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安阳的九府十八巷里,脚底下随便一块砖缝里,都可能混着商周时期的陶片。
这不是我瞎吹,前阵子去当地逛,向导蹲下来指给我看,说“你踩的这块地,三千多年前是商王的宫殿区”,当时我赶紧挪开脚,生怕碰着老祖宗的东西。
安阳这城看着普通,跟河南其他小城没多大区别,街上满是卖扁粉菜、粉浆饭的小摊,但你要是细聊,每一条胡同都能扯出一段历史。
就说古城中间的文峰塔吧,五层砖塔看着不高,却从五代后周就立在这儿了,下雨下雪的时候,老辈人说“塔能遮风挡雨,还能登高看全城”。
后来赵朴初先生来这儿,写了句“洹河塔影胜恒河”,一开始我还琢磨,恒河是佛教发源地,为啥说洹河更胜一筹?
直到我站在塔下看洹河慢悠悠流过,才明白这河养出的文明,可比恒河边上的更有延续性,毕竟咱这是文字、文化、人祖三脉都在的地方。
殷墟里的老故事:甲骨和妇好墓藏着文明密码
聊完文峰塔,必须得说甲骨文和殷墟,这俩是安阳的“硬名片”。
1899年那会儿,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病,喝中药时发现药里的“龙骨”上有刻痕,不是随便的划痕,是有规律的符号。
本来他可能就当个新鲜事儿看,但王懿荣懂金石,越看越觉得不一般,赶紧四处收这种“龙骨”。
可惜第二年他就在庚子国难里殉国了,好在他的朋友接着研究,刘鹗、罗振玉、王国维这些人,一点点把“龙骨”的秘密解开。
原来这是商朝人占卜用的甲骨,刻的是卜辞,内容啥都有,谁家生孩子、庄稼收多少、打不打仗,都记在上面。
你想啊,三千多年前就有这么成熟的文字系统,还能一代代传下来,不像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早就成了死文字,这一点上,安阳的甲骨文确实给咱中国人长脸。
1928年,李济带着考古队来安阳小屯村挖殷墟,这一挖可了不得了,直接证实这里就是《史记》里说的商朝中后期都城。
我去殷墟遗址的时候,看着那些夯土的城墙基址,还有出土的后母戊鼎、亚长牛尊……
总忍不住想,商王盘庚当年迁都到这儿,肯定是看中了这儿的地形西有太行山挡着,洹河、漳河绕着,又能种地又安全。
还有妇好墓,出土了七百多件玉器,专家说有些玉料来自新疆和田、辽宁岫岩,这就有意思了,三千年前就有路把中原和西域连起来了?
后来才知道,这就是“玉石之路”,比丝绸之路早了一千多年,可见当时商朝的影响力有多广。

从殷墟出来,向导跟我说,现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藏了四万多片甲骨,还搞了数字化,能在线看高清的刻痕。
我觉得这挺好,不光能保护文物,还能让更多人知道,咱中国的文字是怎么一步步来的,这比光在课本里学“甲骨文是汉字源头”要实在多了。
聊完三千多年前的老祖宗事儿,咱得说说安阳人近代干的一件“狠事”修红旗渠。
上世纪60年代,林州那边特别缺水,老百姓过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天不下雨就没水浇地,喝水都得去几里外挑。
无奈之下,当地三十万人一起上阵,要从太行山腰把漳河水引到林州。
你可能没概念,修这渠有多难没有大型机械,就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要削平1250座山头,架152座渡槽,开211个隧洞。
我去红旗渠青年洞的时候,摸着洞壁上的凿痕,向导说“当时年轻人都抢着去最危险的地方,有的人手磨破了就缠块布接着干”。
现在算下来,要是把修渠的土石堆成2米高、3米宽的墙,能从广州一直连到哈尔滨,这工程量放到现在都觉得不可思议,更别说那会儿物资还匮乏。
红旗渠修好后,直接解决了六十万人的用水问题,后来还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我觉得这“奇迹”不是说渠多壮观,而是安阳人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没水就自己造水,没路就自己开山,这种精神放到现在也不过时。
从工业到文旅:安阳现在的日子咋过?
以前安阳是工业重镇,上世纪80年代,飞鹰、三枪牌自行车跟永久、凤凰齐名,街上到处是骑这牌子车的人;
安阳火柴厂更是亚洲最大的,那会儿谁家不用它家的火柴?90年代安彩高科做彩电玻壳,也是国内头一份。
但后来转型慢了,GDP掉到河南十名开外,成了四线城市。
本来我以为安阳会着急追着其他城市跑,结果去了才发现,它走了另一条路把老工业遗址改成博物馆,比如火柴厂旧址,现在能看到老式的火柴生产设备,还能体验怎么划火柴;
自行车厂的老厂房也改成了文创园,年轻人喜欢去那儿拍照。
这种“不丢老底子”的转型方式,比盲目盖高楼靠谱多了。
现在安阳的文旅做得也不错,殷墟、羑里城、岳飞庙是必去的,尤其是岳飞庙,立了800年,“还我河山”的匾额一挂,看着就提气。
对了,曹操高陵也快开放了,之前大家都猜曹操墓在哪儿,现在终于确定在安阳,到时候又多了个逛的地方。
吃的方面更不用愁,道口烧鸡是中华老字号,撕开一只,肉嫩得流汁;扁粉菜要配油饼吃,早上一碗下肚,一整天都有劲儿;还有安阳蓼花,甜而不腻,是老辈人的回忆。
我在当地吃了三天,体重都涨了,临走还带了两只道口烧鸡给家人。
走的时候,我又去了洹河边,看着夕阳照在文峰塔上,影子落在河里。
然觉得安阳这城特别“实在”它不跟别的城市比热闹,不跟别人比GDP,就守着自己的3300年历史,从甲骨文到红旗渠,从商王都到现在的小吃摊,每一步都走得稳。
毫无疑问,华夏文明的根在这儿,这种根脉不是随便哪个城市都有的,下次有机会,我还想再去逛一次,听听更多老故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