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彼得大帝打败瑞典卡尔十二世,拿下涅瓦河进入波罗的海入海口之后,在这个入海口建了彼得堡城,还建了一座要塞。
我们登上瓦西里岛,在古港口旁向涅瓦河入海口眺望。
入海口是在那个方向,但是河道拐了一个弯,看不见敞亮的波罗的海。因为到了入海口,这一段河道就是最宽的。古代在这里设立了港口,为了引导夜航的船只入港,还在岸边建造了灯塔。
这个灯塔叫做罗斯特拉灯塔柱。这种柱子自古罗马就有,立在水边是为了纪念海军胜利。这个灯塔柱也是这样,柱子两面有船头的雕像,西方船头常常装饰胜利女神雕像,图个吉利。基座上的白色大理石雕像应有四座,代表俄罗斯的四大河流:伏尔加河、沃尔霍夫河、第聂伯河和涅瓦河。图中的这座雕像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不知道代表哪条河。柱顶过去装有火炬,夜晚可以点燃。
据说帝制时期有规定,涅瓦河边只能富人居住,盖的都是大房子。站在灯塔下看两边河岸,果然左岸上有一片大房子,比其它房子都大得多。
没错,那就是上一集看过的冬宫!皇家的房子,谁也比不了。这是冬宫的背面,可以看见是和正面一样的结构和装饰。
再往右岸看。
那里有很高的塔楼,那是我们这就要去看的兔子岛彼得保罗要塞。
1703年,彼得大帝要建造彼得堡。为防止瑞典人卷土重来,在涅瓦河口同时建造了这座要塞。要塞里装了三百门大炮,随时准备轰击从海上来袭的敌舰。
走到要塞大门口,跨过石墙外护城河上叫做约安诺夫斯基桥的吊桥。现在这座吊桥被固化了,不能起降了。站在桥上看看要塞的大门,叫做伊万诺夫门。
你一见那三角楣和它下面的一排伪柱,立即就会说这是新古典主义式样,不是想象中的彼得一世巴洛克。再一看三角楣下面横梁上写的“1740年”,你便知道这不是最初的要塞大门。三角楣里当然要有雕塑装饰。那徽章装饰当然有戴金色皇冠的双头鹰,两边斜插着杆杆旗帜。
最初,因为急着要用,这座要塞建成了土木结构,围墙都是夯土的。当时的这座门可能就是一座木板门。建成三年后,彼得大帝下令将土木建筑改造为更坚固的砖石建筑,夯土墙改成了砖墙。这个工程直到1740年才全部完工。那个横梁上的“1740年”即是竣工标志。1780年在对着涅瓦河的那面墙外又加了一层花岗岩。
进了伊万诺夫门,是一个广场,相当于是瓮城。然后是二道门,叫做彼得罗夫门。
这是典型的彼得一世巴洛克,山花上装饰的是庆祝彼得大帝大北方战争胜利的浮雕,浅浮雕。弧形门券上挂着一面巨大的双头鹰徽章。
这是现在的俄罗斯国徽吗?不是。现在俄罗斯国徽中央圣乔治屠龙的圣符方向和这个相反。
彼得保罗要塞砖石改造工程结束于1740年,正是安娜一世女皇当政时期。安娜一世改建冬宫,把彼得一世巴洛克改成了新古典。前面那座新古典的伊万诺夫门肯定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而这座彼得罗夫门还保持了彼得一世巴洛克风格,说明它是在安娜一世登基前就完工了,就是1730年之前的作品。你看,不同的皇帝会把自己的审美取向加在建筑风格上吧?
要塞中现在的中心建筑是彼得保罗教堂。
走到它的背面看看。
从后面立柱框架看,这应是一正二侧的三厅巴西利卡教堂,上面的穹顶之下应是主祭坛。考虑到东正教堂没有祭坛,而是圣像璧,里面可能是克里姆林宫圣母升天大教堂那样的布置。立面之上带有各种涡卷的巴洛克山花相当规整,山花里面有一幅彩绘。彩绘中是三个人物,有文字标注。坐在中间的是耶稣基督。
他右手站着的是使徒圣彼得。彼得原名西门,基督给他改名彼得,十二使徒中排第一。基督受难后三日复活,和使徒们一起生活了四十天,然后升天。这四十天中,基督是给使徒们传授传教之道,兼演示各种神迹。又过了十天,就是基督复活后五十天,叫做五旬节。这一天,圣灵降临,使徒们获得传道之功,彼得第一次讲道时的皈依者就有三千之众,这是教会建立的标志。彼得是教会的奠基人,基督教尊其为第一任教皇。他最后被罗马帝国皇帝尼禄抓走给倒钉在十字架上殉教,他埋葬骨灰的地方后来建起了圣彼得大教堂。
彩绘中基督的左手站着的是使徒保罗。保罗不是基督十二门徒之一,他原本是犹太教徒,曾积极参与迫害基督徒。他眼见了基督复活,立即归化基督,成为外邦人的使徒。基督教承认保罗是使徒之一,但明确他并非十二门徒之一。保罗到处传播福音,还给人写信讲授福音,这些书信是基督教义的基础之一,是《新约圣经》中使徒书信的一部分。保罗致力于向外邦人传教,对推动基督教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作圣人。保罗是罗马公民,尼禄抓住他时不能把他钉上十字架,他是被砍头殉教的。后人在他的墓地上盖起一座圣保罗大教堂。
山花彩绘中间,天上飞着一只鸽子,那是圣灵之鸽。
要塞中的这座彼得保罗大教堂即是为纪念教会奠基人圣彼得和外邦人的使徒圣保罗而建,俄罗斯人即是外邦人。
走到教堂侧面看看。
可见一座新古典式的门厅,还可见前面一座高高的钟楼。
走到教堂正面看看。
哇,太高了!教堂正立面有四层楼。二层和三层外面有巴洛克涡卷装饰,四层钟亭之上是装有钟表的紫金盔形拱券,拱券之上又有两层天窗。天窗之上是一根细长的尖顶,尖顶上是天使长米迦勒手持十字架,象征天使保佑彼得堡。
你仔细看这个立面,一层门框是一座文艺复兴式的托斯卡纳框架,四根柱子顶着一根横梁。二层拱窗外是一座新古典式框架,四根柱子顶着一座三角楣。三层是巴洛克拱窗,四层钟亭更巴洛克了。各种风格混合在一起,外墙却很朴素,没有额外的装饰。这个教堂整体还是彼得一世巴洛克,后来在安娜一世时期增加了新古典主义元素,更显得庄严肃穆。这座钟楼有122米高,再要加上顶上的6米高十字架,总共有128米,是本城最高建筑。
