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在中国,如果要找几个能称之为“老家”的地方,山西临汾肯定是首选。
且不说600多年前的一棵槐树,寄托了多少中华儿女的乡愁,从远古时期的丁村遗址、4000多年前的“尧都平阳”,再到春秋“三晋之源”,地处黄、汾岸边的临汾一直是根祖文化的滥觞之地。
“老家”,一个闪亮的精神符号,沉淀为一座城市的厚重底蕴,也孕育着固本开新的地域气质。近些年来,“老家”临汾锐意进取,破茧而生,不断传出令人惊喜的新消息。产业上新、城市更新、文化焕新,一个具有“新潮范儿”的临汾,在新时代的三晋大地上全新登场。
“最初中国”的底气
文化学者冯骥才说,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气质,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气质。气质不是刻意制造出来的,而是独特的历史、经历、地域养育出来的。
临汾的气质,由“最初中国”作为基石。
黄河孕育着中华文明,其第二大支流汾河是山西母亲河。临汾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也处在黄河的屏障之中,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发现于1953年的丁村遗址,位于汾河岸边的临汾市襄汾县,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华大地上首次发现和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丁村人”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填补了大陆人类进化中间“古人”的缺环,连通了中国大陆人类发展史谱系。距今约2万年的临汾吉县柿子滩遗址留下了蚌壳饰品、岩画等人类早期的艺术创造作品。
大河汤汤奔流不息,文脉悠长赓续延绵。4300年前的陶寺文化,让临汾再次走向那个时代的顶端。
1926年,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在晋南组织考古发掘时曾感叹道:“临汾县,这是一个勾起人们历史遐想的城市——帝尧的古都!中国的读书人又有谁不熟悉这位伟大君王的种种高尚品德呢?可是,他究竟建造过一个雏形的城市没有?”
“李济之问”在陶寺遗址发掘后有了答案。
位于襄汾县的陶寺遗址,是新石器晚期龙山时代大型聚落城址,总面积400万平方米左右,是中华文明形成关键阶段的核心聚落。历经47年发掘,陶寺遗址累计出土陶器、铜器、石器、玉器、漆木器等各类文物5500余件。规模空前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殿、等级分明的墓葬,以及迄今最古老的“观象台”相继被发现。完备的都城规制、成熟的天文体系、初兴的礼乐制度,共同实证了早期邦国形态的诞生,显现出“最初中国、华夏主脉”的气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认为,从考古年代和地理位置、遗址性质、等级和内涵上判断,陶寺是同“尧都”最吻合的遗址。
除了考古发掘和文化典籍的相互印证,在临汾地区,各种传说、地名、风俗等,也散发着“尧”的浓郁气息。
临汾市尧都区境内有尧庙、尧陵,城西四十里是姑射山,传说为尧访贤制围棋之地。浮山县有尧山、尧庙;古县、安泽县有尧城;乡宁县的尧舜庙在羊马坡;洪洞县羊獬村,村名来源于尧时异兽獬羊。
在临汾一些地方的方言里,太阳被唤作“尧王”或“尧窝”。以尧的传说为基础,临汾还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其中就有洪洞县羊獬村和80里外历山圈头村“接姑姑送娘娘”走亲习俗。这项民俗活动传承4000多年,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尽管还有不同声音,但不少学者坚定认为,陶寺就是典籍里记载的“尧都平阳”。
从空中俯瞰陶寺遗址博物馆,外观设计呈现一个“中”字。王梓轩 摄
2024年11月,陶寺遗址博物馆开馆。2025年7月,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揭牌,并入选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越来越多的观众来到这里,近距离感受中华文明的早期形态。
除了孕育“最初的中国”,临汾也走出了“最早的山西”。
位于临汾市曲沃县和翼城县交界处的“曲村—天马遗址”,是一个以西周时期晋文化为主体的大型遗址群。这里出土的“晋侯鸟尊”是西周青铜技术的杰出代表,也是晋国开国的重要物证,刻有迄今出土最早的“晋”字,如今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从公元前1040年前后周成王封叔虞于唐、燮父称晋,到公元前376年“晋绝不祀”,晋国立国660余年,历经38位国君,春秋时称霸中原150余年,创造了辉煌的晋文化。山西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因此被称为“三晋大地”。
从历史深处走来,临汾文化灿若星辰,到了明代以后,更是令人魂牵梦萦。
明初因战乱中原人口稀少,朝廷从受战争影响小的山西移民。研究表明,1373年到1417年的40余年间共移民18次,迁到冀鲁豫苏皖等地达百万人,主要来自晋中、晋南。不少学者认为,洪洞是移民集散中转地,官府曾在洪洞广济寺设局派员发放川资凭照,多有迁民经停,寺外大槐树成了他们对家乡的最后记忆。
据近些年考证,明代洪洞大槐树移民现分布在18个省区市的536个县及海外。祭祖园的祭祖堂里,安放着迁民姓氏牌位1230个。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段传唱数百年的民谣,述说着一个个远离故土的悲情故事,也承载着一缕缕对“老家”的乡愁记忆。
“临汾能够自成体系且形成影响的文化,就有黄河文化、人祖文化、中镇霍山文化、荀子文化、晋文化、丁村文化、尧文化、大槐树移民文化、戏曲文化、晋商文化、红色文化等。”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石耀辉说,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临汾人民坚韧、开放的精神品质,也流淌着敬天有为的生存智慧与发展哲学,它们共同构筑了临汾发展的坚实底气,也为临汾“上新”注入强大内在动力。
“新”装上阵
位于山西南部的临汾,境内山川形胜,黄河汾水壮美灵动,吕梁太岳物产丰厚。地下蕴藏的煤焦等丰富资源,曾一度为临汾带来发展红利,同时也让其承受产业畸重、污染严重的沉沉压力。
面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负“重”而行的临汾该如何破题?
