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5G、V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正加速渗透文旅全链条,从景区管理到游客体验,从文化传承到业态创新,持续打破时空限制与产业边界,为文旅产业注入全新活力。文旅产业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载体,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过去,传统文旅模式常受限于“走马观花”的观光体验、“信息不对称”的服务短板,以及“文化传播浅层化”的行业痛点。而“科技+文旅”的深度融合,不仅能通过数字技术激活沉睡的文化资源,让千年文物“活”起来、百年故事“动”起来,更能以沉浸式、互动式体验重构消费场景,推动文旅产业从“流量经济”向“留量经济”转型,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文旅”成为产业升级核心抓手
“科技+文旅”并非偶然兴起的市场热点,而是国家战略部署与行业发展需求同频共振的必然结果。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一系列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为数字技术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划定了清晰路径、提供了坚实保障,推动“科技赋能文旅”从“概念”走向“实践”,从“试点”迈向“全域”。
1、国家政策:搭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方向
早在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便提出“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数字化转型”,鼓励景区、博物馆等文旅场所运用新技术提升服务能力。2022年,《“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要求推动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品牌。
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关于推动在线旅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是将“科技赋能”作为核心举措之一,提出“支持在线旅游平台企业加大技术投入,提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推荐、虚拟现实体验等技术应用水平”;2024年,《关于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潜力的通知》中,再次强调“加快文旅场景数字化重构,培育沉浸式体验、数字艺术展、元宇宙景区等新业态”,从政策层面持续为“科技+文旅”注入动力。
2、地方实践:因地制宜落地,打造特色标杆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结合自身文旅资源禀赋,纷纷出台配套措施,推动“科技+文旅”落地生根。例如,河南省印发《河南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3—2025年)》,提出建设“数字文旅创新高地”,重点打造龙门石窟“数字供养人”、少林寺“元宇宙禅修”等特色项目;浙江省发布《浙江省文旅数字化改革行动方案》,计划到2025年建成100个智慧景区、50个数字博物馆,实现全省文旅资源“一张图”管理;四川省则聚焦三星堆、九寨沟等核心文旅IP,通过VR技术还原古蜀文明、用大数据优化景区客流调度,让“科技+”成为四川文旅的新标签。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国内现存“科技+文旅”相关企业(含数字文旅、智慧景区、VR文旅等领域)已达18.7万家,2023年全年新增注册企业5.2万家,同比增长45.3%;2024年1-10月,新增注册企业4.8万家,同比增长38.6%,企业数量的快速增长,直观反映出“科技+文旅”赛道的旺盛活力与市场信心。
“科技+文旅”的三大沉浸式体验创新
如果说政策是“科技+文旅”的“指南针”,那么场景创新就是其“发动机”。当前,数字技术正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从“文化展示”“景区服务”“消费互动”三大维度重构文旅场景,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短暂游览”变为“深度沉浸”,推动文旅体验实现质的飞跃。
1、文化展示:数字技术让“历史活起来”
文化是文旅的“魂”,但传统的文物陈列、文字介绍常让历史显得“遥远而冰冷”。而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的应用,正打破时空限制,让沉睡的文化资源以“可感、可触、可互动”的方式呈现,实现“历史与当下的对话”。
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故宫”项目堪称典范。早在2018年,故宫便推出“V故宫”VR体验区,游客佩戴VR设备即可“走进”养心殿、倦勤斋等未开放区域,近距离观察“紫檀嵌玉宝座”“缂丝地毯”等文物的细节纹理,甚至能“亲手”转动乾隆年间的“多宝格”,感受古人的生活场景;2023年,故宫进一步升级“数字文物库”,将186万件/套馆藏文物的高清影像上线,游客通过手机即可“缩放查看”文物细节,还能通过AI技术“修复”破损文物的数字模型——例如,通过算法还原《千里江山图》中褪色的青绿颜料,让千年古画重新焕发光彩。

