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初,第15届全国世界语大会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借此契机,12位世界语者组成会后游旅行团,遍赏三晋人文风光。他们看到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湖北世界语协会副会长戚键写就的文章。
2025年11月1日,冬阳暖意融融,第15届全国世界语大会在山西省太原市盛大开幕。我们湖北省世界语协会组团奔赴这场语言与理想的盛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世界语同仁齐聚一堂。会前,胡凤声会长精心策划,邀约志同道合的四省世界语者共12人,开展一场跨越山西省全境的世界语者山西之旅,一路且行且歌,将世界语的种子播撒在三晋大地的山水之间。
从雁门关到应县木塔
会后游的第一天,11月3日,我们在欢声笑语中正式启程,直奔“中华第一雄关”——雁门关。穿过门洞,一条青石板路蜿蜒向前,路两边店铺林立,山西陈醋、代州黄酒等招牌,散发着浓郁的山西风情。沿着石板路前行,穿行于边贸街,两旁房屋青砖砌墙,灰瓦覆顶,古朴雅致。路的尽头便是瓮城的城门,即雁门关的北门,走进瓮城,穿过地利门,再登上宁边楼,整个雁门关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站在宁边楼上,只见长城依峰峦起伏蜿蜒,如一条巨龙盘旋在山间。不远处的炮台,有几门古炮架在垛口上,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战火纷飞。
世界语者在雁门关前合影,后排左一为本文作者
午餐后,我们前往应县木塔。当车驶入应县老城时,远远就望见佛宫寺里刺破天际的木塔。它不像现代建筑那般锋芒毕露,而是在青灰色民居的映衬下,带着岁月沉淀的温润。
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走到木塔近前,我被它的气势震撼:67米多的高度在千年前堪称奇迹,平面八角形的塔身,外观五层六檐,层层飞檐翘起,像展翅欲飞的鸿雁。最令人惊叹的是,这座庞大的建筑无一颗铁钉,全靠榫卯咬合。仰头望去,54种斗拱如朵朵莲花绽放在塔身各处,有的层层叠叠,有的精巧玲珑,它们既是装饰,更是木塔的“筋骨”,千年来稳稳分担着塔身重量,抵御了数十次地震与战火。抚摸着塔身斑驳的木痕,仿佛能触到古人指尖的温度,那是对建筑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
从云冈石窟到悬空寺
第二天,11月4日,我们驱车穿行在大同盆地的冬日里,远处的武州山渐渐清晰,山间隐约可见的石窟群在阳光下泛着浅褐色的光泽,这便是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巅峰”的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内
踏入景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灵岩寺的殿宇亭台,朱红立柱搭配青瓦飞檐,倒映在澄澈的湖水中,与远处的石窟群相映成趣。沿着石板路前行,武州山的岩壁如一幅展开的巨卷,洞窟鳞次栉比,从东到西绵延排布,分散在一公里长的崖壁上。这里始建于北魏文成帝时期,由高僧昙曜主持开凿,历经百年营造。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个,造像5.1万余尊。我们穿过一片茂密的侧柏林,便到了最负盛名的昙曜五窟(第16-20窟)。
这五窟是云冈石窟的“开篇之作”,每一尊大佛都对应着一位北魏皇帝。其中第20窟的露天大佛最为震撼:释迦牟尼坐像高13.7米,面部丰满圆润,鼻梁高挺,薄唇微抿,一双慧眼低垂,似在俯瞰世间众生。佛像身披通肩袈裟,衣纹线条流畅自然,虽经千年风雨侵蚀,肌肤的质感与神态的庄严依旧清晰可辨。站在大佛脚下,渺小的身影与巍峨的造像形成强烈对比,耳畔仿佛能听见北魏工匠叮叮当当的凿石声。
在云冈石窟前合影
当我站在景区出口的观景台回望,武州山的崖壁被染成了温暖的橙红色,洞窟内的佛像在夕阳余晖中更显庄严神圣。离开时,我的口袋里还装着一枚小小的石窟造像纪念章。它虽小巧,却承载着千年的时光与艺术的厚重。
