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去莱芜吧,因为莱芜还有座明朝建立的古村:左家峪。
原来我有近俩月没去莱芜玩了呀,莱芜有那么多我喜欢的古山村,我咋会这么久不去莱芜尼?
来吧,这回咱们去左家峪。
【左家峪是和庄乡下辖村,原名兴隆庄,明朝中期由左姓从蒙阴县迁此建村,因村庄坐落在山峪之中,村庄三面环山,故以姓氏和环境为名,改称左家峪村。左、焦为村中两大姓氏,另有张、王、李、徐,四姓居于此。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常庄保·左家峪”;民国后左家峪村属于莱芜县石马区(亦称第六区)啬泉镇;1939年归属博山县。后又复归莱东县常庄区啬泉镇辖;1959年3月,和庄与常庄两乡合并为常庄公社,左家峪村即归属常庄公社;1984年3月归常庄办事处辖;1985年11月撤处并乡,归和庄乡管辖至今。】
章丘莱芜博山交界那片区的村落,总是这样子:一会划归莱芜,一会又分给了博山,但现在的左家峪属于咱们济南莱芜区。
这回我是打着爬山寻找石寨的幌子把老唐忽悠出来的,老唐从小在山里长大,他对乡村没兴趣,但男人嘛,都有个征服欲,爬山对他而言还是很乐意的。但是!我弄混了位置,我以为石寨是在左家峪,下车问了好几位村人,全是摇头不知。不对啊?不可能自己村里有没有山寨都不知晓吧?问的还都是上点年纪的大姨,最后赫然发觉是我搞差了,山寨在老姑峪,不在左家峪。而左家峪知名的是观音阁下穿阁而过的山水-----那就本着“搂草打兔子,啥也不落下”的宗旨,在左家峪转转,因为此时不远处的几座颇有年头的老宅院已经吸引了我。
老唐爷儿俩留车里候着,而他那拴不住的老婆又只身一人跑了。
仰头抬望高台上的石头房子,那是民国时期建的吧?五六十年代吃不上喝不上,可没心思再在尖顶处做个黑瓦小花的造型。
而眼前的这座房子是不是翻新过?四角的青砖换作了红砖。
墙根的那株红枫耀眼极了,随着气温愈来愈低,枝头上的枫叶被无情的秋风纷纷吹落,叶子铺了一地,青色、嫩黄色、金黄色、橘红色、火红色,像是打散了的一盒颜料,而那株红枫若不是时不时随风飘落几片枫叶,怎么看都像是一棵假树,实在是美得不像真树。
由红枫所在的小街向里行去,两头石头老屋林立,忽然发现前面立着一间老庙,看那厚达一米的屋墙,还有万字石窗,以及门楣上浓重历史老色调的刻花青石,无一不透露出小庙的岁数很老了。小庙也是修缮过的,只是周边没有古碑,不能获知更多的小庙故事,让人无可奈何。
庙门虽然关着,但上面悬的锁头只是挂着而已,摘下锁头推门向里看了一眼,也没敢瞧个仔细,具体供的是哪位神仙,俺也忘了。
小庙北侧不远就是那座横跨路中央的观音阁了,拱券门洞下面的通道布满了积水,大有源源不断流之不竭的架势。也不知道这些山水已经流了多久?虽则清澈,但水下的路面已长出一层滑腻腻的青苔,妄想从阁门下过去是没戏,实在无从下脚。只得左右看看两侧高台上的村居中是否有能够绕过去的巷道。
早期村子修建过程中,虽也为紧挨着,鳞次栉比,但邻里之间总会你让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随处可见以和为贵、谦逊礼让的“拐弯抹角”,巷道更是四通八达,总能走出去。
现如今可不是喽,邻里盖房能多占一寸是一寸,大门前修个高高的斜坡,直插路中央。城里也一样啊,修不了斜坡,大可以占用公共楼道----自家杂物全堆在楼道里,尤其是放臭鞋架摆鞋柜的最讨厌----搞不明白,天天出门见“邪”,事事会顺么?再就是把自家的雨伞雨衣挂在消防门框上,还有各种两轮三轮的童车也全摆在楼道,不是说门口不要放过多乱七八糟吗,因为挡财呀。财神爷来了一看就够够的,肯定不进这家门。也破坏了邻里和谐,无形之中将邻里友好关系默默地掐死了。
一时感叹,又扯远了,实在是我遇到了这样的邻居呗,只能在小文里吐槽一番过过瘾。
眼前的这些石头老宅,房顶坍塌,敞口见天,就连墙头上的杂草也由绿变了黄,只剩了几面孤零零的屋墙,向我们证明着它曾经是间屋子。
终于从逼仄的巷道里绕到了观音阁正面,但眼前的水路看得更让人头疼:水很浅,水量却不算小,小街的北向尽头应是通往了大山深处,这些水流想必也是由山里流淌出来的,咋过去呢?尝试着踩进水里,能明显地感受到水流快速地从鞋底两侧滑过去的微小动作,到对面的高台虽几步之遥,脚下的青苔还是差点把我撂倒在水里。
