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报记者 王辉 文/图
近日,苍山洱海之间的大理古城成为全球登山户外运动目光的焦点——2025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专题活动“登山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此举行。来自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登山协会、十余个省市体育主管部门、科研院校及相关头部企业的300余位代表,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围绕“融合、协同、高质量”三大关键词,交出一份涵盖数据、标准、场景、政策、资本、传播的全景式答卷。
在活动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发布的《中国登山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4)》用19118份有效问卷、覆盖34个省级行政区的“大数据”勾勒出登山运动产业画像:组织端——全国登山户外运动组织已接近2500家,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治理体系成型。2024年共组织702.5万人参与登山徒步、112.6万人次参与露营及青少年户外教育,培训规模达15.4万人次。消费端——2024年登山运动人均消费43596元,其中实物型装备消费18750元;攀岩爱好者人均总消费10644元;山地越野跑参赛者人均支出19404元,比马拉松高出30%,“一人参赛、全家同行”带动观赏型消费激增。项目端——全国931家攀岩馆、635处自然岩场、1.5万条攀爬线路,612场50人以上山地越野跑赛事,99场落地浙江,浙江、四川、重庆成为赛事密度前三的省份。
“这些数据再次验证登山户外运动已从精英小众走向大众日常,成为体育消费新黄金赛道。”报告牵头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学院院长李元说。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张小林在《登山户外运动产业融合与协同创新发展》报告中提出,行业正从“纯洁的单一运动”走向“不单纯的融合大生态”,必须在六个维度实现破圈:一是体制机制与政策融合——破解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最后一公里”,建议地方在“十五五”期间率先试点“多规合一”审批清单。二是资源融合——把登山线路同非遗、民宿、农耕节庆“串珠成链”,实现“白天登山、晚上赶节”的复合体验。三是价值融合——关注情绪价值同时回归科学价值,摒弃“两天冲顶哈巴”式快餐产品,引入高海拔适应与健康评估。四是业态融合——鼓励“农业+登山”“文旅+登山”,用其他产业资本与技术“反向赋能”户外。五是市场融合——让运动客群与大众游客互转,莫干山“民宿+骑行”、桂林“徒步+渔火节”验证客源叠加效应。六是产品融合——“卖场景、卖体验、卖生活方式”,把装备销售升级为“教育+文化+社交”综合解决方案。
“能融尽融,不能融就加强协同。”张小林提醒,宏观层面需打通政策、区域、事业产业三条链;中观层面厘清政府与市场、国企与民企、资本与技术三大边界;微观层面做好赛事、供应链、服务链、消费链的精准对接,才能形成“价值裂变”。
在“攀登未来”圆桌论坛,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户外部副主任史芸介绍,国家层面将围绕“规划引领、赛事标杆、100个高质量目的地示范”三大抓手,出台国家山地户外运动规划体系建设总体方案与指南,推动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试点。天津财经大学教授梁强呼吁学界“用双脚做研究”,破解自然资源适配、生态文明与公平正义三大痛点。中体产业唐宇航提出“国家标准+团体标准+国际标准”同步发力,年内将发布《户外运动营地服务规范》《赛事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凯乐石品牌事业部副总经理周子迪倡议品牌方联合培养向导、强化环保宣导,降低舆情与安全风险。红星传媒副总经理邹芸从媒体角度提出“CBG”赋能模型:C端扩大IP人群、B端全年招商跟随、G端整合文旅资源,实现“以赛谋城、以赛营城”。
此次活动中,各界人士通过交流与探讨,让中国登山户外运动产业完成从“量”到“质”的共识跃迁:数据指明潜力,融合打通壁垒,标杆给出路径。随着政策、标准、资本、品牌、媒体“五指成拳”,7万亿体育产业总目标的“高峰”已不再遥远。下一步,唯有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让赛事流量持续变为消费增量,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每一条登山步道、每一场越野赛事中落地生根,中国登山户外运动方能攀登更高的“精神海拔”,迈向世界户外运动强国之列。
来源:中国体育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