随后,我们驱车穿行于恒山山脉,峰峦如黛间,一道朱红身影嵌于翠壁之上——那便是悬空寺。未见其身时,我们已闻其名:这座建于北魏晚期的古寺,以“悬空”二字惊艳千年。它藏在金龙峡西侧的悬崖峭壁间,距地面高约50米,像一幅挂在绝壁上的立体画卷,未近观便已心生震撼。
世界语者们在悬空寺下
拾级而上,脚下的石阶被岁月磨得温润,却仍带着几分险峻。抬头望去,古寺以粗壮的木梁插入岩壁为基,数十根朱红立柱斜撑其间,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这些木梁皆选自当地坚韧的铁杉木,历经千年风雨侵蚀,依旧牢牢扎根崖壁,不得不叹服古人的选址智慧与营造技艺。错落有致的殿阁依崖而建,飞檐翘角在山风中微微晃动,仿佛下一秒便要乘风而去。踏入寺内,空间虽显局促,却处处藏着巧思。殿宇间的廊道狭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行走时需时时留意两侧。
晚上,大家入住五台山下一所民居,品尝仙山佛地美食。我们也了解了当地一道名菜——“五台们不鸡”。初看菜名不可思议,经询问才知,五台方言将“我不饿”,说成“们不饥”,商家灵机一动,做出一道名菜“五台们不鸡”。
从五台山到王家大院
第三天,11月5日,我们乘坐五台山免费公车前往香火最旺的五爷庙、殊像寺、黛螺顶、菩萨顶和十方堂。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拥有众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寺庙。我们抵达的时候,五爷庙内人头攒动,人们正在怀着虔诚的心情上香许愿。殊像寺创建于东晋初年,是五台山著名的庙宇之一。我去参拜时,虽主殿因人多不能进入,但在殿门口仍能感受到那份庄严与神圣,不少人带着水果和花篮来祈福。
黛螺顶有“小朝台”的美誉,俗话说“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客”。黛螺顶脚下是1080级台阶,也叫大智路,传说走完能消除人生1080种烦恼。我沿着台阶一步步往上爬,虽累得气喘吁吁,但每一步都感觉内心更加宁静。菩萨顶位于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是五台山的最高峰,也是五台山中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寺内建筑红墙黄瓦,尽显皇家寺庙的气派,还能看到康熙、乾隆等皇帝所立的御制石碑。十方堂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藏式风格浓郁,在这里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宁静与虔诚。
在五台山殊像寺前
临近傍晚,车行晋中盆地,远山如黛,近野铺绿,当一片错落有致的红墙灰瓦在绿树间渐次浮现,便是到了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
踏入景区,最先撞入眼帘的是“寅宾门”,门楣上的砖雕图案暗藏玄机:松竹梅“岁寒三友”寓意君子品格,蝙蝠衔钱纹象征“福在眼前”,每一刀都细腻入微。穿过大门,沿着青石板路前行,两侧的宅院鳞次栉比,院墙高阔。一进三院的布局层层递进,体现着“长幼有序”的宗法礼制。正房檐下的木雕雀替堪称一绝,牡丹绽放、孔雀开屏、松鹤延年的图案交织,木质经百年风雨仍温润有光,看不到一丝虫蛀腐朽的痕迹。正房屋内陈设依旧保留着旧时模样:紫檀木桌椅雕工繁复,八仙桌上的青花瓷釉色温润,墙角的铜炉虽无烟火,却仿佛仍能嗅到当年的檀香。站在院中抬头望,四方天井将天空裁成一方蓝玉,阳光洒下时,墙面上的砖雕光影斑驳。
从壶口瀑布到平遥古城
第四天,11月6日,我们前往壶口瀑布。车行至晋陕交界的黄土高坡,远远便听见隐约的轰鸣,如千军万马踏尘而来。循声前行,那轰鸣渐次放大,直至站在观景台的瞬间,被眼前的壮阔狠狠震撼——黄河水挣脱群山束缚,在狭窄的壶口处骤然收缩,如暴怒的雄狮奔腾而下,激起漫天水雾,日光下折射出绚烂的彩虹。
壶口瀑布,黄河奔涌
我们下到谷底的观瀑栈道,水汽扑面而来,带着黄河特有的泥土腥气。脚下的岩石被水流冲刷得光滑温润,身旁的瀑布如白练垂空,轰然砸向深潭,浪花飞溅,水雾弥漫到眉眼间,凉丝丝的触感格外清冽。此刻无需言语,只需静立,看浑浊的河水裹挟着千年的沧桑,便能读懂黄河作为母亲河的雄浑与厚重。