重新审视发展资源,立足实际重塑生产力布局成为落子破局的关键。立足地形地貌、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比较优势,临汾市谋划并实施了沿汾、沿黄、沿太岳“三大板块”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规划,着力优化转型发展空间布局。其中,沿汾属平川区,人口密集,污染扩散条件差,正逐步腾退“两高”产业,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精品微短剧、医药文博、总部经济等产业;沿黄生态脆弱,则瞄准新能源、清洁能源、储能用能、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农文旅等产业;沿太岳以其煤焦资源和生态容量,聚焦煤焦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城郊经济、文旅康养等产业。
“提出‘三大板块’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规划就是为了提升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竞争力,只有形成了规模,才能形成产业链、延伸产业链,加快构建具有临汾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临汾市委书记李云峰说。
符合时代要求的系统谋划,引领着区域发展方向,也促使生产力要素在区域内进一步优化配置。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装备制造业、农业产业、“服务业+文旅”产业,在临汾各个区域迸发出新的发展动能。
太岳山南麓,山西盛隆泰达新能源公司智控中心里,一块超大屏格外显眼,设备运转实时画面、生产监测数据、人员定位、排放管控等信息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只需手指轻点,就能对焦化生产进行全程控制,实现“一键炼焦”。
“经过智能化升级,公司生产岗位员工从过去的1500人缩减至300人,效率和安全性大大提升,能耗和排放减少,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公司董事长赵业明说。
通过加快推动煤炭、焦化、钢铁等传统产业的智能设备更新和数字技术改造,延链提质,临汾市传统产业先进产能占比持续提升。其中,煤炭先进产能占比从2021年的78.9%升至2025年的91%,焦化、钢铁先进产能占比提升到100%。
传统产业朝着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提质增效,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则紧随时代风口茁壮生长。
临汾市高标准打造的尧都高新区云商产业园。刘文慧 摄
在临汾尧都高新区云商产业园,字节跳动、华为、腾讯、百度、阿里、360等数字头部企业纷纷落户;百度智能云(山西·临汾)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产业基地已培育起千人队伍,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标注基地之一;在临汾云时代技术有限公司,政务应用系统上“云”正加速推进,数据更好为政府帮忙、替群众“跑腿”……
而在临汾经济开发区的精品微短剧拍摄基地内,一部微短剧正在拍摄。法庭、医院等一间间1:1还原的剧场,令参观者新鲜感“拉满”。从2024年9月开始建设基地至今,临汾市已拍摄微短剧170多部,上线近100部,全网播放量破40亿人次。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白建成说,临汾市微短剧产业从零起步、快速发展,全产业链日渐完善,正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数字经济、低空经济、微短剧经济,这些过去在内陆地区鲜少被提及的新兴产业,正在临汾成为热门词汇,也塑造着这座资源型城市的崭新未来。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临汾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较2020年提高5.8个百分点。特别是数字经济2024年产值较2023年翻倍增长。
隰县小西天景区人潮涌动。李虎威 摄
产业兴、百业旺。迈步行走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临汾各县区你追我赶,活力迸发,一批过去深藏于大山、难以闻达于世的县域,正以全新面貌吸引着世人目光。
“一个‘小西天’,带火一座城。”《黑神话:悟空》这个超级IP,使地处吕梁山深处的临汾隰县小西天景区成为“顶流”,这个不到10万人的山区小县也因此名满全国。除了文旅产业爆发式增长,藏于深闺的隰县玉露香梨随之广为人知。隰县借此举办玉露香梨花节、采摘节以及招商引资推介会等活动,成功打造了“玉露香梨+旅游+文化”的农文旅融合新模式。
“不止‘小西天’,临汾皆如此。”过去以煤炭闻名的乡宁县凭借“一山”“一酒”“一壶”三张文旅名片,成为文旅融合榜样城市;黄河岸边的大宁、永和等县借助特殊地理条件,举办汽车越野挑战赛,闯出农文体旅融合新“赛道”……
