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吉林10月31日电 近日,G334国道磐石段大力推进周边文旅产业开发建设,围绕“一主轴、三支线、一环线”的旅游规划布局,迎八方来客,构建出一条融合自然生态、红色记忆、工业遗产与地质奇观的“红色文旅长廊”。
官马溶洞。实习生 王思皓摄
官马溶洞:地质奇观与红色历史的交融
步入官马溶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渐次展开,由天然廊道相连;随处可见的石笋、钟乳石如林密布,有的如宝塔般层层叠起,有的如瀑布般垂泻而下;一条宽约5米的地下暗河悄然流淌,深不见底的河水在洞体转折处沿岩壁倾泻,形成一道清冽的小型瀑布……
官马溶洞内钟乳石景观。 实习生 王思皓摄
位于烟筒山镇粗榆水库西侧的官马溶洞于1989年开发,开发洞长2100米,是一处融合地质奇观与红色历史的AAA级景区。该景区以“山、林、洞、水”有机结合为理念,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登山、冬戏雪”的全季节旅游体验,四时探洞、民俗游乐。作为磐石官马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重要节点,官马溶洞正以“洞天福地”为主题,打造异质化旅游目的地,与周边旅游资源形成紧密联动格局。
官马溶洞内百尺泉瀑布。 实习生 王思皓摄
磐石官马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董事长徐吉介绍:“这里不仅是杨靖宇将军曾战斗学习的地方,还建设有刻着百位书法家作品的碑林与奇石广场,是为吉林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实习生 王思皓摄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红色记忆的活态传承
险峻的山势与茂密的树林、被日军破坏后又重新修复的地窨子、条件艰苦而朴素的木头屋舍……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块抗日根据地,它不仅是红色历史的生动见证,更是红色精神的活态传承。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实习生 王思皓摄
在这里,杨靖宇将军曾领导红军南满游击队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先后取得四次反“围剿”胜利,并创建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后发展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一路军;中共磐石中心县委以此为核心,先后领导磐石及周边24个县的武装斗争,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通过系统考古发掘,已发现抗联遗迹3300余处,出土文物1000余件,证实该遗址是目前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涵最丰富、功能最齐备的抗联遗址群。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地窨子遗址。实习生 王思皓摄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于2019年晋升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23年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于2025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在国家文物局与吉林省政府的共同支持下,我们将同步推进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保护与红石砬子抗联遗址公园建设。”吉林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忠实说,“未来,我们将把此处建设成为集纪念、教育、体验于一体的东北抗联精神标识地,使其成为G334沿线具有历史厚度与教育深度的红色地标。”
914三线小镇无缝钢管生产现场。图片来源:磐石钢管公司
914三线小镇:国道旁的“工业博物馆”
走进位于烟筒山镇的914三线小镇,时光仿佛倒流至“好人好马上三线”的火热年代——钢坯在辊道上缓缓输送,最终进入加热炉;高达千度的钢坯在巨大压力下被穿孔机瞬间穿透;庞大的轧机发出低沉的轰鸣,通红的管坯在轧辊间被反复挤压、延伸;冷床上刚刚完成定径的无缝钢管依次排列,从炽热的橙红色逐渐冷却为沉静的钢灰色……
这里是吉林省唯一持续经营的三线军工企业,至今仍保留完整的无缝钢管生产线。2023年被评为“省级工业旅游基地”后,小镇以“工业+文旅”为抓手,打造了“铸诚湖湿地公园”“914食堂”“914厂史馆”等多处体验节点,不仅成为工业技术的展示窗口,更成为了解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实力的生动课堂。
914三线小镇厂史馆内部陈设。实习生 王思皓摄
该小镇距离G334国道3公里,以“国道旁的三线记忆——914无缝钢管工业文旅体验区”为主题,规划建设914民宿集群、914互动综合体、914轰趴馆、914特色美食一条街等新业态产业,形成“吃穿住赏、玩购学养”全链条服务体系。其“活态生产线+沉浸式体验”模式,有效填补了G334沿线工业旅游空白,成为“自然+民俗+工业”三维旅游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914人秉持着‘国为重,家为轻’的信念,薪火相传抗联先辈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铸就了‘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底色。”磐石钢管公司文旅部副部长王雅男说,“我们小镇会继续传承发扬红色精神,将这份意志传达给更多前来参观游玩的游客们。”
914三线小镇厂史馆。图片来源:磐石钢管公司
一条路,激活一段历史;一串景,点亮一方水土。磐石市依托G334国道,将红色文化、工业遗产、自然景观有机串联,以文旅融合之笔,绘就一幅“路景协同、文旅兴镇”的生动画卷,勾勒出磐石全域红色旅游新蓝图。
未来,随着红石砬子抗联遗址公园、914三线小镇提升工程、官马溶洞综合开发的持续推进,G334国道磐石段将进一步实现从“过境游”向“停留游”,“一季游”向“四季游”的转变,成为推动区域乡村振兴、老工业基地转型的重要引擎。(实习生 王思皓)
(责编:马俊华、谢龙)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