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周丰 杨初亮
11月5日,“亚太遗产实践者联盟(HeritAP)”年会暨“世界遗产贡献可持续发展目标”优秀案例发布会在良渚遗址公园举行。“中国良渚文化大走廊:融合遗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项目,获评2025年“繁荣与生计”优秀案例。
与会的80余位国家嘉宾,惊叹于良渚遗址保护与城市化发展的和谐共生——遗址公园内,纵横的水系、轻摇的芦苇,恢弘的古城,仿佛在向访客们诉说着5000年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公园外,国道上车流不息,美丽乡村里欢声笑语,数字产业园区年轻人朝气蓬勃……
“这份荣誉,充分证明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的理念是对的,方向是正确的。”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副总指挥叶维军难掩激动之情。
发布会现场 主办方供图
从“一域保护”到“廊道共生”
从遗址保护区到廊道式发展,良渚走过了20多年。
1995年,浙江省政府批准公布《良渚遗址保护群规划》,标志着良渚大遗址保护理念的初步确立。2001年,浙江省政府批准设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并成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在叶维军看来,这是“从单纯强调保护转变为将遗址保护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全局中。” 这种大遗址保护管理的“特区”模式,是体制机制上的重大创新,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2022年底,余杭首次提出良渚文化大走廊概念,并于2023年全面启动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在全国首创以“廊道式”模式推动文化发展。
良渚遗址公园 据视觉中国
“按照‘廊道式’的发展理念,以5000多年良渚文化为核心,将2000多年运河文化、1000多年径山文化、双千年古镇文化等重要资源串珠成链,以文化为纽带,与城西科创大走廊实现‘两廊齐飞’,推动城市、乡村、产业、生态协调发展,实现古城与新城链接、历史与现代交汇、科技与文化融合。”余杭区的负责人对良渚文化大走廊做了这样的定义。
今年以来,良渚文化大走廊累计招引落地“文化+”重点项目74个,集聚规上文化企业64家,产业集群效应逐步凸显。同时,良渚客厅建设工程等两期“十大工程”全速推进,良渚博物院二期成功列入杭州市 “十大文化新地标”,为大走廊注入更强劲的文化与产业活力。
在廊道良渚文化大走廊的建设,强化了将遗产融入广域文化景观的理念,彰显了从孤立遗址保护转向廊道级规划的战略价值,为维系遗产生命力并催生可持续成果提供了更多可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副主任王心源表示,良渚文化大走廊书写了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范式。
良渚5000+艺创园 据良渚古城
从“文化资源”到“发展引擎”
2024年8月,杭州良渚文化大走廊首期“十大工程”之一——径山茶文化公园样板段“梦山径”正式亮相。对于周边居民来说,这里不仅可以品茶、打卡拍照,也带来了更多就业机遇。从初级产业的茶园种植、到次级产业的手工制茶,再到三级产业的禅茶仪式旅游和民宿……在“大走廊”的助力下,近年来径山村将禅茶文化这一遗产转化为综合经济闭环,实现文化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梦山径” 据余杭发布
良渚文化大走廊同样支持基层发挥主动性自我探索,持续平衡保护文化遗产核心区与周边社区经济需求。在良渚遗址保护、农田保护、生态保护的“三保”区块限制下,新港村创新地将闲置荒地改造成杭州首片11人制标准人工草皮足球场。通过“体育+文化+旅旅”破题后,截至目前,110平方公里的良渚街道,已建成体育场地828个、总面积达69.24万平方米,49个村社实现体育设施“全覆盖”。数据显示,今年1-8月,良渚街道累计吸引游客587万人次,直接营收1.83亿元。
除了文旅经济,“大走廊”通过科技助力、打造经济锚点等方式,为周边社区繁荣注入新活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位于瓶窑镇石濑村的彭公数字农场是一家以科学种植、研学教育、城乡生活体验为主的数字农场,1200亩的田地运用自动化传感器与集成化数字管理平台,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每年还吸引10余万人次走进所在乡村参观。为了更好赋能乡村发展,“大走廊”还在良渚新城和瓶窑新城新建两座特色商业体,这些经济锚点建成后,将为遗产区周边村民提供商铺、市场、餐饮、停车等专属基础设施,并通过文化相关商业活动增加收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秘书长、上海分中心主任邵甬对良渚古城遗址周边的乡村发展印象深刻。“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区域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被动保护区,通过各级政府给予当地乡村和从业者的区域发展政策,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是良渚文化大走廊的特别创新之处。保护与发展融合、遗产保护和周边社区融合、遗产保护区域发展融合,这三个融合所形成的系统性整体保护以及协同发展,我认为是良渚案例给予世界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验。”
从“文化遗产”到“世界瑰宝”
2024年,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考古遗产管理专业委员会在杭州良渚成立,以“良渚讲堂”学术交流品牌为载体,良渚文化大走廊深入开展良渚文化、径山茶宴、大运河文化等文化标识挖掘工作。
2024年7月8日,通过与敦煌研究院合作,全国首个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专业实验室在杭州良渚启用。相关负责人介绍,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保护,目前全球都还没有成熟的解决方案,仍处于探索阶段。攻克这一难题,将为全世界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利用提供新路径。
主办方供图
在深化学术研究支撑下,良渚文化大走廊深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依托一系列重大工程和重大活动,让良渚文化走向世界,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三届的“良渚论坛”,吸引了115个国家、1300余位嘉宾参与,打造全球文明对话大平台、中华文化展示大窗口。同时,“大走廊”也积极开展“良渚与世界”系列国际交流活动,与英国巨石阵、希腊雅典卫城、西巴亚托莱多古城、意大利罗马古城等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对话交流。
美国科学院院士白简恩指出:“当地对良渚遗址的保护考虑得非常周到细致,很好地保护了良渚这个古老的遗址,在世界上也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
在这片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的文化圣地,面对如何留住远古文明智慧之光的“时代之问”,良渚文化大走廊项目,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卷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