通过全域全面推进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适度多元发展、增强产业协同效应,临汾市经济韧性显著提升,经济活力明显增强。2024年,临汾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3%,持续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前列。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项指标增速连续两年全省排名第1。
“老家”不“老”
20世纪80年代,一篇题为《要把临汾变为花果城》的新闻报道,向外界展示了这座黄土高原城市的生态梦想,也让“花果城”成为临汾的“代名词”。如今,走在临汾街头,“花果城”真正具象化了。
花果街的石榴树、鼓楼东大街的柿子树、广宣街的银杏树、解放路的法桐、建设路的栾树、向阳路的月季花,与掩映在其中的街角游园、口袋公园、茶吧、书吧、咖啡吧,让分明的四季里,有了独属于临汾的韵味与活力。
“城”为人而建,“市”因人而兴。临汾市在全市范围内展开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的城市焕新行动,促进城市颜值、气质、价值持续攀升,为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产业集聚力、人口吸附力,带动资源和人才集合集聚、企业和产业成群成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临汾市区快速中环贯通。李虎威 摄
9月15日,临汾市全长24.4公里的“快速中环”建成通车,不仅将河西新城、老城区、铁东片区等四大功能组团紧密串联,更将中心城区4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纳入“15分钟交通圈”,这座拥有超百万城区人口的老城正式迈入快速交通时代。
临汾市区是在原县级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城市扩张、人口增长、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交通流量大、制约瓶颈多、通行能力有限的弊端开始显现。为此,临汾市将快速中环建设作为破局之举。“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下的交通拥堵,更是为了给城市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预留空间,引导城市功能合理布局。”临汾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刘玉平表示,快速中环可谓是城市的“脊梁”,有效支撑起城市空间拓展,带动沿线区域价值提升。数据显示,环线通车后,沿线商业综合体加速落地,182个老旧小区改造同步推进,建筑业产值同比增长11.4%。
一子落,满盘活。
过去几年,临汾市加速推进高品质城市建设,打造高品质城市生活。中心城区“五街六巷”全面提质,古城墙、关帝庙等文化地标惊艳亮相,42个街头游园、17个口袋公园、25块小微绿地陆续投用,城市社交空间多元拓展。2024年末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4平方米,城市“幸福圈”不断扩容。
“历史文脉,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生。”每逢有外地朋友来临汾,“90后”青年赵鑫都喜欢带着他们到改造后的平阳广场和关帝庙片区逛逛。
在城市建设中,临汾市注重把文化传承与保护融入城市的肌理。平阳广场改造项目巧妙融入临汾攻坚战革命历史主题,用锈钢板花池、下沉广场等形式,生动展现了那段峥嵘岁月;关帝庙文物保护项目则在恢复古建风貌的基础上,采用开放式布局,适当融入现代元素,打造集文化、旅游、商业为一体的新业态;贡院街改造将孔子讲学园、工业记忆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街区……这些浸润着文化味儿的举措,让城市拥有了更加悠远的意蕴。
城市是居住空间,不仅要有颜值,更要有生活。
今年国庆假期,临汾把音乐会搬进了山水之间、古城之内,市区青年街景音乐会热闹上演,并同步举办咖啡音乐集市;永和县“乐游永和 乾坤悦动”中秋乡野音乐会、翼城县“古城遇双节·青春乐翻天”古城音乐节、吉县“摇滚燃秋”超级点燃夜等活动,将古老的深沉与年轻的律动融合得丝滑顺畅。
临汾市区财神楼街化身“露天音乐厅”,上演别开生面的“阳台音乐会”。王梓轩 摄
这座承载着数千年文脉的城市,还以赛事为契机,有效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近几年,中国网球巡回赛“爱临汾·赢未来”临汾网球公开赛、“爱临汾·跃巅峰”“临汾·520黄河英雄会”汽车越野挑战赛、中国无人机竞速联赛(临汾站)、亚洲杯飞碟射击比赛等高水平赛事在临汾相继举办,充分展现着城市的开放与活力。
城市因生活而生动,“老家”因人气而年轻。每逢节假日,临汾市区的街头巷尾,各地的景区景点越来越多地出现年轻人的身影。2024年临汾市旅游接待人数达到5100多万人次,较2020年增长50.1%。今年前8个月,临汾市限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1.7%,增速居山西省第三。
夜幕低垂,华灯璀璨。临汾市区的彩虹桥上,“爱临汾·赢未来”六个光影大字格外亮眼。这是古城人对生活的热爱,更彰显着他们对过去与未来的信心。
“老家”不“老”!产业上新、城市更新、文化焕新,让临汾这片诞生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古老土地,展现出“老而不旧、新而不躁”的独特气质。一个欣欣向荣的新临汾,又一次在时代大潮中崭露头角。(记者 晏国政)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