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吴映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鑫昕
“这种口感特别清甜,只有蜜香和梨香,没有其他梨膏的糊味和苦味。”镜头前,何桂枝手持自家产的秋梨枇杷膏,眼神明亮、语气热情,将产品的特色介绍给屏幕另一端的观众。
10月17日至18日,“青耘中国”直播助农四川专场系列活动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举行,“青耘中国”官方账号与10名现场主播、47名授权主播同步发力,将凉山克仑生无籽葡萄、盐源糖心苹果、会理软籽石榴等优质农特产品推向全国。
直播“架桥”,让大凉山的农产品不再遥远
10月17日晚,邛海湖畔架起的十余个直播间灯光通明,“青耘中国”四川专场的首场直播正式开启。
在“青耘中国”官方账号直播间,主播贺瑶、张菁身着民族服饰,邀请相关嘉宾通过演唱一曲乡村音乐、品读一首田园诗歌、分享一片乡村美景、讲述一段青春故事、推荐一些乡村好物等形式,让“青耘中国”直播间更具青年味、更含书卷气、更有助农情。
“想要了解我们盐源丑苹果的,请打在公屏上好不好?”主播钟梁志吆喝着,“从枝头到你手上,这份新鲜的脆甜,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不用削皮,不用泡盐水,清水直接一冲就可以吃。”
在其相邻直播间的周静,徒手掰起苹果,用手挤压后,汁水顺指缝流下。“大家看啊,我们的苹果就是这么多汁,拿来榨汁也非常健康,没有任何添加剂。”
“拿刀削它的顶端这个位置,切一个五角星,然后就能很轻易地掰开。”主播周建康教观众如何开石榴,“大家可以敲在碗里边吃,也可以拿回去榨汁。”
“这个石榴颗颗饱满,粒粒甜。它还是软籽,可以不用吐籽。”“这里也是洋葱的主产区,产量大,价格实惠。”两名当地农妇也走进周建康的直播间,介绍起自家产的石榴和洋葱。
山高路远,曾是凉山优质农产品难以逾越的屏障。如何突破地理鸿沟,让这些好物被更多人看见、品尝,成为当地农户与基层工作者多年来持续探索的课题。近年来,随着电商直播兴起,越来越多人发现了破局的契机。
2018年,凉山姑娘张燕发现,家乡的草莓、核桃等山货虽品质好,但若仅依靠线下批发商、商超收购等传统渠道销售,销路窄,溢价低。她决心返乡投身电商创业,努力让家乡好物走出去。
起初,她依靠传统的电商平台销售,这种方式主要依赖图文传递信息,难以实现实时互动。
2020年,张燕转战直播领域。“第一次直播时直播间涌入了200来人,当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她笑道。然而也正是这次尝试,让她见证了这种面对面的“互动感”如何迅速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后来,她还通过电商直播,打开了凉山州冕宁县中华小樱桃的销路。这种樱桃酸甜多汁,但由于在运输途中极易损耗,传统的采购商大多不愿收购,不少农户们心灰意冷,砍掉果树,曾经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中华小樱桃一度变得稀少,成了当地老人口中“快尝不到的味道”。
张燕决定用直播为小樱桃“搏一把”。有时,她天不亮就跟着农户采摘带着露水的樱桃,在打包现场记录工人们忙碌的身影——这些蓝天白云下真实的生产场景,成了她直播间里最好的品质背书。
她在直播间里的真诚讲解,也打动了许多网友,订单量一天天涨起来,小樱桃的产量开始回升。许多农户看到希望后主动来找张燕合作,小樱桃的产地收购价也从每斤五六元涨至十余元。当地农业农村部门以此为契机,成功改良出更耐储运的“脆樱桃”并大面积推广。
在凉山,像张燕这样借助直播突破困局的年轻农人越来越多。
2022年,西昌“小酿蜜”品牌创始人何桂枝的蜂蜜面临滞销。“看着许多同行通过直播打开销路,我知道不能再等了,必须试一试,不然只能坐吃山空。”
渐渐地,她的直播有了起色,在网上积累起一批稳定客户,销售额也逐年攀升。2025年,“小酿蜜”品牌仅通过直播就突破1600万元的销售额。
过去,凉山许多养蜂人因销路有限不敢扩大规模。何桂枝就通过自建蜂场、联合蜂农、签订收购协议等措施建立起稳定的产销体系,帮助蜂农就业。冕宁县蜂农邓天勇最初仅养50箱蜜蜂,与何桂枝合作两三年后便突破200箱,年收入也从几万元增至最高30多万元。
在发出的每个蜂蜜包裹里,都有一封何桂枝写给顾客的信和一小袋蜂场周围收集的花种。“这是我们的心意,他们可以把花种种出来拍照分享。”何桂枝说,这也能带动周边就业,农闲时,农民们会到工厂帮忙,负责折信封、装花种、打包发货等简单工序,最多时一天需要100多人,最少也要10多人。
随着电商直播的蓬勃发展,激烈的竞争很快演变成白热化的价格战,这让专注于推广盐源糖心苹果的周静一度陷入怀疑与迷茫。
“当时很多主播团队来谈合作,给出的价格远低于我们的预期,我们的苹果难道只值这个价吗?”周静说。后来,她决定自己尝试直播,希望为苹果争取合理价格,让农民有更好的收益。
