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严慧荣
秋风是最慷慨的画师,携着浙南群山的清冽,一夜间便将畲乡景宁晕染成浓墨重彩的模样。层林褪去盛夏的苍翠,橙红、金黄与墨绿交织铺展,漫山红叶如跳动的火焰燃至天际;瓯江小溪澄澈见底,收纳着湛蓝天空、飘逸白云与两岸斑斓山色,波光粼粼间,碎金般的光芒在水面流淌。这般褪去青涩与燥热的诗意,不该隔着车窗匆匆掠过,唯有换上轻便的旅游鞋,或蹬上自行车,让双脚亲吻土地,让车轮碾过秋光,方能真正融入这幅山水长卷。畲乡绿道,这条串联自然与人文的绝美路线,正以最饱满的秋色,静候着我的赴约。
驱车从景宁县城出发,片刻便抵达绿道入口。13.14公里的路程,从溪口延伸至大均畲乡之窗,“一生一世”的寓意为这段旅程添了几分浪漫。刚踏上彩色塑胶路面,草木清香与历史沉香便随着秋风拂面而来,这条被誉为“畲乡翡翠项链”的绿道,如灵动丝带串联起十多处人文景观与自然秘境,木质座椅、复古指示牌与景致相融,休憩驿站与亲水平台散落其间,让步行者与骑行者都能寻得自己的节奏。
秋风悄无声息地穿梭,几日间便让骑行道、小溪与远山都成了画。草木与秋风相互成全,绚烂得近乎燃动。溪水清透依旧,却少了春潮的萌动,多了几分深沉内敛,将乌桕的红、天空的蓝、枫叶的黄、芦苇的白悉数收纳,静水流深间藏着四季的馈赠。
行至山口村,过了刻着“善水”二字的廊桥,便踏入了那云天空之城的地界。秋日阳光格外温柔,透过层层枝叶洒下斑驳光影。道路两旁,枫树如火似霞,银杏如金如箔,杂树或深绿、或橙黄、或绛紫,仿佛上天打翻了调色盘。登高远眺,廊桥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伏叶村炊烟与山雾相融,大均古村在层林间透着古朴韵味,泉坑溪流在山谷蜿蜒。没有繁花喧嚣,只剩草木与山水对话,静谧得能听见心跳与风声共鸣,这般厚重与安宁,比春日浪漫更让人沉醉。
绿道上最惹眼的莫过于乌桕树。那些老公路边的几十年老树,枝干弯曲,黑皮上缀着灰白斑纹,本带着“枯藤老树昏鸦”的萧瑟,此刻临水而立,却红黄相间,红彤彤、金灿灿的叶片在阳光下如朱砂、似火焰。我忍不住停下车,在树下静静伫立,仿佛能听见乌桕树吟唱出的秋歌,每一片叶脉都藏着季节的私语。
善水桥是途中不可错过的景致。这座取“上善若水”之意的风雨廊桥,横跨小溪,桥身起伏有致,木质护栏与座椅透着温润。拾级而上站在桥中央,绝美画卷在眼前铺展:蓝天澄澈,白云悠然,青山对峙,秋水东流,堰坝形成层层水瀑,碇步如琴键排列,亭阁、廊桥与绿道相映成趣。若有扁舟从上游驶来,便真应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诗意,让人恍惚间不知身在画中还是现实。游人驻足拍照的快门声,非但没打破宁静,反倒为静景添了几分生气。
走过善水桥,骑行上栈道,对岸大赤坑的芦苇荡映入眼帘。远远望去,成片芦苇如落雪般洁白,风一吹,芦花纷纷扬扬。这景象忽然勾起了我的回忆——儿时妈妈做的芦花枕头,筛去杂物的芦花在阳光下晒得蓬松,装进棉布袋里,满是草木清香,总能带来一夜好眠;芦花梗扎成的扫帚,能扫净房间里的细软灰尘,总要用到只剩秃头才舍得丢弃。如今少见人摘芦花做枕,芦花扫帚也成了稀罕物,而此刻,它是孩子们奔跑嬉戏的乐园,是游人轻拂细赏的景致,被阳光打亮的芦花,如白日里的霓虹灯,俏皮地刷过我的脸颊,让我不禁莞尔,这真是个惬意的好天气。
进入森林和植被愈发茂密的路段,松涛阵阵,如大自然的低语;山涧泉水淙淙,石缝间偶尔有小鱼嬉戏。骑行在林间小道,两侧树木枝繁叶茂形成天然拱廊,阳光透过缝隙洒落,光影交错间目不暇接。深吸一口气,松针与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所有疲惫与烦恼都在清新空气中烟消云散。
行至伏叶畲村,景致豁然开阔。梯田顺着山势铺展,田埂杂草染黄,与田里未收割的农作物相映成趣。黑瓦泥墙的畲族农舍散落其间,木质窗棂雕花精致,门前晾晒着金黄稻谷与火红辣椒,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村民们坐在门口板凳上闲谈,见我路过便热情招手问好,那份淳朴真诚,如秋日阳光般温暖。前方陡峭的山崖上,植被被秋风染成一片火红,在秋阳映照下宛如燃烧的火海,壮阔得让人屏息。我停下车沿山间小径登高,俯瞰伏叶村与周边山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油然而生。
