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CityWalk还在继续,看惯了高楼大厦的我们徜徉在泉州红砖古厝的街道,新鲜与崇敬之意油然而生。上篇文章介绍了:泉州天后宫:从顺济庙到天下第一妈祖宫,海上丝路的千年信仰地标。欢迎批评指正。
今天这篇文章介绍相邻的两个景点:通淮关岳庙和清净寺。
涂门街的双面传奇:当武圣香火遇见清真遗风
通淮关岳庙和清净寺
在泉州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古城核心区,有一条神奇的街道 —— 涂门街。它长度不足千米,却串联起两段截然不同的信仰传奇 。
街的东侧,是通淮关岳庙,这里终日烟火缭绕
街的西侧,清净寺静静伫立千年,石构穹顶之下,似乎还回荡着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虔诚的礼拜声
街的东侧,是通淮关岳庙,这里终日烟火缭绕,红墙之内供奉着在华人世界备受尊崇的 “忠义双星” 关羽与岳飞;而街的西侧,清净寺静静伫立千年,石构穹顶之下,似乎还回荡着宋元时期阿拉伯商人虔诚的礼拜声。仅仅一街之隔,儒释道精神与伊斯兰文明在此长久相望、和谐共处,共同勾勒出泉州 “半城烟火半城仙” 的独特城市气质,让人不禁感叹文化包容与融合的魅力。
香火最盛的 “武圣圣殿”:关岳庙的忠义密码
通淮关岳庙
关岳庙始建于宋代,最初只是一座普通的庙宇,到了 1914 年,因 “关岳合祀” 这一变革,它迎来了重大的命运转折。从那以后,关羽所代表的 “忠” 和岳飞所代表的 “义” 在这里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独一无二的 “双圣信仰”,吸引着无数信众前来朝拜。
两尊高达 2 米的骏马雕像,它们身姿矫健、气势不凡
踏入通淮关岳庙,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两尊高达 2 米的骏马雕像,它们身姿矫健、气势不凡。一匹是关羽的赤兔马,另一匹是岳飞的雪青骐骥,马的旁边,分别站立着红面马夫与白面马夫,他们手持长刀,神情肃穆,仿佛时刻准备跟随主人奔赴战场,让人瞬间感受到一股豪迈的英雄气概。
泉州最旺的香火就在这里
关岳庙由武成殿、崇先殿、三义庙共同组成,建筑群呈现出 “一主两辅” 的格局。在这 1300 平方米的空间里,穿斗式木构架与硬山顶完美结合。屋脊上的剪瓷龙雕工艺精湛。走进主殿武成殿,关羽的神像威严地端坐在正位,他红脸长须,丹凤眼微眯,仿佛洞察着世间的一切。而岳飞虽是以圣旨牌位的形式受祀,但他与其他 24 位历代名将整齐地分列两侧,共同构成了一个令人敬畏的 “忠义天团”。
石构史书的沉默诉说:清净寺的海丝印记
从关岳庙出来,跨过青石板路,这就是清净寺
从关岳庙出来,跨过青石板路,一座具有浓郁阿拉伯风格的尖顶门楼便赫然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清净寺。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 1009 年,由波斯商人不远万里来到泉州所建。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多次修缮,它依然保留着最初源自大马士革礼拜堂的建筑基因。
如今,只需 3 元门票,你就能走进这座历史的宝库,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国保碑
清净寺的门楼高达 12.3 米,采用分三重拱门的独特设计。整个门楼由辉绿岩条石砌筑而成,墙体上雕刻着《古兰经》经文浮雕,虽然历经岁月的侵蚀,部分经文已经风化,但依然能够清晰地辨认出其古老而神秘的痕迹。这些经文不仅仅是宗教的象征,更是不同文化在泉州这片土地上交融的见证。走进寺内,拜占庭式的奉天坛遗址让人震撼不已。
清净寺的门楼高达 12.3 米,采用分三重拱门的独特设计
如今的奉天坛仅剩下残垣断壁,但那 16 根粗壮的石柱依然顽强地挺立着,仿佛在坚守着曾经的辉煌。
16 根粗壮的石柱(此图摘自网络)
明代重建的明善堂则是另一番景象,它巧妙地融合了中式木构建筑的风格与伊斯兰拱顶的特色,中式的榫卯结构与伊斯兰的拱形元素相互映衬,成为了文化交融最直观的表达,展现了古代泉州人民开放包容的胸怀。
两方汉字碑刻《重修清净寺碑记》与《重立清净寺碑》尤为珍贵(此图摘自网络)
清净寺内保存着多方碑刻,其中两方汉字碑刻《重修清净寺碑记》与《重立清净寺碑》尤为珍贵,详细记载了宋元时期泉州穆斯林社群的活动轨迹,从他们的商业往来,到宗教生活,为后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涂门街的双面传奇之瑰丽夜景
涂门街的夜晚霓虹初上
从关岳庙的烟火缭绕到清净寺的石构静默,泉州用一千年的时光证明:真正的文明交融,从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而是像闽南建筑的 “出砖入石” 般,将不同文化的棱角打磨成和谐的整体。当我们在关岳庙感受 “忠勇” 精神的传承,在清净寺触摸 “开放” 基因的印记,看到的正是中华文明最动人的特质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