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泉城墙由李福千户、带领当地军民共同为抵御起义军而修建……”11月5日,深秋时节的黔中大地层林尽染,屯堡文化采风团一行走进福泉市福泉古城,福泉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肖青华声情并茂地向记者讲述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六百年前的军事智慧与人文精神。

福泉古城墙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初为土城,后经平越卫指挥李福改建为石城,全长4700米,依山而建,青条石砌就,被誉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的绝妙之作”。

采风团一行从小西门进入,攀爬古城墙,保存完好的瓮城、小西门水城一览无余。肖青华介绍,作为明代屯堡文化的重要遗存,福泉古城最精妙之处在于“小西门水城”的设计——为破解战时饮水难题。1603年,贵州总兵安大朝等人在城墙外筑外城墙183米,建上下两座三孔石拱桥,设可提升铁闸门,形成“里三层,外三层,石墙围水小西门”的奇观。

“福泉的屯堡文化源于明代调北征南的军事行动。”原福泉市文化局局长杨光华告诉记者,小西门水城设计不仅解决了水源问题,更通过水文系统与城墙的联动,实现了“防敌袭城”与“蓄水保命”的双重功能,是贵州唯一、世界罕见的水城古遗址。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单士元曾赋诗赞福泉城墙:“明代石城,黔中瑰宝,亲临其境,胜读史书。”

采风团一行来到距离福泉城墙5公里外的葛镜桥,肖青华介绍,葛镜桥横跨麻哈江两岸绝壁之上,是滇黔通往湖广古驿道必经之地,明代屯军将中原石拱桥技术传入贵州,极大地提升了贵州桥梁建设的水平。葛镜桥也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北有赵州桥,南有葛镜桥”。

“福泉古城保存完好,葛镜桥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屯堡文化所展现的智慧和人文关怀令人叹服。”在工人日报贵州记者站周琴看来,屯堡文化不仅是明代军事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见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编辑 胥芬芳
二审 李劼
三审 闵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