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阳洒在练江湖面,波光粼粼间,画舫游船缓缓驶过,岸边亲水沙滩上,孩子们的笑声伴着浪花声此起彼伏。刚从画舫上下来的市民张先生,手里拎着给孩子买的文创小灯笼,语气里满是惊喜:“白天陪孩子踩沙玩水,晚上看水上实景演出,不出城就能度假!”

练江湖夜景。
驻马店首家沉浸式主题乐园印象练江湖·熙汐水岸,这座依托练江湖生态风光、毗邻4A级景区皇家驿站的主题乐园,以“城市微度假”为核心理念,将生态、文化、亲子、演艺元素揉进每一处场景,今年一开园就迅速成为驿城区文旅版图上的“新地标”。
“十四五”以来,驿城区锚定“打造国家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深入实施“文旅强区”战略,以“文”塑魂、以“旅”载体、以“融”破局,推动文旅产品从“观光型”向“体验型”升级。一组数据见证活力: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127.75万人次游客涌入驿城,带动旅游收入6.46亿元,文旅市场的“吸引力”与“承载力”同步提升。
融合创新 激发消费新动能
10月23日,18时刚过,驿马广场的烧烤摊就围满了人群,滋滋作响的烤肉香气混着糖炒栗子的甜香,在巷子里蔓延;运河西街的画舫上,“英台小姐姐”身着汉服开嗓唱曲,婉转的唱腔伴着水波荡漾,两岸游客举着手机拍摄,不时响起阵阵掌声;时光驿巷里,天中特色美食、创意饮品、非遗文创琳琅满目,游人摩肩接踵……

皇家驿站。
“以前来皇家驿站就是逛逛街,现在能玩的太多了!”驻马店市民李娟带着女儿体验完“驿站飞天”威亚项目,额角还带着薄汗,“这种沉浸式体验比单纯逛景区有意思多了。”
文旅产业的竞争力,在于能否打造让游客“愿停留、能消费”的场景。驿城区以“文旅+”为纽带,串联生态、乡村、商业资源,培育出一批兼具“体验感”与“记忆点”的特色项目,让“一日游”变成“多日留”。
皇家驿站今年“五一”期间新增“驿站飞天”威亚项目,让游客身着古装“飞檐走壁”,圆了“武侠梦”;9月推出的“非遗夜集”,邀请12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演,每晚吸引游客超2万人次;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更是推出专题文艺演出、民俗活动、非遗表演、美食节庆等特色活动。“今年截至10月20日,皇家驿站累计接待游客324万人次,成功举办艺术团演出2015场,旅游商业收入2500万元,真正实现了‘活动聚人气,人气变消费’。”皇家驿站运营负责人表示。
从城区的热闹古镇,到乡村的生态秘境,驿城区的文旅魅力也在山水间延伸。走进“中国深呼吸乡镇”蚁蜂镇,清晨的阳光穿过林海,负氧离子在空气中弥漫。

乡野拾光露营地。
蚁蜂镇庞阁村老支书蹲在村委会门口,翻着游客登记本笑着说:“去年全镇接待游客12万人次,农家乐从3家涨到28家,山货店里的野蜂蜜、土鸡蛋,每到周末就被抢空,村民人均年收入连年上涨。”
而毗邻的胡庙乡,2024年入选“美丽中国·深呼吸乡镇”后,更是把“生态牌”打成了“致富牌”。“乡野拾光”便是其中的代表。每逢周末节假日,游客们结伴而来,孩子们在稻草搭建的小屋里捉迷藏,家长们在露营区烧烤闲聊,傍晚的民谣演出更是让游客舍不得走。
“这霍比特小屋,还是我刷短视频学的!”园区运营负责人周明指着正在翻新稻草的小屋,语气里满是自豪,“之前觉得乡村旅游就是‘看农田、吃农家饭’,后来发现年轻人喜欢‘场景感’,就改造了树屋、露营地,现在高峰期都得提前订位。”目前,园区已开发露营烧烤、乡野咖啡、窑烤面包等特色项目,接下来,园区还计划打造稻田书吧、水上休闲吧,让游客不仅能“打卡”,还能“慢下来”,感受乡村的诗意与闲适。
文化赋能 提升旅游“含金量”
旅游是腿,文化是魂。驿城区深知,缺乏文化内核的旅游难以长久,唯有将本土文化融入旅游场景,才能让游客“记得住乡愁,带得走故事”。从自然景区的文化挖掘,到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推广,驿城区用文化为文旅产业“铸魂增味”。

