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乌镇戏剧节的火热,再次让人们看到戏剧消费的力量。
十月的江南水乡,本应是旅游淡季,却因戏剧节而人潮涌动,门票“秒空”、民宿爆满,街头“处处皆戏”。来自全球的艺术家与观众在巷弄间穿梭,沉浸式演出、午夜朗读、即兴表演将古镇化为一座流动的剧场。乌镇的成功,不只是节庆的成功,而是以艺术为核心撬动了一整座城市的文化与消费链条。
《人民日报》日前指出,独具魅力的文化名片“越擦越亮”,城市的吸引力也就越来越强。乌镇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以文化赋能空间,让艺术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文商旅融合的潜能被不断激发。
近年来,戏剧正成为城市文旅的新增长点。从“看戏”到“入戏”,戏剧消费正从舞台走向生活场景。乌镇戏剧节带动景区餐饮、住宿、文创等业态全面增长,也推动文化消费从物质层面迈向情感共鸣。数据显示,戏剧节期间乌镇客流量较平日增长近三倍,夜间消费占比显著提升——“为一场戏住一晚”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戏剧,不再是旅程中的点缀,而成为目的地本身。
这种“从观众到参与者”的转变,也孕育出更多文旅新业态。沉浸式戏剧、古镇快闪、非遗剧场、夜游演出……让观众成为“剧中人”,延展了体验链,也拉长了消费链。更多地方正在通过“戏剧+古镇”“戏剧+非遗”“戏剧+夜游”等模式,让文化活动成为城市经济的活水。如河北廊坊的“戏剧500公里长廊”串联起“观剧—研学—消费”的文化带,成为地方文旅融合的新样本。戏剧,不再是小众艺术,而是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引擎。
戏剧产业的潜力也在创新中被不断释放。以大型沉浸剧《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为例,每天循环上演21场,从“读者视角”重述经典,形成“人人都是参与者”的共创体验。总导演王潮歌曾说,“这里不讲宝黛爱情,而是讲红楼梦与读者的故事。”这种艺术与商业兼容的模式,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范本——以戏剧为媒,连接情感、空间与消费。
从产业角度看,戏剧节的真正价值,不止于节庆经济。乌镇的独到之处在于实现了“常年滚动、持续运营”:青年竞演、驻地创作、艺术孵化,使文化活力常态化释放。相比之下,一些地方戏剧节仍停留在“热几天、冷一年”的模式,缺乏品牌延续与产业支撑。若要让戏剧节成为城市长期资产,关键在于持续内容供给与机制建设,在艺术表达与城市品牌之间形成正向循环。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发展的底气。“擦亮”文化名片,才能让城市的精神更具温度,让文旅的繁荣更有厚度。未来,如何在文化与产业之间找到平衡,在艺术与商业之间保持灵魂,将决定“戏剧经济”能走多远。
文|王琦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