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故宫”项目
无独有偶,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项目同样惊艳世界。通过3D扫描技术,敦煌研究院已完成莫高窟300多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的数字化采集,打造出“云游敦煌”小程序。游客足不出户,即可通过手机“沉浸式漫游”莫高窟第96窟(九层楼)、第257窟(鹿王本生图)等经典洞窟,壁画上的飞天、供养人仿佛“动”了起来——点击壁画中的“飞天”,就能看到她手持乐器的动态演示;触碰“鹿王本生图”中的小鹿,就能听到对应的故事讲解。2024年“五一”期间,“云游敦煌”小程序访问量突破2亿次,其中“VR漫游”功能使用量超5000万次,成为“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标杆案例。
2、景区服务:智慧系统让“游览更顺畅”
传统景区常面临“排队时间长、信息不透明、应急响应慢”等问题,而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正构建起“智慧景区”服务体系,让游客的“行、游、购、娱”全流程更便捷、更舒心。
黄山风景区的“智慧黄山”系统便是典型代表。景区在山体关键位置布设了5000多个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客流量、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数据,并通过大数据算法预测客流高峰——当某个区域客流量接近承载上限时,系统会自动通过景区APP、广播、电子导览屏向游客推送“分流建议”,引导游客前往相对空闲的景点;同时,游客通过“智慧黄山”APP即可完成“预约购票、扫码入园、电子导览”全流程操作,无需现场排队取票,入园时间从原来的30分钟缩短至5分钟以内。2024年国庆期间,黄山风景区单日最高客流量达5.2万人次,但通过智慧系统的调度,未出现大面积拥堵,游客平均游览满意度达98.6%,较2019年提升15个百分点。

黄山风景区的“智慧黄山”系统
另一案例是西安大唐不夜城的“AI导览员”。景区推出的“唐小彩”AI导览机器人,不仅能为游客提供路线规划、景点讲解服务,还能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记住”游客的兴趣偏好——若游客多次停留于“贞观之治”主题雕塑前,机器人会主动推送相关历史故事、文创产品推荐;此外,机器人还能联动景区商户,实现“预约用餐、文创预订”等功能,让游客的“沉浸式体验”从“游览”延伸至“消费”。2024年以来,“唐小彩”累计服务游客超300万人次,游客复购率提升20%,成为景区服务升级的“新名片”。
3、消费互动:元宇宙技术让“体验更沉浸”
如果说VR/AR技术实现了“场景还原”,那么元宇宙技术则构建了“平行于现实的文旅空间”,让游客在“虚拟与现实的融合”中获得全新的互动体验,推动文旅消费从“实物消费”向“体验消费”升级。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元宇宙太湖”项目,便是国内首个“全域元宇宙文旅示范区”。游客通过下载“元宇宙太湖”APP,创建专属虚拟形象后,即可“进入”与现实太湖1:1还原的元宇宙空间——在虚拟的“太湖帆影”景点,游客可以与其他用户的虚拟形象一起“乘船游湖”,欣赏数字复原的“太湖夕照”;在“明月湾古村”的虚拟场景中,游客可以参与“数字非遗”互动,例如通过手势控制“虚拟织机”,体验太湖缂丝技艺,完成的作品还能生成“数字藏品”保存或分享;此外,元宇宙空间还设置了“虚拟演唱会”“数字文创市集”等场景,游客可以购买“虚拟门票”观看演出,或购买“数字文旅纪念品”(如虚拟的“太湖石摆件”),这些数字藏品还能与现实中的景区服务联动——例如,持有“数字太湖石”的游客,可在现实中的太湖景区兑换免费导览服务。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元宇宙太湖”项目
2024年暑假期间,“元宇宙太湖”累计注册用户超80万,其中30%的用户在元宇宙空间完成消费后,选择前往现实景区游览,实现“虚拟引流、现实转化”的良性循环。此外,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元宇宙城堡”、三亚亚特兰蒂斯的“虚拟海底世界”等项目,也纷纷通过元宇宙技术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推动文旅消费进入“虚实融合”的新阶段。
“科技+文旅”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尽管“科技+文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技术应用同质化”“文化内涵浅层化”“数据安全风险”等挑战。要推动“科技+文旅”实现高质量发展,需从“技术、文化、安全”三个维度协同发力,破解痛点、补齐短板。
1、破解“同质化”:以“技术适配”打造特色IP
当前,部分文旅项目存在“为科技而科技”的误区——无论景区资源禀赋如何,均盲目引入VR/AR设备,导致体验内容雷同、缺乏特色。例如,多地博物馆推出的“VR看展”项目,仅简单将文物影像转化为VR内容,未结合自身文化IP设计互动环节,最终沦为“打卡式体验”,难以吸引游客深度参与。
