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清晨5点,魏民在沧州体育场内的大巴前清点物资。背包里除了徒步过程中需要的水和食物,里面还塞着3卷大号垃圾袋。大巴上十几副手套和垃圾夹码得整整齐齐——这是他带队徒步的“标配”。
自从今年7月份,魏民和徒步旅行团队的成员们发起“山野无痕”活动后,这些物品是必备的。
立规矩“带走所有垃圾”
从2016年开始,热爱跑步的魏民经常利用周末时间约上3位好友徒步。
他们在保定、张家口等地的山上沿着山路缓缓前行,累了就坐在石头上分享食物,聊生活、谈理想。山野成了他们最好的解压场。越来越多的朋友被他们分享的徒步照片吸引,主动要求加入。
2023年起,每逢周末,几十个人的队伍便会浩浩荡荡出发,奔赴保定、唐山、张家口等地。途中,他们时常与北京、天津等地的徒步队伍不期而遇。
“既然沧州这么多人喜欢徒步,不如成立一支队伍,让更多人感受自然之美,也让孩子们在徒步中练出好体魄。”魏民的提议得到很多人的响应,一支以“亲近自然、快乐徒步”为初衷的队伍成立了。
从队伍成立之初,“带走所有垃圾”就成了铁打的规矩。每位队员出发时,都会在背包里多塞一个垃圾袋,果皮、水瓶、纸巾,哪怕是一点点碎屑,都会收好,带到山下的垃圾回收站。“我们爱这片山,就不能给它增添负担。”魏民说。
一次徒步过程中,队伍行至一处陡坡,魏民看到一个孩子吃完薯片后,将包装袋扔在草丛里。
魏民立刻停下脚步,快步走到孩子身边:“你看这片山多漂亮,垃圾扔在这儿多难看,而且会污染环境,我们一起把它捡起来好不好?”孩子脸红了,赶紧捡起垃圾放进了垃圾袋里。
随着户外徒步热度飙升,魏民发现山野间的垃圾开始增多。“以前,一路上看不到几片垃圾,后来每隔几步就能看到塑料瓶、食品包装袋,甚至还有废弃的帐篷、睡袋。”魏民的语气里满是无奈。
“山野无痕,探索有度”
起初,魏民和徒步的队员们坚持做到“独善其身”,管好自己别扔垃圾。
后来看到山野间的垃圾逐渐增多,今年7月,魏民在网上定制了一些带有“山野无痕,探索有度”字样的环保袋,并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消息:“沧州探索户外之约”首发净山手提袋,在活动中,能力稍强的队员可以领取,捡拾山野塑料垃圾,徒步结束后收回,不强制,不道德绑架,全凭自愿。
那一次徒步,有五六个队员主动找魏民领取了环保袋。
看到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魏民每周带队去徒步时,都会多准备几个垃圾袋,分给大家,尽力多带一些垃圾下山。
今年国庆假期,魏民和队友们在张家口的麻田岭徒步。
到达麻田岭,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绿色的草甸上,散落着白色垃圾,塑料袋被风吹得四处飘荡,还有一次性餐具、饮料瓶、食品包装盒堆在溪流边。
“我拍的很多照片中都有垃圾。那些塑料垃圾,可能很多年都降解不了。这么美的地方,就要被垃圾毁了!”一位队员非常气愤,“我们徒步时不仅看风景、锻炼身体,还要把这些垃圾带走。”
“保护环境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支队伍的事,得让更多人明白,热爱自然就要守护自然。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魏民的提议得到了队员们的热烈响应。
一家户外品牌店的工作人员得知魏民的想法后,主动捐赠了大批结实耐用的环保垃圾袋。魏民也自掏腰包买了多副防滑手套和垃圾夹,分发给队员们。
大家还一起设计了条幅,“山野无痕,探索有度”“出门在外,垃圾随带”“带走垃圾,留下热爱”……
“叔叔,我也想捡垃圾”
再次出发徒步前的一天晚上,魏民发布了一条公告。点击发出前,他的手指在键盘上悬了几分钟,最后还是加了句“本活动纯自愿,不想参与的队友正常徒步就行,不用有压力”。
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二天集合时,20多名队员要加入“山野无痕”活动。
10岁的孙嘉熙挤到前排,接过魏民手里的垃圾夹:“叔叔,我也想捡垃圾!”旁边11岁的马振钧也举着胳膊大声说:“我力气大,能带走更多垃圾!”