【观音阁的创建年代可追溯到明万历年间,现存的石碑分别为清康熙、乾隆、道光时期所立,其中《重修观音堂记》详细记载了明万年间重修过程和历史渊源。】----这是查到的资料,但观音阁周边没有看到石碑,好像是移到哪座院子里了。
面前的这座二层观音阁,大概是石阁门建于明代,上面的两间朱漆红柱黑瓦小庙重修于清代,因为朝代更迭时期也是最乱的世道,战火烽烟,民不聊生,除非是皇家保护的大庙宇,这座隐于深山乡村里的观音阁,还能保存下屋角嵌着的精美砖雕,带着刻花的柱础,很是不错了。
查的资料上说村子中心大街原为一条旧河道,每次雨季到来,便有水流经过,难道是观音阁下的这条路?资料上说1974年村人们开沟挖渠,建成一条渠上大街,夏季山水流入路下沟渠,村民们不用再脱鞋过河了-----也许大概可能就是这条街吧。
但我还有疑问,就是观音阁往北几十米,路西这户人家的院门是朝向小街的,若以前是河道,遇到下雨,这户人家如何进出呢?且这户人家的大门看着很场面:石块门框虽已经缺失,但两侧各有一块刻花的门枕石----算了,不研究了,反正我也不是专家。
绕到观音阁前面,正北方的街道也难以下脚,唯有钻进幽深未知的巷子继续前行,同时也勾起了好奇心----想去寻寻山水的源头在哪儿?
在巷子里茫然地左拐右转,又看到一户拱券顶的大门脸,依然是杂草铺满墙头,步入大院也得劈叉像螃蟹一样进去----曾经豪气的宅院如今成了啥?杂草丛生,巴巴遍地,院内也一定是长久无人居住。
一般都是北屋为正房,但在这间破败的院落里,正房好像是西屋,只是西屋和南屋一样的门板斑驳破旧,木制花格的窗户也起不到任何挡风遮寒的作用。透过门上的空洞望进去,杂物丢满地,一片狼藉。
而北面的屋子,门是老木板,上面的窗子却换了整片的玻璃,门上的锁头看着也有些锈蚀,趴在玻璃窗上看向里面,老式家具摆放有序,地面也洁净无杂物,想必这是一位爱干净的老人居住过的屋子。
查资料时搜到一位网名叫“老谷游记”的先生,于2021年9月29日发表的左家峪游记,他也曾经来过这座老院,还曾见过院子的主人:一位耄耋老太太,那天也是雨后,那时的院子还是干净的,照片里的家具也是原位。四年过去,一切都变了样,物是人非的真切体现。(以下5张照片来自“老谷游记”先生)
照片来自“老谷游记”先生
照片来自“老谷游记”先生
照片来自“老谷游记”先生
照片来自“老谷游记”先生
照片来自“老谷游记”先生
退出院子回到“中心大街”,突然听到有人说话,哟呵!老唐爷儿俩在车里按捺不住也跑了出来,看他爷儿俩“排队”小心翼翼通过“洗手盆绿植”旁边几十公分小走道的傻样,笑死我了。
他俩能从北头走过来,我就可以从南头走过去,等他俩离开这条狭窄小路,我也挤了上去。原来北头正冲着关帝庙。
同样是仅仅将锁头挂着,轻易就可以取下来推门而入。进院子略微看了一圈就退了出来。
最有趣的是关帝庙门前的“微缩趵突泉”,几个泉眼汩汩往外呼呼地吐水,旁边还有个“百脉泉”,出水量更多。
踩着几块别人摆在水里的石块进了一户废弃的院子,出来时无意间看到其中一块石头上面有新鲜的巴巴印迹,看那黄澄澄的鲜艳颜色和软儒的样子,这是刚踩上去的,我在村里转来绕去也没见着别人啊?毁咧!难不成是我?赶紧抬了右脚底再抬左脚底,我擦!!左脚踩翔了!!!回想来时路线,分析只能是在那座拱券门老院子中的招-----如果被老唐知道,准保不让我上车,铁定让我跟车后面跑回济南,没辙,赶紧“毁翔灭迹”,草里蹭、土堆里蹭,水里冲,忙活半天好歹搞干净了。要知道这是我刚买的新鞋哇!今天第一天穿它出远门,心稀碎。。。
曾有人问我,古村什么季节游访最好?要我说啊,一年四季都适宜游古村,春夏秋冬,各有各的景致,各有各的特色。只要心里有爱,阴雨天也是诗情画意;夏季虽热,但蝉鸣声听起来也不会燥;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山村的颜色都是五彩缤纷的;冬天白雪皑皑覆在屋顶和山头也会别有情趣;而春暖花开时节的山村,更是美得冒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