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通化县发布】
当我们翻开通化县的历史长卷,会发现行政区划的每一次调整,都像是大地写给岁月的信笺,记录着这片土地从边陲荒野到宜居沃土的蜕变;而那些代代相传的地名,则如同散落人间的珍珠,串联起先民的智慧、时代的印记与文化的血脉,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能从地名里找到归属感,从区划变迁中读懂家园的成长。
行政区划:在变迁中书写适配与成长
通化县的行政区划演变,从来不是简单的版图分割,而是一场与地域发展同频共振的智慧实践。1877年设县之初,以头道江为县治的抉择,尽显古人对交通枢纽价值的精准洞察——玉皇山下的渡口不仅连通了南北往来,更开启了这片土地的有序治理篇章。 此后百余年里,与通化市的四次分合互动,看似是“版图的拉锯”,实则是对区域功能定位的不断优化。从1941年的分治独立,到1948年的驻地迁徙,再到1969年扎根快大茂镇的稳定,每一步调整都贴合着时代发展的需求,如同一位智者在岁月中不断校准前行的方向。如今2个街道、10个镇、5个乡的规整格局,既是对过往的传承,更是对当下民生福祉的用心考量,让治理效能与地域特色完美契合。
地名文化:每一个称谓都是时光的馈赠
如果说行政区划是通化县的“骨架”,那么地名便是这片土地的“灵魂”,每一个地名背后,都藏着一段温情的故事,一份深厚的文化传承。就像“通化”这个名字,有取“通沟之通,与已归王化的化”之意——“通”是贯通,是打破地域阻隔,让文明在这里流动;“化”是教化,是用仁政与善意滋养百姓,让这片土地远离战乱、归于安宁。这个名字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对和平、对文明的向往,如今,“通化”二字不仅是一个行政名称,更成为了当地人的精神符号,提起它,人们想到的是家园的温暖、生活的安定,是代代相传的“守正创新、向善向美”的品格。
再看境内的乡镇地名,每一个都像是一部微型的地方史,记录着先民的生活智慧与时代的变迁。快大茂镇,原名“快大茂子”,这个听起来带着几分乡土气息的名字,背后藏着一段热闹的商业记忆。早年间,这里是浑江沿岸的交通要道,也是周边村落的物资集散地,每当赶集日,挑着货担的商贩、背着山货的村民都会汇聚于此,“快”是形容集市交易的便捷高效,“大茂”则取自当地盛产的“大猫(貉子)”皮毛,是当时的特色商品。如今,“快大茂”早已从一个集市村落发展成为通化县的经济重镇,但这个名字依然被保留着,它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让当地人在现代化的生活中,依然能触摸到祖辈“靠勤劳谋生、靠诚信交易”的初心。
还有像英额布镇,“英额”在满语中是“柳条”的意思,早年这里河道两岸长满柳条,先民们依柳而居,用柳条编筐、筑堤,柳条不仅是生活物资,更成为了这片土地的标志,“英额布”这个名字便由此而来。如今,虽然河道两岸的柳条已不如往昔茂密,但这个满语地名却成为了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它提醒着人们,通化县的历史不仅有中原文化的滋养,更有满族等少数民族的智慧贡献,各民族在此共生共荣,才造就了这片土地的多元文化底蕴。
从行政区划的温柔变迁,到地名文化的温情传承,通化县的历史,是一部“以民为本、以文化人”的发展史。如今,当我们行走在通化县的土地上,看到的不仅是整洁的街道、繁荣的乡镇,更能感受到那份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温暖——区划调整始终围绕百姓需求,地名传承始终连接文化根脉,这份对民生的关怀、对文化的敬畏,正是通化县最动人的魅力所在,也让这片土地在时代发展中,始终保持着独有的温度与活力。
来源:通化市文旅局
通化县融媒体中心
通化县广播电视台
投稿信箱:thxfb2017@163.com
编辑:洪思宇 徐 翔
初审:刘烨颖
复审:郑晖
终审:刘鹏飞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