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汕头10月30日消息(记者张顺鹏)在当代中国的地理图景中,粤东地区既承载着深厚的革命集体记忆,又是客家文化与潮汕文化交融汇聚的精神家园。近日,“发现最美铁路·粤东腾飞新引擎”网宣活动将镜头聚焦粤东地区,展示了由多条高铁线路构成的环线网络。铁路,作为现代性的重要象征,正以其独特的时空压缩效应,将这片土地的红色基因与文化脉络融入更广阔的国家叙事之中。
铁路不仅是便捷的交通工具,更是一种重塑历史叙事的强大力量。当列车驶入粤东,乘客所经历的不仅是简单的地理位移,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三河坝战役旧址上斑驳的工事,叶剑英故居中质朴的文物,这些静态的历史遗存在铁路带来的动态人流中被重新激活。铁路使得革命纪念地从区域性的历史地标,升华为全民共享的精神殿堂,实现了从地方记忆到国家记忆的升华。
梅龙高铁(央广网记者 张顺鹏 摄)
从更深层次来看,铁路在粤东地区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机制。它打破了地理隔阂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使客家围龙屋的建筑智慧、潮汕工夫茶的文化精髓得以跨越地域限制。这种传播并非单向的文化输出,而是通过持续的人员往来,形成了一种文化再生产的良性循环。来自四面八方的访客不仅汲取精神养分,更通过自身的解读与传播,参与着对粤东文化内涵的丰富与重构。
值得深思的是,铁路带来的现代化进程与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保护之间形成的辩证关系。在传统认知中,现代化常被视为对传统的消解。然而,在粤东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互动——铁路在引入现代文明的同时,反而强化了人们对精神根脉的追寻。当人们能够更便捷地抵达革命旧址、文化遗址时,这些场所的历史意义在现代化的语境下获得了新的诠释空间。
动车组在存车场蓄势待发(央广网发 沈思玩 摄)
从区域发展的维度审视,铁路在粤东铺设了一条精神与物质双重滋养的发展路径。它既解决了革命老区长期面临的地理隔离问题,又为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这种“交通+文化+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为类似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完全可以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进步。
粤东的实践启示我们,现代化交通网络的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物理连接。在文化自信日益重要的今天,铁路这类基础设施正在成为重构区域文化身份、强化集体记忆的重要媒介。当更多的人沿着钢轨走进粤东,他们带走的不仅是旅途记忆,更是一种对文化根脉的深切认同,这正是交通现代化最为深刻的文化意义。
汕头站(央广网记者 张顺鹏 摄)
这片土地的真正魅力,不在于它保存了多少历史遗迹,而在于它通过铁路这样的现代纽带,让历史与当代产生了有生命力的对话。在这个意义上,粤东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妥善保存,更在于能否与现代生活建立有机连接。
愿这片充满红色记忆与文化芬芳的土地,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愿铁路继续发挥其作用,让更多的人走进粤东,让红色文化与客家、潮汕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