盐源丑苹果生长在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得益于较大的昼夜温差和自然生长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冰糖心”,尽管其貌不扬,但口感甜脆,果香浓郁。在本次“青耘中国”直播活动中,盐源苹果也成为最畅销的产品之一。
“以前果农的苹果主要卖给中间商,价格被压得很低,可能一斤只能卖一块多到两块钱。”周静表示,如今通过直播销售,我们直接对接,果农的苹果收购价平均能提高到三块钱以上,不少农户靠卖苹果盖起新房,生活有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流量变“留量”,四川万千好物这样走出去
当直播电商为深山好物打开一扇门之后,如何让这扇门开得更大、更久,成为更深层的课题。“青耘中国”的主播们也在思考,如何将一时的“流量”转化为持续的“留量”。
近期荣登“中国好人榜”的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通贤镇帽石村党支部书记关祖苹,也来到了“青耘中国”的直播现场。他所在的帽石村是一个无区位优势、无特色产业、无特殊人文景观的“三无村”。“相信这样的村子在全国还有很多,要想发展,必须走出一条新路。”关祖苹说。
近几年来,他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短视频1000余条,展示村民春耕秋收的场景、村庄基础设施的变化、家乡产业的发展前景……这些朴素的内容,让众多网友看到了一个生动、充满希望的帽石村。
2023年12月,关祖苹打造帽石村“新农人线上集市”,通过直播带货,免费为村民吆喝售卖土特产,让这个曾经闭塞的村庄搭上了电商快车。
“直播不是简单卖货,要真实有趣、互动性强,更要拉满情绪价值。”关祖苹说,农旅直播需跳出产品本身,输出乡土情怀与文化内涵,基层主播更要挖掘乡村故事,让游客感受自然景观之外的人文温度。
在他看来,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坚守初心。“我们不能被流量反噬,如果流量有价值,我希望把它用在助农增收、乡村产业发展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上。”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九龙镇羊鹿滩村驻村第一书记包腾参加“青耘中国”活动后收获颇丰。他所做的社交媒体账号,全网拥有350多万粉丝。今年六月份,他才开始做助农直播。
“但始终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今,我学会了如何系统梳理‘货盘’、做好直播预热,更看到了不同地区农产品联动的可能。”包腾坦言,有主播分享的“田间故事+产品细节”讲解方式,还有售后保障的标准化流程,都特别实用。“我们打算用到村里的直播中,这比自己瞎琢磨高效太多。”
在他的直播间,总能听到那句“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平时直播时,他就用带着“椒盐味”的“川普”,带着网友看插秧收谷,把农产品从种植到加工的真实过程拍给大家看。
在他看来,能吸引观众的核心不是技巧多花哨,而是靠真诚和靠谱,“网友买农特产,怕的是不新鲜、货不对板,这些实在事比说再多广告语都管用。”
这次活动之后,包腾还有着新计划。“要完善产业链,升级包装、拓展更多快递渠道,让农产品走得更远,还要探索“非遗+农产”融合模式,让邻水的阴米酥、手掌木偶戏等非遗元素更多融入直播,使产品有故事、有特色。”
通过这次活动,包腾认识了很多各地主播,未来还打算和他们组建更紧密的助农联盟,“以后不光卖邻水和凉山的货,还要帮更多偏远乡村把好产品推出去,真正把‘流量’变成长久的‘销量’。”
直播间,正悄然成为一个展示地方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窗口,为好物注入灵魂,为乡村带来更深远的希望。
“凉山不仅有优质农特产品,还有彝族火把节、彝绣、螺髻山、邛海……欢迎大家来探索!”凉山文旅推荐官谢杨羊在镜头前向网友推荐着凉山的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彝族月琴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阿妞伍牛、彝族葫芦笙音乐人马阿合也走进直播间,以传统乐曲演绎乡村风情。
“西昌文旅现状就像捧着‘金饭碗’,还有很多宝藏没被全国人民看见。”最早抵达西昌的主播钟梁志,在走访周边后发出感慨,“我会把这里的美景,揉进故事里、镜头里,分享给更多的人。”
在钟梁志看来,尽管彝族火把节的热闹、彝族服饰的绚烂早已为人熟知,邛海、泸沽湖也跻身众多游客的旅行清单,但凉山的魅力远不止于此。
“如果能为那些热爱民族文化、充满正能量且乐于分享的年轻人搭建舞台,教他们用手机记录日常分享出去,或许也能让这里独特的视觉之美、听觉之美、生活之美,传播得更远。”钟梁志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