金顶山风光。
金顶山风景区的蜕变,是驿城区“以文塑旅”的代表案例。这座陪伴驿城人20多年的景区,如今早已摆脱“爬山看树”的单一模式:主峰大金顶上的楚长城遗址,吸引游客纷纷驻足,一砖一瓦间,仿佛还能窥见将士戍边的历史。“未来,我们还将规划建设智慧森林康养产业园、奇幻露营基地、大小金顶观景平台、观光缆车、楚长城遗址修复等一系列的新业态项目,让自然景观与文化体验更深度融合,为广大游客带来更优质的旅游服务体验。”景区负责人介绍。
立足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需求,驿城区顺应人民群众旅游消费转型升级新趋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游客不仅可以看山、看水、看风景,更能体验文化与风土人情。
与金顶山紧密相邻的芈月山居度假驿站,以传奇历史人物芈月为核心,巧妙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为游客提供了一场穿越时空、品味乡韵的沉浸式文化体验。而文化赋能的价值不止于此,它还让芈月山居孕育出了特色鲜明的产业,其中芈玥野生干红葡萄酒与卞氏豆瓣酱成了“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芈月山居更以驻马店非遗代表性项目为主题打造非遗展馆,将存留的剪纸、捏面人、天中火龙画、皮影戏等多项优秀传统手工艺加以保护和弘扬发展,在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定制化产品的需求外,还为参观者构建起直观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空间。

芈月山居休闲度假驿站。
事实上,芈月山居的非遗实践,正是驿城区以非遗激活文旅活力的一个缩影。非遗,本就是驿城区文旅的“活态名片”。在皇家驿站非遗街区,布老虎传承人王彩红现场传授技艺,麦草画传承人以麦秸秆拼出细腻图画,八卦半手拳的刚劲表演引得掌声不断。“以前觉得非遗很远,现在在景区就能亲手做、亲眼见,特别亲切。”市民李萌表示,孩子参与制作布老虎后主动查阅历史,这正是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
驿城区还将非遗与节庆深度结合:三秋醋博园在国庆中秋期间推出古法酿醋体验活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组织全区非遗摊位集中亮相,让布艺、编织等项目从“博物馆橱窗”走进“日常生活场景”。
截至目前,驿城区已有省、市、区级非遗名录项目43项,建成非遗专题展示传习示范馆10个,认定非遗工坊11个,年均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60余场。
红绿相映 绘就全域共兴图
“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日军残忍地剖开他肚子,发现他的胃里只有没消化完的草根、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10月15日,在杨靖宇纪念馆,讲解员正为来自漯河的研学团队动情讲解,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聆听。
这座集思想性、政治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纪念馆,用400余幅历史图片、120余件珍贵文物,生动再现了杨靖宇将军“坚持真理、忠心报国、艰苦奋战、英勇献身”的一生。
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来自河南、湖北、安徽等地的参观团体络绎不绝。“我们组织党员来这里学习,就是想让大家从革命先烈的事迹中汲取力量。”驻马店某企业的党支部书记说。自免费开放以来,纪念馆年均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已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红色文化的“感染力”正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凝聚力”。
从城区的纪念馆,到乡村的村史馆,驿城区的红色记忆处处可见。在蚁蜂镇庞阁村村史馆里,1948年的煤油灯、杨玉璞用过的笔记本、记载革命故事的老照片,静静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峥嵘岁月。“每次带游客来参观,讲到杨玉璞的事迹时,大家都很感动。”村史馆讲解员说,如今的庞阁村,不仅用红色故事教育后人,还依托村史馆发展乡村旅游,不少游客看完展览后,还会在村里的农家乐吃饭、在民宿住宿,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
同样的红色印记,还藏在蚁蜂镇宋冲革命村史馆、橡林街道张家铎烈士故居、水屯镇孔繁益烈士纪念馆里。驿城区将这些红色点位串联,打造出“将军故里—革命村史馆—烈士故居”的红色旅游线路,让游客在追寻红色记忆的同时,也能走进乡村,感受新时代的乡村巨变。
“以前觉得红色旅游就是‘看展览、听故事’,现在还能在村里住民宿、吃农家饭,体验摘果子、挖野菜。”郑州游客刘先生带着孩子走完红色线路后,对“红色+乡村”的旅游体验赞不绝口。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旅游带火了乡村经济,也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蚁蜂镇的山货店,野蜂蜜、土核桃等一经上市就供不应求;家住胡庙山脚下的老孙头,把闲置的钓鱼台改成了“休闲驿站”,搭起遮阳棚、摆上桌椅,还提供茶水和简餐;金顶山脚下的芈月山居度假驿站,每天来往游客络绎不绝,城里人纷纷来此沉浸于山居生活,尽享自然之趣……红色与绿色交融,旅游与乡村互动,一幅“文旅兴、乡村富、百姓乐”的画卷正在驿城大地徐徐展开。
“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继续深化文旅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沉浸式体验、夜间经济等新业态,优化服务供给,注重文化赋能,致力将驿城区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高品质旅游目的地。”驿城区主要负责人表示。

大美驿城。
如今,行走在驿城大地,金顶山的云海翻腾,皇家驿站的灯火璀璨,乡野拾光的闲适静谧,非遗工坊的匠心独运,红色场馆的庄重肃穆,共同绘就出一幅“诗和远方”交织的生动画卷。从追求“流量”到深耕“留量”,从打造“网红”到迈向“长红”,驿城区正以自然为卷、文化为墨、产业为笔,书写着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苗 银 郑付生 张 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