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在欧洲旅居了大半年,平常不是在旅行,就是在学习和钻研攻略,偶尔会去职场锻炼一下脚力,汲取一些羊粪。可能是太久没有动笔了,一些自媒体平台都给我发“催更”的通知了,今天得闲半日,就免费分享一下我的环球旅游见闻吧。
你问俄国人最伟大的俄罗斯人是谁,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冰河英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但鲜少有人知道,此君的遗骸并不在俄国,而是在保加利亚。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是一座位于索菲亚保加利亚东正教的大教堂。该教堂为新拜占庭式建筑,是保加利亚主教的主座教堂,也是东正教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还是索菲亚的象征之一,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占地面积为3170平方米,能容纳上万人,只是教堂内并没有太多座椅,进去朝拜只能站着。它是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教堂。但这个教堂并不是索菲亚最老的,真正古老的教堂实际上位于索菲亚总统府的院子内。
索非亚围绕着温泉而建,地处于连接西欧与小亚细亚和中东以及波罗海与爱琴海的重要交叉口,索非亚这个城市是许多部重要历史的见证。它代表着千年来的不屈不挠,距离新石器时代(公元前6-5世纪)索非亚盆地众多史前定居点最近的是今天的“斯拉蒂纳”居民区。在接下来的红铜时代的遗迹则被发现更靠近当今的市中心,位于“亚历山大·巴滕贝格王子”广场的下沉平台处,同样也是国家美术馆和国家人类学研究所博物馆的所在之处。
保加利亚总统府内有圣乔治教堂(St. George Rotunda)。这座教堂是索非亚最古老的建筑,建于公元4世纪,最初是古罗马时期的一座公共浴场,后被改为教堂,并且至今仍在正常使用中。它位于总统府建筑群的庭院内,是一座红砖建造的圆形建筑。教堂中央穹顶下的12世纪到14世纪的壁画十分著名。目前,教堂有三层壁画,同时里面也有四个深坑,圣乔治圆形教堂是一座早期基督教红砖圆形教堂。它是一座具有民族意义的建筑也是考古和艺术文化纪念碑。
Rotunda本身是一个中心圆顶的空间,在角落里有半圆形的壁龛的正方形基座上方有一个圆形的规划。教堂是用红砖而建造的,其建筑有复杂的对称设计。教堂的圆顶离地面有13.7米。圣乔治圆形教堂建于三世纪,是一座异形教徒的神庙。在4世纪上半叶,被改建成了一座教堂。中世纪时,圣伊万∙里尔斯基(St. Ivan Rilski)的遗物在一段时间被保存在教堂里。
之前在游客中心一位妇女的指导下,队友就告诉我说参观圣乔治教堂要从一栋政府公司大楼的前门穿过去,如是无知者无畏的我大摇大摆地走到那栋大楼的正前面,大门两侧站着两个持枪的卫兵,我走到门口就扭动把手想开门,结果一群便衣警察和保镖从四面八方包抄过来,警卫也跺脚拍枪以示警告,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想我不就是一个普通游客,想去参观一个教堂嘛,怎么惹恼了这么多持枪的人呢?
后来我才知道,进入圣乔治教堂可以直接从警卫站岗的左侧走廊进入,不需要经过总统办公的地方,而警卫站岗的那道门,是只供总统进出的。
保加利亚在古代叫做色雷斯,看过小说和电影《斯巴达克司》的人都知道,斯巴达克就是色雷斯人。此外,好几个罗马皇帝也是色雷斯人,最离奇的是,希腊神话里的酒神迪奥尼索斯也是色雷斯人。后来民族大迁徙时代,这块地方被蛮族斯拉夫人,还有来自亚洲草原的保加尔人占领。
保加利亚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的中心位置,北接罗马尼亚,东临黑海,南界希腊和土耳其,西濒塞尔维亚和北马其顿。 国土面积约十一万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包括山地、平原、河流和湖泊,它是黄剑博参观的第九十个国家,从保加利亚人口、经济来看,也就与我国宁夏相当。如果不比较,看到保加利亚是欧洲国家,又是欧盟国家和北约国家,感觉很富裕又很厉害的样子。结果一比较它与我国贫困地区差不多。保加利亚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东部。北与罗马尼亚接壤,西与塞尔维亚和北马其顿、希腊接壤,南临土耳其,东临黑海。多瑙河是保加利亚与罗马尼亚的界河。保加利亚地处地中海、大洋和大陆气团的交汇点,加上山脉的屏障效应,气候多变。
今天大家所谓的“保加利亚”,就是“保加尔人的土地”,保加尔人是来自亚洲草原的游牧部落,跟匈牙利人,芬兰人,土耳其人血统相近。近代保国的日夫科夫从1954年得志以后35年如一日,始终紧跟苏联老大哥。欧洲历史上最为传奇的亡国之君、沙皇总之理西美昂二世也源于这个国家,他是保加利亚王国的末代沙皇,退位之后还卷土重来重新当上保加利亚的总之理;他是人们口中的励志亡国之君,他也是欧洲传奇王室——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的后裔;亡国流亡之后还能重返衙门,上演着衙门舞台上的“王者归来。”
再 回来话说季米特洛夫:此公是国际共同运的著名领头羊,1933年住在德国的时候,因“国会大楼纵火悬案”被德国人逮捕,在法庭辩论中义正词严,滔滔雄辩,最后令德国法庭不得不将自己释放,自此在国际上声名显赫。后来又担任苏运的总秘书,亚洲革新的进程,也受过他不少直接间接的指导。
当年季米特洛夫墓只花了三天时间建成,全部用水泥浇注,建设工程虽然太快了,工程质量可是不含糊。到1990年苏东剧变,保加利亚衙门府决定把季米特洛夫的遗体,移葬在他父母的墓地,然后拆除这座陵墓。谁知道,用了三个星期还是拆不掉,三次爆破不成功,周围政府各部门大楼的玻璃都震碎了,陵墓仍然屹立不倒,第四次又是炸药又是推土机,总算成功拆除。现在我在现场看到的,只是一片维护得并不精心的草坪空地,倒是街对面,由原王宫改建的民族博物馆和国家画廊,修葺得焕然一新。
近代历史上,俄国人两次解放保加利亚,第一次是1878年俄土战争把土耳其人打出去了,第二次是世界大战,击败了不良德国。所以该城市的感恩教堂以俄国中世纪的英雄人物,弗拉基米尔大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命名。在这座教堂里面,有涅夫斯基的遗骨,其实不是完整的遗体,涅夫斯基的遗体现在在彼得堡,这里是他的一 段胸骨,俄罗斯东正教会送给保加利亚教会的礼物,因为涅夫斯基死后,在中世纪就被封圣,圣人的遗骨和遗物在基督教传统里(不管是东正教还是罗马天主教)是神圣的。
随着年青人多已移民到西欧和米国工作生活,加上生育率长期处于极低水平,保加利亚因此拥有世界上最老龄化的人口,平均年龄比黄剑博还小,尽管这个国家只有六百多万人,却拥有自己的语言,保加利亚语是属于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南斯拉夫语支,使用者主要集中在巴尔干半岛国家保加利亚及其周边地区,是保加利亚的官方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史,它们是一个不断简洁的过程(笔画的减少,变革的减少),也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词汇量的不断增多)。从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语言发展史来看,欧洲很多国家的语言本质上都是想通的。
欧洲自罗马时代开始,都是各自为政的城邦治,各个皇室和贵族协商统治各个国家。拿破轮和希特乐都想一统欧洲,但是每次都会被其它国家联合奋起围殴,这种一盘散沙的欧洲格局是刻在人家骨子里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