的工作,我可以远程指导。重要的是,我发现这里更需要我。”他停顿了一下,“我也更需要这里。”
他们沿着泉畔的小路慢慢走着,路灯将他们的影子拉长又缩短。远处的黑虎泉三个石兽头依然喷吐着清冽的泉水,水声轰鸣,如虎啸山林。
“你知道吗,‘心镜’系统最初的设计灵感来自你。”韩立突然说。
“我?”
“分手后,我反复回想我们最后的对话,试图从你的每个表情中寻找你是否还爱我的证据。后来在研究情感计算时,那些记忆成了我最初的灵感来源。多么讽刺,我试图用技术解读人心,却从未读懂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清浅停下脚步,面对着他:“那么现在你读懂了吗?”
韩立深吸一口气:“我开发‘心镜’系统,是为了理解人心,但最终,是这座城市和你让我了解了自己。清浅,我不求你立刻接受我,只求你给我一个机会,让我重新认识你,也重新认识这座城市的每一滴泉水。”
清浅的眼中闪着复杂的情感,良久,她轻轻点头:“好。”
初冬来临的时候,韩立的团队在济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与本地医院合作的“情感辅助治疗系统”成功帮助了第一批孤独症儿童,这一消息登上了媒体头条。同一天,「清浅书苑」也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日子——清浅的新书发布会,这本书正是与韩立团队合作开发的、融合了情感识别技术的特殊绘本。
发布会结束后,他们并肩走在灯火通明的曲水亭街。青石板路旁的小溪倒映着两岸的灯光,恍若一条流动的光带。几家酒吧里传出民谣歌声,与泉水叮咚声交织成夜的交响。
“今天的小朋友都很喜欢你的新书。”韩立说。
“是我们的新书。”清浅纠正道,随即微微一笑,“没想到有一天,科技和童话会这样结合在一起。”
他们在溪边的一张长椅上坐下,远处传来街头艺人演奏的吉他声。
“我在济南刚刚好”征文大赛开始了。
清浅惊讶地转头看他:“你投稿了?”
他点点头,从包里取出一个信封:“我写了我们的故事,当然,用了化名。我写了自己如何离开又回归,如何在这座城市找到心灵的归属。”
“所以你现在觉得在济南‘刚刚好’了?”清浅的眼中闪着调皮的光。
韩立握住她的手:“有你的地方,才是刚刚好。”
这时,夜空飘下了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细碎的雪花在泉城灯火中翩翩起舞,落在他们的肩头,落在潺潺的溪水中,落在千年不变的泉眼上。
清浅靠在他的肩上,轻声说:“记得我送你的书上写的话吗?‘世间所有,都是刚刚好’。”
“是的。”韩立望着漫天飞雪,感受着身旁人的温度,“我们错过了十二年,却在这座城市找到了各自的道路,最终又回到彼此身边。这一切,都是刚刚好。”
泉眼无声,细雪绵长。在这座千年泉城的怀抱里,在七十二泉不舍昼夜的温柔吟唱中,一个故事悄然圆满,而更多关于“刚刚好”的篇章,正等待着被书写。
作者:孙伟 编辑:柏凌君 校对:杨荷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