在黄河畔合影
若是站在晋陕两岸的观景台眺望,视角不同却同样震撼:陕西侧地势较低,可近距离感受水雾扑面;山西侧视野开阔,能将瀑布全景与对岸的黄土崖壁尽收眼底。沿栈道漫步,可见岸边的岩石被水流切割出深浅不一的沟壑,那是时光与自然共同雕琢的痕迹。偶尔有胆大的游客靠近水边,用空瓶接住一捧黄河水,浑浊的水流中,仿佛能看见远古先民的足迹、秦汉的烽火、唐宋的诗行。瀑布下方的龙槽蜿蜒曲折,河水奔腾而去,消失在远方的黄土尽头,让人不禁想起“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千古绝唱。
暮色落下,平遥古城的红灯笼次第亮起,青石板路被夜色浸润,映着檐角的暖光,踩上去脚步声清脆,与远处隐约传来的晋剧唱腔交织,时光仿佛回溯至明清盛景。我们从迎薰门入城,只见沿街店铺挂着朱红宫灯,窗棂雕花在灯光下投下斑驳光影,“推光漆器”“平遥牛肉”的招牌透着古朴烟火气。沿着南大街缓步前行,古城的喧嚣与静谧在此交融。酒吧街的民谣歌声轻快悠扬,年轻旅人围坐窗边,笑声清脆;而深巷之中,青砖灰瓦的院落沉默矗立,门环上的铜绿在灯光下泛着幽光,偶有老者坐在门槛上,闲话家常。
在平遥古城内
寻一家古色古香的小馆,点一碗平遥碗托,淋上香醋与辣椒油,口感爽滑劲道;再来一盘平遥牛肉,肉质鲜嫩,酱香浓郁,配上当地的汾酒,酒香与肉香在舌尖萦绕。店家是地道的平遥人,热情地向我们讲述着古城的旧事,言语间满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夜游平遥,游的不仅是古城的风貌,更是藏在砖瓦之间的岁月沉淀,是流淌在烟火之中的千年韵味。
晋祠风光
第五天,11月7日,我们来到晋祠。踏入晋祠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朱红宫墙映着参天古柏,殿宇飞檐挑着流云,汾水的余韵在亭台楼阁间流转。穿过刻满岁月痕迹的仪门,最先撞入眼帘的是难老泉。泉水从龙口中汩汩涌出,清冽甘醇,历经千年不涸,正如《诗经》中“永锡难老”的寓意。泉边的侍女像亭亭玉立,眉眼间藏着温婉,衣袂似随风飘动。
晋祠圣母殿
沿中轴线前行,圣母殿巍然矗立。这座宋代建筑的瑰宝,以“减柱法”营造出开阔的内部空间。殿外的木雕盘龙柱堪称一绝,八条巨龙缠绕柱身,鳞爪飞扬,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破壁而出。殿内供奉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邑姜,四十二尊侍女像分列两侧,她们或执扇、或捧器、或凝思、或微笑,神态各异,无一雷同,将宋代仕女的生活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被誉为“宋代仕女图”的立体呈现。圣母殿左侧,鱼沼飞梁横跨水面,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十字形古桥。桥面由青石板铺就,两侧围以石栏,桥身倒映在清澈的沼水中,形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既有石桥的稳固,又有木桥的轻盈,堪称建筑史上的奇思妙想。
晋祠千年古柏
晋祠的古柏同样令人称奇。周柏已有三千余年树龄,树干苍劲挺拔,枝繁叶茂,虽历经风雨,却依旧生机勃勃,被当地人奉为“神柏”。它斜倚着圣母殿,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晋祠的千年变迁。夕阳西下,离去时,我回望那飞檐翘角与参天古柏,心中满是不舍与敬畏。
此次山西之行,是世界语者们旅途的画卷,从晋地的人文与自然中徐徐展开。我们12位世界语朋友一路观光一路宣传,住民宿,尝美味。每到一处,大家围坐畅谈,用世界语交流见闻、共商世运愿景,志同道合的情谊在欢声笑语中愈发深厚。
返程火车启动时,望着窗外缓缓后退的太原风光,我心中满是不舍与回味。这场旅行,不仅让我们饱览了三晋的山水人文,更让世界语的种子撒满沿途。期待下一次相聚,再以语言为桥,奔赴更多山海,续写同心故事。
(图/文 戚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