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地域,湖南与浙江相隔千里。
说时空,1934年11月,与1984年11月相距50年,与2025年11月相距91年。
世事奇缘。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著名的“半条被子”故事,因为一位特殊的“媒人”,在千里之间,在91年之后的同一个11月,又诞生了新的故事。
这位热心人,就是41年前11月7日采访挖掘出“半条被子”故事的记者——今年85岁的中国第一个徒步重走长征路壮举的经济日报社记者、原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
三位女红军舍己赠送“半条被子”
时间回溯至1934年11月。湖南省汝城县瑶族沙洲村。
瑶族沙洲村,位于地理位置十分偏僻的五岭山下。
深秋的沙洲村寒意逼人。由于之前曾经两次遭受土匪的烧杀抢掠,加上国民党反动派散布各种谣言,谎称即将到来的红军是“共匪”,全村四五十户人家几乎全部逃往深山躲避。
村民徐解秀也怕。但因为裹了小脚,行动不便,才满周岁的儿子又发高烧,她只能与丈夫躲在家中,闩紧大门。
红军进村了。徐解秀从门缝中窥见,背着枪或刀的军人,在冷雨中蜷缩在屋檐下,规规矩矩,根本没有国民党反动派宣扬的“打抢砸”行为。
看到红军的本分,徐解秀鼓起勇气打开了门栓,不仅请红军进屋,还烧热水、熬姜汤,用最朴素的善意接待了这群陌生的军人。
夜幕降临,一位干部模样红军向徐解秀提出希望能让三位女战士在她家借住。徐解秀一听,爽快答应。
为了让女红军睡得安稳,徐解秀与丈夫一起拆开了自己陪嫁的木床,用门板、长凳和稻草加宽了床铺。
夜里,徐解秀和生病的孩子,以及三位女红军,就挤在这张临时搭建的床铺上。徐解秀家中只有一条破烂不堪的棉絮和一件蓑衣。于是,三位女红军拿出了她们唯一的一条行军被,合着徐家的烂棉絮,五人共同盖着,度过了寒冷的夜晚。
2025年11月2日,徐解秀阿婆孙子朱分永捐赠的90年前爷爷帮助红军打的“草鞋”样式(作者摄)
部队要开拔了,三位女红军与徐解秀手拉着手,依依不舍。她们私下商量决定,将唯一的一条行军被送给徐解秀。徐解秀见此不忍心,也不敢要,她说:“你们三个人才一条被子,送给我了你们怎么过冬?”推让之间,年轻的女红军灵机一动,找到一把旧剪刀将被子剪成了两半。
随后,女红军将一半被子塞到徐解秀手中,动情地说:“大姐,红军同其他当兵的不一样,是共产党领导的,是人民的军队,等打败了敌人革命胜利以后,我们还会回来看你的,到那个时候我们会带一条又大又厚更加温暖的新被子,还有新衣服给你。”
手捧半条被子的徐解秀感动的泪水夺眶而出:“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人,你们一定要回来,我会等着你们!”
2025年11月2日,徐解秀阿婆孙子朱分永捐赠的90年前老物件“草耙子”(作者摄)
徒步采访发现尘封半个世纪红军故事
罗开富,一个被经济日报社原总编辑安岗称为“真正的干人”的新闻工作者。
罗开富,1961年参军入伍。1964年,作为一名铁道兵参与了被誉为“中国最惨烈的一条铁路”——成昆铁路的修建。1979年,作为战地记者,曾赴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采访。后转业到《中国财贸报》工作。
因为有特殊的经历,所以有特别的感悟。他的内心始终有一个情结难以放下,这就是“长征”。罗开富说:“我是穷苦人出身,是共产党培养了我。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我一直想搞清楚,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一批什么样的人?他们靠什么打下了天下,建立了迥别于几千年封建王朝的全新的共和国?”
1982年9月,筹办《经济日报》的《中国财贸报》召开记者会。罗开富在会上正式提出“重走长征路”的建议,获得报社领导重视并最终得到批准。
从1984年10月16日至1985年10月19日,罗开富按照红军长征出发日和结束日时间,从江西省于都县出发,历时368个日夜,沿着红军长征原路采访,成为继红军之后,完全按照原路、徒步走完二万五千里的第一人,用双脚丈量长征路,用手中笔书写“长征精神”。
“半条被子”的故事,就是来自于“重走长征路”上。
1984年11月7日中午,罗开富行走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一进村,一位小脚阿婆就始终不远不近地跟着他,似乎有话要说。由于采访地点分散,直到下午3点,罗开富才抽出身来见了老人家。
阿婆名叫徐解秀,84岁,她用瑶族语言通过当向导的儿子向罗开富急切讲述了三位长征女红军借宿她家,并把三人仅有一条被子剪下半条送给她的故事。
徐解秀说,从那以后年年的这几天,我都等在与红军分别的山脚下,已经等了50年了。
徐解秀追问罗开富:“你能见到红军吗?”
