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关廊桥。
夹关之晨。
□宋扬 文/图
夹关古镇地势险要,因古镇西边有“啄子山”“胡大岩”两山对峙如门,白沫江中流而过,故名“夹门关”。后删繁就简,镇名只保留“夹关”二字。
古桥就是夹关镇的灵魂,穿梭其间,仿佛连时间也慢了下来,恍惚间,感觉自己入了江南。
壹
夹关古桥
美无需用滤镜修饰
停车,端直朝江边而去,不过几分钟,白沫江便出现在我眼前。只见七八十米宽的江面上,一座石桥造型奇特——它既不弧如一张弓,也不直如一条线,明明是石板桥,那些石墩却高低起伏,好似一副正在被弹奏的琴键。走在上面,居然还要爬几道不低的石梯。显然,桥是连自行车都无法通行的,而这一点,恰好佐证了桥悠久的历史。相传这座名为“永寿桥”的古桥,始建于南宋,它的桥体历经数次洪水的冲刷和近千年岁月的侵蚀,仍保留着原始风貌。
“永寿桥”上游的“庆元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桥面平坦,可通小型三轮车,是真正意义上的石板桥。汽车要到江对岸去,须走下游的“万福桥”。万福桥始建于清宣统元年,仿赵州桥设计,石材采用当地的红砂石,桥身呈拱形,中拱套小拱,共7拱。优越的视野可以远眺全镇,将人、江、桥、楼……一并框进画里。桥下的浅滩和石墩错落,让人能轻松跨越到白沫江中心。万福桥栏杆上的十二生肖石像,个个惟妙惟肖,以渐渐暗下去的暮色、平缓流淌的白沫江和幽幽远山为背景,用大光圈模式拍下它们,回看照片,历史的沧桑与时间之邈远,呼之欲出。
不同于多数古镇被过度现代化开发,夹关古镇的夜,安静得让人一夜好眠。晨起,从民宿四楼的露台望下去,我才发觉头天晚上居然下了一场大雨,昨日清澈碧绿的白沫江变得浑黄浓酽了,水位上升,几乎快没过永寿桥和庆元桥。太阳将出未出,东方的天空一片微黄,黄中泛红。晨雾缭绕,那红红黄黄的光芒正在朝山、水、桥、民居的每一个角落流淌。那种美,让你在拍下照片后,根本无需使用暖色调滤镜去修饰,大自然的光影本就如此真实而有质感。
远处的桥上,有人在望江、听涛,他们大概如我,也是慕名而来的。有人背着菜筐匆匆过桥去,显然,他们是赶早市的人。夹关三桥之美,真的带给异乡人惊喜,也真的是原住民寻常日子的朝朝暮暮。
贰
碉楼廊桥
历史使命的保护与传承
沿白沫江河岸上的步道漫步,不多时便到了白沫江与鱼坝河的交汇处。一座造型古朴却极具现代感的四层碉楼出现在我眼前。怎会有如此奇特的建筑?与一垂钓老者攀谈得知:此碉楼名为“高家碉楼”,它始建于清代。明代天启年间,高姓家族一支后人为躲避战乱入川,辗转来到夹关。时局动荡之际,高家人修建了一座坚固的碉楼。高家碉楼依山而建,坐西向东,外观为三楼一底的方形土墙建筑,长9.2米,宽5米,高12米,顶楼为木质结构,古碉前还修建了一座古朴的四合院。老者还说,以前夹关一带的土碉楼很多,几乎每个村都有,低的三层,高的五层。最初的碉楼早已坍塌,从所用石材看出,眼前的碉楼为近年重建。此举旨在恢复古镇的又一标志性建筑。可惜,随着建筑老工匠的消失,夯土结构的碉楼不得不退出了历史舞台。所幸它在造型上保留了原初风貌。
河堤的台阶处砌起一面石墙,石墙上赫然阴刻着三个描红的繁体大字“夹门关”。关名与碉楼组合在一起,历史的厚重气息扑面而来。看着它们,历史硝烟如在眼前。时势造碉楼,时势也造英雄。据《临邛县志》记载:“1930年代,‘抗捐军’总司令孟光远(夹关镇王庄村人)带领地方民众捣毁反动武装势力,迎接红军北上抗日。”因此,夹关古镇被列为邛崃市革命老区之一。
我继续溯白沫江而上,拐过一小片竹林,一座仿古的风雨廊桥陡然出现在眼前。它仅用一个大拱便横跨了白沫江,把科技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廊桥桥面呈弧形,欲上桥,需爬二三十级台阶,颇有登堂入室的庄重感。廊桥把现代桥梁工艺与古桥造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它高标般独立存在,竟又与周围的建筑和谐统一。
古镇既要保持它本真的韵味,也要跟得上时代的车轮,碉楼和廊桥完成了保护与传承的历史使命。
叁
秦汉驿道
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
从夹关出发,我们朝平乐古镇的秦汉驿道进发。秦汉驿道位于平乐古镇骑龙山城隍岗,现存约两公里,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遗址。清朝《临邛县志·古迹志》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乡人垦山,见石道出土,深尺许,间杂汉五铢钱,证为秦汉遗轨。”秦汉驿道修建于汉代,宽4米,中央以卵石铺中线,两侧筑有高1.4米的防护墙,兼具交通与防御功能。秦汉驿道为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连接成都、邛崃、雅安,通往吐蕃、南诏等地,当地人称其为“剑南道”或“马道子”,是韦皋出兵吐蕃的11条路线之一。据《邛州志》补遗:“此道南通临邛,北接成都,为秦置蜀郡后开南中第一驿,马帮商旅,络绎不绝。”
不知不觉间,我们的车已经开到了驿道边。见一“车辆不得进入驿道”的告示牌,我们遂下车步行。眼前所见,果然与文献中“城东南十五里骑龙山,有古道隐于岗脊,卵石成列,中贯如线,宽可四丈,两侧辅以砾石,形若鱼脊”的记载别无二致。我们眼前的驿道从一片竹林间穿过,驿道两侧由碗大的鹅卵石垒砌,高一米多。每一块卵石都完全被苔藓包裹。古时并没有水泥,这些石头是靠什么黏合成整体的呢?答案无从考证。两千年过去了,它们依然牢牢地站立在这里,阻挡着山坡上的浮土落下来掩没驿道。
既然驿道被称为秦汉时代的“高速公路”,揣测路上用卵石铺就的这条纵线,大约就是双向车马道的分界线吧。往驿道的纵深走去,有些路段草势茂盛,几乎与人等高。
一对看样子50多岁的夫妇在驿道边的茶园里采茶。我饶有兴趣地问他们:“你家这茶园有多少年历史了?”大哥摘下草帽,露出憨厚的笑容:“这个我就不晓得了,只晓得我爷爷那些年说过,他爷爷小的时候就有了!”他们摘下的茶叶,铺在驿道上,茶叶下垫着一块塑料布。每一片刚摘下的茶叶都碧绿碧绿的。晾干后,它们将被这对夫妇勤劳的双手烘烤揉搓,做成手工好茶,芬芳了茶客的舌尖,也成就了农家的好生活。
“年年岁岁花相似。”年年岁岁,茶也相似,采茶人却在代代更替,而这条通往远方的驿道,如这茶园,依然是它最初的模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