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地处三江六岸之地,北江(黔江)上接红水河,柳江,融江,沿江承接柳州河池;南江上接左右二江,连起百色崇左南宁,可以说广西西部所有江河水汇聚的第一站,就是在桂平。
秦汉以来,可谓是水运发达,真正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桂平这里真正的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则是在公元1057年。
那一年,宋朝廷决定把浔州治桂平县从西山大窝坪搬下山,入驻两江夹角之地,正式大规模修建城池,开始了桂平城近一千年的建设沉浮!
其实,早在秦汉,直至唐时,桂平的三角咀就已经有“城”的建设,只不过都属于中转性质的驻点,加上在历代中,三角咀处常常经历水涨水落的环境,城的遗迹也就难以寻迹了。
据五六十年代的考古发现,这里的水边,都偶然可见汉瓦唐砖。宋代建城时,是在在三角咀的唐朝城池遗址靠里一点,原来还算是规整的的“长方城”,但在后来,明清时一直往西扩建,终于变成“东西七里三,南北三里七”的“竹排城”。
到清代(中期)定型时,桂平城已经是广西十一府中,除省城桂林府临桂城外,第二大的府城,城六门,东西各一,南北各二,其中除西门外,其他五门离江边都近,都有相应的渡口通连。
大南门可以说自宋代建城以来,都是桂平城最重要的城门,从城门出来,到仁寿桥然后落郁江边,一溜过全是码头,大大小小十几个之多,近代最熟知的三排石码头,大关码头,清风码头,太平码头,等等,讲古一点,那就更多了,古南门渡,古南河渡,挑水埠码头等等。
这些码头又有着很多功能的区分,如官渡,民渡,野渡,货物渡,牲口渡等等,从这些渡口坐船,可以过江,或者出远的顺流浔江东下龚州(平南)、藤州、梧州等(广东方向),逆流而上可以到贵州(贵港),邕州(南宁),龙州等地。
小南门出城,也可以到达上述码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清康熙年后,在小南门到江边这一区域,慢慢形成了桂平重要的商业区,即后来熟知的上,中,下三股街,横街;
上,下北门外,主要是过黔江码头到对岸的南木、金田等地,同样的也是上通柳州,下达广东;只不过由于城市的变化,上北门处主要是官渡,是桂平南北两江重要的码头之一,下北门外则主要是野渡,民渡。
无论怎样,南北二江上的陆陆续续形成的大大小小二三十个船渡码头,都见证了桂平千年以来的水运兴盛。
随着新时代到来,慢慢地,陆路交通日渐兴起,曾经的水路交通则日渐不适应社会发展,反而成为了一种发展制约,如汽车的出现,车来车往中,原来的渡口已经无法满足经济交通的发展。于是,“车排”随势而现。
“车排”其实是本地叫法,实际上就是车渡。桂平也先后出现两处车渡码头,一南一北,南的在南江的中药仓门口的原先城墙处开辟一条斜坡直通江边;北的则是在浔高路口修路,一个大斜坡直接到北江边。
南北两大车渡,就成为了桂平连通外界的重要陆路交通通道。
那时候的车辆数量虽说没有今天的那么多,但陆路交通毕竟一直在发展,车辆的货运,客运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种方式,所以,南北江“车排”也就成为城市中的一处热闹繁庶之地。
因为摆渡船的运力有限,车辆都得排队过江,每天都有车辆在等候,于是道两旁摆摊的也多了起来,小吃摊,水果摊,粥摊、卖农具的摊,日用百货摊等沿着路两长溜,有意无意间,就形成了一个“车排市场”,既满足了等候摆渡的人的消磨时间需要,也为一部分人提供了一种谋生的机会。
但在新时代新环境下,这种“因水而盛”反而成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一种制约,“水运”不再是优势,反倒变成为了“因水而困”。
所以,到九十年代,在广西各地的兴修大桥的环境下,在全市人民,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桂平建设了郁江大桥,黔江桥,跨越南北二江,给桂平经济带来了一丝活力,同时,随着桥成车通,桂平城区边上的南北“车排”也就安静下来了。
如今走在旧“车排”,再也感觉不到曾经的喧嚣,水运记忆在慢慢消退,旧日的荣光也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毕竟时代在改变,车比船更加的方便,桥比渡更有发展的潜力。
如今桂平虽然建起了几座桥,但都集中在城区附近,对于整个桂平范围来说还是太少了。桂平的三江六岸加起来也上百公里,未来的发展想更进一步,少绕一点路,则是需要更多的桥!
只是建设一座跨越大江的桥,要付出很多,方方面面中,经济尤为重要,在当下的环境下,三江六岸通衢只有展望的期待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