“能见到。”
“你帮我问问,她们说,打败了敌人要来看我的呀!”说话间,老人已满脸泪水。
徐解秀对罗开富说:“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1984年11月7日,徐解秀阿婆在村里讲述三位女红军赠送“半条被子”故事(罗开富摄 网络照片)
那一天的采访,罗开富心情复杂。当晚借着烛光,连夜赶写了第一次听到的“半条被子”红军故事并用明码电报立即传回报社。
1984年11月14日,《经济日报》在头版专栏刊发罗开富采访挖掘到的已经尘封了50年的红军故事:《当年赠被情谊深 如今亲人在何方——徐解秀老婆婆请本报记者寻找三位红军女战士下落》。报道发表后,立刻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感动了无数读者,更深深触动了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们。
邓颖超、谢飞、蔡畅、康克清等15位在北京的老红军纷纷发表讲话,倡议全国帮助寻找这三位女红军。然而,尽管多方努力多年寻找,三位女红军最终未能找到,但老红军们没有忘记这个承诺。1991年,以邓颖超为代表的老红军们决定,由罗开富记者代为送一条新被子给徐解秀老人,兑现当年的诺言。
2025年11月2日,徐解秀阿婆孙子朱分永捐赠的90年前老物件“煤油灯”(作者摄)
当年腊月,罗开富背着邓颖超等多位女红军送给徐解秀婆婆的被子赶到沙洲村。然而,遗憾的是老阿婆几天前刚刚过世。
从1984年11月到1991年12月,罗开富和不少老红军尽了最大的努力寻找,总想等有了准确消息给老人惊喜。徐解秀的家人告诉罗开富,这7年间,他每一次写来的信件,他们都会读给老人听,特别是听到聂荣臻、萧克、耿飚等多位老红军将帅委托转达感谢问候的话时,老人都会默默擦泪。
罗开富含泪将新被盖在老人坟头,说:“大嫂,我来迟了……共产党说的话是算数的,当年三位女红军没有找到,但在北京的10多位老红军买来了新被子,托我带过来了,兑现了她们的承诺,您就安息吧。”
续写“半条被子”故事老物件蕴藏红色记忆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简史》第64页,关于长征,有这样一个细节:红军行进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半条被子”红军长征往事,在尘封50多年之后经罗开富采访报道产生深远影响。而在采访报道40多年后,罗开富又为“半条被子”故事贡献了新的内容。
2025年11月2日,85岁的罗开富在捐赠现场深情回忆当年采访徐解秀“半条被子”故事(作者摄)
罗开富,是浙江湖州人。在长年新闻工作生涯中,他始终关心汝城县沙洲村和家乡湖州。
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名言诞生地的湖州安吉,涌现了致力打造红色文物等农文旅数字化平台的浙江链农科技研究有限公司,引起了罗开富的关注。
在罗开富看来,“半条被子”,剪开的是被子,连起的是民心。他说:“长征是红色的,实践教育了我,革命文物展示民间更接地气,更能让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沙洲村时,对村民和游客说的“半条被子”的故事让人民群众认识共产党,把党当成自己人的重要讲话深入人心。”
在获悉家乡湖州安吉有一家弘扬红色文物数字化公司后,罗开富萌发了一个想法:请汝城县沙洲村和湖州安吉联姻,由徐解秀老阿婆家赞助当年三位红军过夜所用过相关物品,经安吉浙江链农科技研究有限公司在网上公益展出。
2025年11月2日,徐解秀阿婆孙子朱分永捐赠的90年前老物件“火钳”(作者摄)
恰好,当年罗开富重走长征路到村里采访时向导、徐解秀老阿婆孙子朱分永,近40年间与罗开富始终保持着联系。罗开富打电话向朱分永说明情况,现年73岁的朱分永一口答应,并亲自挑选捐赠物品。
浙江链农科技研究有限公司听闻消息,深感敬佩,负责人罗敏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那些蕴藏着革命记忆的老物件,未来将会在一次次讲述中精准解读长征历史,传承红色文化。”
2025年11月2日,朱分永、罗敏杰分别从湖南汝城沙洲村和浙江湖州安吉赶到北京,看望年迈的罗开富,并交接了三位女红军曾用过的珍贵物品。
朱分永捐赠的物品有茶油罐、煤油灯、菜刀、搓线瓦、火钳、调羹、筷子筒、给红军打草鞋用耙子等11件。
90多年前的老物件,平凡而陈旧,记忆却不平凡,这些物品见证了1934年女红军与徐解秀一家深厚情谊。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茶油罐,这是当年徐解秀老人给红军女战士搓头发用的,送别的时候她看到三个女孩子头发都乱蓬蓬的,就用这罐子里的茶油给她们抹头发,还给她们抹脸……”
2025年11月2日,徐解秀阿婆孙子朱分永捐赠的90年前老物件“茶油罐”(作者摄)
当天,年逾八旬的罗开富看到古旧斑驳的“茶油罐”,犹如当年采访时在听徐解秀老人讲故事,声音哽咽差点掉泪。而当他见到“搓线瓦”时,专门做起现场示范,说话激动得有些颤抖。
2025年11月2日,徐解秀阿婆孙子朱分永捐赠的90年前老物件“搓线瓦”(作者摄)
重走长征路,激励了罗开富新闻生涯。采访“半条被子”报道,化作了罗开富一生的追求和使命,成为了中国红色文化重要传播者。
91年前,三位女红军剪开的是被子,连起的却是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深情。
91年后的今天,老物件蕴藏的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一定会在弘扬中被铭记,必将在奋斗中被传承被续写。
(注:干人,旧时贵州一带对穷人的称呼)
来源:钱塘守潮人
作者: 达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