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的网红风景区,找热闹的地方容易,找清静的地方难。尤其是夫子庙景区的老门东,因为极其热闹,想找“清静”难上加难。那人,“乌泱泱”地多;那飘香的美食和奇景趣事,让你眼花缭乱。
今天我来到老门东则看到了一个例外,老门东里静悄悄的,从牌坊大门望进去,竟没一个游人,只有一位身穿保安服的小伙儿很敬业地站在那里。
一切因为我来得太早,这是周五的早晨7点半,是老年大学摄影班的外拍日。摄影常常是“靠天吃饭”,拍摄的最佳光线时刻是每天的一早一晚,所以老师让我们早八点就在老门东集合,我提前到达,抓拍到了一个刚刚睡醒的老门东
到得早,既享受着清晨柔和的光照,又享受了老门东这难得的清静。寂静中的啾啾鸟鸣从树冠上飘下来,犹如欢快的小夜曲。最让人欢喜的是避开了人挤人,拍摄没有了干扰,不必手忙脚乱地抢镜头了,可以对着美景,慢慢地琢磨,慢慢地移动镜头寻找最佳角度了,美景与镜头在这“慢慢”中碰撞出了灵感的火花。
这次采风的主题是“拍秋”——捕捉秋高气爽下的一树一叶,还有明清风格的古建筑。老师教我们构图时“留白”,教我们“用光”……
有了这些“点拨”,我们拍到好图无数。拍到了好图就分享,就众乐乐,一群中老年人竟像孩子般地大呼小叫,打破了清晨的寂静,给金色的老门东平添了一道欢乐的风景!
下图是利用一段白墙做背景拍摄的乌桕树。乌桕树的枝叶是秋季老门东的主打色彩。
我在第二故乡南京居住了43年,多次来过老门东,还从来没有注意到有一种树叫乌桕。这次带着摄影任务而来,是老师带我们选景,才发现这叶子斑斓剔透如琥珀、枝杆曲折如龙爪的大树叫“乌桕”。
“乌桕”因为到了秋季,叶子红得如丹枫似琥珀,且红得持久,不轻易凋落,常被寓意爱情、多子多福和坚韧与生命力等。杨万里那句: “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生动描绘了乌桕叶的色彩变幻。
老师说,我们来拍乌桕稍晚了一点,红叶最繁茂的时间过去了,那就重点表现它的枝干,突出枝干与其他景物的呼应之美。受此启发,我拍下了乌桕与这盏路灯的呼应之图。是不是有点味道?
说到乌㧮象征着“多子多福”,我突然想起小区里也有好多乌桕树,一到夏天便结了很多深蓝色小果子,啪啦啪啦地往地上掉,到了秋季便红灿灿的一片,这一定也是乌桕了。可这么多年,我怎么对这大美视而不见呢?可见对美的发现是需要带着发现美的使命与眼光的。
这幅小草图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拍的。它们稀稀疏疏地在一个长廊的瓦檐上随风摇动,一点也不显眼,可采用三角式构图拍下来,倒也另有一番留白和灵动之美。小草是不显眼,但遇到了摄影眼,它们就可以变得很有些显眼。
这幅图也是老师的指导,只拍了房顶的一个角,上方大片留白,却能给人很多遐想。
人说“一叶知秋”,这一个房角也能让人知秋,由此想见老门东的古树老䕨和奇花异草在秋色中与古建筑的相映成趣。
这对母与子的雕塑算得上老门东的一个标志性小景了。那歪着脑袋的小男孩,天真的小模样尤其惹人怜爱,他脑后那弯弯的小辫子则告诉你这是在清代。
我每次到老门东都在这里会拍一张。这次拍到了红叶点缀其间,让这对母子在斑斓的秋色中更加灵动。
大约九点多钟,游人开始涌入,是一个一个的旅行团队。导游的高音喇叭响着,游客的欢笑声嘈杂着,那些小吃店和零食摊也热气腾腾地开张了,美食飘香,游人摩肩接踵,老门东又进入了极其热闹的日常。
在巷子里瞧见一女郎正在请摄影师拍照。她身着旗袍,婷婷娜娜,虽然没有油纸伞,却比戴望舒《雨巷》里那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更加美丽可人。
她的闺蜜正为她扬银杏叶。随着摄影师的“一二三”,银杏叶被抛上天又洒下来,把美人笼罩在飘飘扬扬的金黄叶子之中。
如此妙景,可惜我动作晚了一拍,没拍到银否叶的拋洒。便斗胆喊了一句: “再来一次!”当然自知人家是请人商业拍摄,不会理睬我这“蹭拍的”。没想那闺蜜还真的又来了一次抛洒,之后还问我:“可以了吗?”我大为感动,大赞: “太美了,谢谢!”
不知不觉一上午就过去了,时针指向十一点,班长招呼大家“下课了”,老师也嘱咐大家,回家路上注意安全。
还想再拍点什么,可这时候的光照已变成了顶光,拍出的图片有噪点,光影也不美观。好在手机相册里已收获满满,不虚此行了。
老门东我来过很多次,有春游、夏游和冬游,最喜欢的还是秋游。
秋天的老门东是一个“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斑斓世界,美不胜收;更有写不尽的欢乐与感动,感动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动咱老百姓的好日子,感动发生在这里的动人故事。越来越喜欢第二故乡,越来越喜欢老门东。
图文/Iihua50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