这座彼得保罗教堂是和彼得堡一起建造的,圣彼得堡的第一座教堂。它是按照彼得大帝的审美观建造的,一反过去的俄罗斯拜占庭样式,采用了他推行的西欧样式。彼得大帝死后就葬在了这座教堂。彼得大帝之后的十三位沙皇,有十一位葬在这里。其中例外的,彼得二世迁都莫斯科,死在那里葬在克里姆林宫天使长大教堂。伊凡六世不到一岁登基,不到二岁被伊丽莎白一世推翻,遭关押,死在关押地。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是1998年迁葬于此。
看看这座建筑。
这座建筑最早建于1724年,现在这是十八世纪末保罗一世沙皇时期重建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三角楣下面大字写着“造币厂”。
彼得大帝为了支撑大北方战争,实行币制改革,用新币代替旧币。而且他还增发货币,这导致卢布购买力下降,现在叫通货膨胀。为了用好皇家造币特权,他把皇家造币厂从莫斯科迁到了这座要塞。印钱的地方肯定要特别安全,有严密的武装保护。
看看这座建筑。
过去的要塞军官营房,现在是圣彼得堡历史博物馆,整个要塞都是它的展览范围。
看看这个。
这叫克龙维尔克炮楼,现在也是圣彼得堡历史博物馆的展厅。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顶上还立着一根桅杆,桅杆上挂着俄罗斯国旗。帆呢?桅杆上怎么没有白帆?
看看这个。
这是要塞建立者的青铜像,坐在扶手椅上的彼得大帝,坐在这里看着他盖的教堂,守着他的印钞机。他脖子上那条围巾挺好,不知道是不是苏格兰开司米的。鲁迅先生也有这么一条围巾。
他死后,这里最终也没有派上军事用途,倒是变成了监狱。要塞里的那些兵丁不能吃闲饭,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就让他们看管犯人。这里曾经关押过不少名人。最早是彼得大帝和前妻的儿子阿列克谢因为谋反嫌疑被关在这里,最后死在这里。十八世纪俄罗斯启蒙主义思想家拉吉舍夫,他在国外学习时是和狄德罗、卢梭一伙的。十九世纪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关在这里和流放期间写下名著《怎么办》。著名颓废派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曾被关在这里,他的代表作是那本《罪与罚》。著名作家高尔基也曾被沙皇关在这里,就是小品里被赵大叔念的那首《海燕》的作者。
还有好多政治人物曾被关在这里,包括尼古拉二世退位后临时政府总理沃伦斯基,还有托派领袖托洛斯基。南斯拉夫游击队长铁托早年在一次大战中被俄军俘虏,也曾被关在这里。这里是名人俱乐部,戴镣铐的名人。
除了彼得大帝的铜像,这里还有一座雕像。
这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穿着航天服的胸像。
1961年,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绕地飞行一百分钟。这是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美苏太空竞赛中,苏联赢得的第二局。苏联获胜的第一局,就是1957年用洲际导弹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第三局是美国获胜,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1972年,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签订协议,缓和太空竞争。1975年,联盟号飞船和阿波罗飞船实现太空对接,双方宇航员在太空中握手言和,美苏太空竞赛结束。
加加林小时候上的是职高,上完职高上技校,上完技校上航校,上完航校开战斗机,开完战斗机开宇宙飞船,这一生很圆满。最后是在一次飞行训练中飞机失事,机上二人全都遇难。加加林是苏联英雄,死后葬在克里姆林宫红墙。
要塞的这个部分叫做太空探索与火箭技术博物馆。看看室外的展品。
这是加加林乘坐的东方一号飞船,复制品。看那外壳有烧蚀掉的地方,显示出里面是玻璃纤维。
退后一步看看。
后面那个丸子形是东方一号飞船,前面这个馒头形的是联盟二十八号,也是复制品。后面胸像一座是加加林,另一座是格鲁什科,苏联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加加林乘坐的东方一号飞船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你别看这座要塞不大,内容还不少,真是庙小神仙大。有圣彼得堡第一座教堂,也是彼得一世巴洛克风格第一座教堂。有造币厂,他们说这厂子现在还能运转,我是没听见机器声,窗户那里围着的人没准儿都是想找机会伸手进去摸一摞出来。还有带桅杆的炮楼、关押犯人的监狱。要塞内的圣彼得堡历史博物馆只看了一个室外宇宙飞船,没进展厅看猿人头盖骨。
圣彼得堡城里还有大教堂可看,下集再说。
(未完待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