泉坑路段的清幽更甚。过河的碇步由平整条石组成,排列在溪水中,石面被岁月与流水打磨得光滑温润。小心翼翼踏上碇步,脚下溪水潺潺,能看见水底鹅卵石与摇曳水草,身旁青山环绕,远处白云悠悠,仿佛置身水中央,人在景中走,如在画中游。站在碇步中央,抬头是蓝天,低头是水中云天,坝体在水下隐约可见,溪在林间蜿蜒,天、水、山交融难分。登上不远处的廊桥,倚着木质栏杆,听风穿桥洞的呼啸,看水光潋滟、青山空蒙,心中顿生“心有云岚起,意随万物舒”的惬意,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浮躁被洗净,心灵变得澄澈安宁。
一路前行,最终抵达大均古村,这场秋日骑行迎来圆满终点。村口水面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斑斓山色与古村轮廓,虚实相生间如梦似幻。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古建筑黑瓦灰墙、飞檐翘角,透着浓浓的古韵。村民在溪边洗衣洗菜,孩童在巷子里追逐嬉戏,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与鸡鸣,构成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画卷。我坐在溪边石阶上,回味着一路景致:山口村的绚烂、善水桥的诗意、森林的清幽、伏叶村的淳朴、泉坑的静谧,每一处都深深印在脑海,这场骑行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一次从喧嚣回归宁静的心灵洗礼。
返程时,我特意绕路前往大赤坑村,只为一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赤坑桥的风采。这座别名成美桥的古桥,坐落于村口东北侧,昔年曾是景宁至沙湾、英川、庆元等地的水陆要冲驿道。它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屡遭水患侵袭,历经三次重修,名字几经变更才定格为“成美桥”。走近古桥,便能感受其古朴厚重:两墩条石砌筑的桥身,巨木斜掌八字横跨,形如精巧楼房;对角无榫却衔接紧密的桥梁结构,单檐双披的青瓦屋顶,软脊翘角造型典雅,如长虹卧波、雁翼排空,倒映水中流光溢彩。桥上木质靠椅与香火柜,依稀能想见当年行人歇脚祈福的场景。如今虽不复车水马龙,但古桥依旧静静矗立,2013年获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份荣誉是对其历史价值与建筑艺术的最好肯定。
大赤坑村的美远不止古桥。梅山岭古道蜿蜒曲折,古木参天,苔藓遍布的石板刻着岁月痕迹,沿古道前行,仿佛能触摸到古人的足迹。依水而建的农家乐与民宿,白墙灰瓦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进入古村,山峦叠翠,青峰迤逦,茂林修竹随风摇曳,涧水哗哗作响,廊桥横卧溪上,蓝天白云倒映水中,青山、绿水、灰瓦交相辉映,古道、古村、古桥相得益彰,每一处都透着悠悠韵香,让人沉醉不愿离去。
沿途所见,让我深切感受到景宁“骑行+”实践的魅力。体育与文旅的深度融合,让沉寂的山水资源焕发生机,智慧骑行平台提供的导航、景点介绍、实时路况查询等服务,让骑行成为读懂景宁的文化之旅。每一段路程都有故事,每一处风景都有内涵,游人在运动中赏自然之美,在骑行中悟文化之韵,这般独特体验吸引着四方来客。
夕阳西下,余晖为山峦镀上温暖金边,绿道上的游人渐渐散去,只留下清脆鸟鸣与潺潺溪水声。这场与畲乡秋景的邂逅,不仅让我领略了山水之美,更见证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的完美融合。畲乡绿道,这条承载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路线,正以独特魅力书写着景宁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也等待着更多旅人前来,用车轮丈量美景,用心灵感受诗意。
(图片由水利、度假区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