孙嘉熙拿着登山杖踮脚挑下一个被风吹到树枝上的塑料袋。马振钧则拿着垃圾夹,专挑陡坡上的垃圾下手,有时候夹不稳,塑料瓶滚下去,他就追上去,直到把瓶子捡起来才罢休。
徒步队伍中,一名刚上初中的男孩,把捡来的塑料瓶踩扁了塞进垃圾袋,还特意拍了张“战利品”照片发到朋友圈:“今天捡了23个瓶子,下次要多领个袋子!”
孩子们力气小,他们捡完垃圾之后,就全部交给魏民等人。“孩子们负重前行有些困难。他们负责捡,我们负责背。”魏民说,那天的徒步路线有10多公里,走到后半程,不少队员的垃圾袋都满了。
让魏民更高兴的是,他们团队里的很多孩子在徒步过程中不仅主动捡拾垃圾,还互帮互助。
在保定易县蚕姑坨,有个年轻男子吃完泡面,随手就把泡面桶扔在路边。魏民就上前提醒对方:“泡面桶不能扔在这里,你应该自己带下山。”
男子愣了一下,脸瞬间红了,拿起泡面桶不好意思地说:“我自己带走。”
一次徒步中,其他户外团体的人以为魏民等人是景区志愿者,凑过来问:“帮我们把垃圾顺便带走,可以吗?”
魏民拒绝了他:“我们也是来徒步的,负重前行已经非常不容易,就是看着垃圾多,顺手带下山。你们应该把自己的垃圾带走。”这话让旁边几个游客红了脸,默默把手里攥着的零食袋塞进了自己的背包。
“最美风景”
10月27日,去山东青州锯齿崖徒步时,魏民带着团队成员一共捡了几十公斤垃圾。
下山的时候,魏民的背包两侧挂着4个鼓鼓囊囊的垃圾袋。虽然是秋天了,但他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滴,垃圾袋里的脏污也滴落到他的衣服上。
其他队伍的人看到他们的“战果”后,纷纷向他们竖起大拇指。
有一位从山西来的徒步爱好者特意找到他,说在网上刷到过他们捡垃圾的视频,没想到这次竟然能偶遇。“我以前也随手丢过垃圾,看你们这么坚持,觉得挺惭愧的。以后我外出不仅要看风景,也要力所能及地为保护环境做点事。”这位徒步爱好者说。
这位徒步爱好者和魏民要了一个垃圾袋,一直随着他们一起捡垃圾。
徒步结束后,来到山脚下,青州一家农家院的老板非要请魏民和队员们吃饭,表达感谢:“如果都像你们一样,我们的大山才会更漂亮,才能将更美的风景留给下一批游客。”
每次捡垃圾时,魏民总会拍两张对比照片发到网上,也会发布团队成员捡垃圾的视频。有人在网上质疑他“作秀”,魏民从不辩解,只是把照片配着文字发出去。“我们捡的不是垃圾,是对山野的敬畏。哪怕只有一个人因为这些照片不乱丢垃圾,这件事就值得做。”魏民说。
有一次下山时,一路同行的女孩主动说:“我开车了,你们的垃圾我帮着拉到县城的回收站吧。”
素不相识的人传递的善意,让魏民非常感动。“这就是我们坚持的意义,不仅要清理垃圾,更要带动更多人增强环保意识。”魏民说。
每次带队下山,看着干净的小路和草丛,魏民非常有成就感。“我们不是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想让每一个来山里的人,都能看到美丽的风景。我们也希望捡拾垃圾的行为能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魏民说。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祁晓娟 吴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