破局之道在于“技术适配”——根据自身文旅资源的核心特色,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打造“不可复制”的特色IP。例如,针对历史文化类景区,可重点运用“数字复原”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如西安兵马俑的“数字军阵”);针对自然景观类景区,可聚焦“环境交互”技术,打造沉浸式自然体验(如张家界的“VR玻璃栈道”,结合山体晃动模拟增强刺激感);针对非遗文化类资源,可侧重“互动体验”技术,让游客参与非遗创作(如景德镇的“数字制瓷”,通过手势控制模拟拉坯、上釉流程)。只有让“技术服务于内容”,才能避免同质化,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文旅”产品。
2、避免“浅层化”:以“文化为核”赋能技术应用
部分“科技+文旅”项目过度追求“视觉冲击”,却忽视了文化内涵的挖掘,导致体验“流于表面”。例如,某古镇推出的“AR灯笼秀”,仅通过AR技术让灯笼“发光、变色”,未结合古镇的历史故事设计内容,游客观看后难以留下深刻的文化记忆,最终“看过即忘”。
要避免这一问题,需坚持“文化为核、技术为翼”的理念——将文化内涵深度融入技术应用的全流程。例如,河南洛阳的“数字龙门”项目,在运用VR技术还原龙门石窟佛像时,不仅注重佛像的形态细节,还通过AI技术解读佛像的“造像风格”(如唐代佛像的“丰腴之美”),并结合历史文献,为游客讲解佛像背后的“佛教文化故事”(如卢舍那大佛与武则天的关联);此外,项目还设置了“数字供养”环节,游客可通过捐赠善款支持石窟保护,同时获得专属的“数字供养证书”,让技术体验与文化传承、公益行动深度绑定,实现“体验-认知-认同”的文化传播闭环。
3、防范“安全风险”:以“制度保障”筑牢数据防线
“科技+文旅”的发展离不开数据的支撑,但游客个人信息(如人脸识别数据、消费记录)、景区运营数据(如客流数据、安全监控数据)的收集与使用,也带来了数据安全风险。例如,某景区的“智慧导览”APP因存在数据加密漏洞,导致10万余名游客的手机号、身份证号等信息泄露,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保障数据安全,需从“技术防护”与“制度规范”两方面入手。在技术层面,文旅企业应采用加密传输、区块链存证等技术,确保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全流程安全;在制度层面,需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明确数据收集的“必要性原则”——例如,人脸识别数据仅用于入园验证,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同时,建立数据安全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数据安全检测,一旦发生数据泄露,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保障游客合法权益。此外,行业协会可推动制定“科技+文旅”数据安全标准,引导企业规范数据使用,为产业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结 语
从故宫的“数字文物库”到太湖的“元宇宙空间”,从黄山的“智慧客流调度”到敦煌的“云游壁画”,“科技+文旅”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旅行方式——它让千里之外的文化遗产“触手可及”,让拥挤的景区游览“井然有序”,让短暂的旅行体验“记忆深刻”。这种改变,不仅满足了人们对“高品质文旅生活”的需求,更推动着文旅产业从“传统观光型”向“深度体验型”转型,为行业注入了持久的发展动力。
然而,我们也需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只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工具”,而非“目的”。无论技术如何迭代,文旅的核心始终是“人”——是游客对文化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未来,“科技+文旅”的发展,不应追求“技术的堆砌”,而应聚焦“人的需求”:通过技术让文化更易传播,让体验更具温度,让旅行更有意义。只有坚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初心,让科技真正服务于文化传承与游客体验,才能推动“科技+文旅”行稳致远,为建设文化强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作出更大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由飙马特色商旅文整理编辑,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特色地产诸葛亮-飙马中国,20余年专业、专心、专注为地市县房地产企业转型特色小镇、商业地产&产业地产项目提供全程保姆化菜单式服务:
1、拿地顾问,联合国际国内机器人、科创名校、智慧医院、文化创意、养老产业资源,为特色小镇、特色商业街等特色地产项目战略策划顶层设计;
2、策划设计一体化,携手国家甲级建筑设计院,为房地产企业转型商业地产如综合体、购物中心、商业街、专业市场、社区商业;产业地产如商旅、文创、科创、农创、大健康、运动休闲、养老教育、新经济园区开发,提供定位策划、概念规划、建筑设计方案;
3、租售代理,携20余年千万方地市县菜单服务经验,为商贸物流地产、特色商业街等产业地产&商业地产项目招商销售;
4、项目诊断,为地市县问题项目提供解决之道;
5、全程顾问,以20余年积累的菜单服务经验为项目全程保驾护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