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提到著名的“散装城市”,多数人会很快想到江苏苏州、广东佛山等等——这些城市的区县经济强势、特色鲜明,下辖区县居民的“自我认同”远超过对地级市的归属感,形成了独特的“去中心化”现象。可实际上,在华中地区的湖北省,竟然也藏着这么一座“散装城市”,它虽没有苏州、佛山的经济光环,但其下辖区县对地级市的认同感却同样很弱,这座城市就是荆州。
作为湖北的历史文化名片,荆州的“名头”足够响亮。它坐落在湖北中南部、长江中游,是公认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禹划九州,始有荆州”的说法流传千年,20代楚国君主曾在此定都,“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的典故更是家喻户晓。对稍懂中国历史的人来说,“荆州”这两个字自带厚重感,可这份“历史名气”,却似乎没能转化为地级市的“凝聚力”。
如今的湖北荆州,下辖2个市辖区(荆州区、沙市区)、4个县级市(监利、石首、洪湖、松滋)和2个县(江陵县、公安县)。从行政版图上看是完整的地级市,但内部的“疏离感”却格外明显,核心原因藏在“历史渊源”与“现实困境”两大层面。
首当其冲的是“历史身份的落差”,这一点在沙市区体现得尤为突出。很多人不知道,现在作为荆州中心城区的沙市,曾是湖北的“明星城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沙市是与武汉并肩的“湖北第二大城市”,凭借“百年商埠”的底蕴和发达的轻工业,“活力28,沙市日化”的广告语传遍全国,经济实力远超当时的荆州地区。直到1994年,荆州地区与沙市市合并为新的荆州市,沙市才从“地级市”降为“市辖区”。这种“从平级到从属”的身份转变,让老沙市人心里的“沙市认同”难以磨灭,哪怕过了30多年,很多人介绍自己时仍会说“我是沙市人”,而非“我是荆州人”。
更关键的是“现实交通的割裂”,这成了下辖区县与荆州市区联系的“隐形屏障”。荆州下辖的多个县级市、县,至今仍面临“不通火车”的困境——监利、石首、洪湖、江陵、公安等区县,居民出行只能靠公路;即便已经通火车的松滋市,铁路线路也是直连宜昌,而非荆州。这种交通布局,让下辖区县居民与荆州市区的往来格外不便。久而久之,下辖区县居民更愿意向武汉、宜昌等周边大城市靠拢,与荆州市区的联系越来越淡,“荆州认同感”自然无从谈起。
这种“散装”还体现在生活细节里。荆州的区县居民,平时很少主动提及“荆州”——监利人会说自己是“监利人”,洪湖⼈会强调“我是洪湖的”,只有当外地⼈听不懂这些区县名、追问“在哪里”时,他们才会勉强补充一句“属于荆州”。甚至在旅游推荐里,荆州的景点也呈现“分散状态”:荆州区的荆州古城、沙市区的中山公园、洪湖的洪湖湿地、石首的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各自吸引游客,却很少有人会将这些景点串联成“荆州全域游”,进一步弱化了“荆州”作为整体的存在感。
其实,荆州的“散装”并非“不团结”,而是历史变迁与现实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有沙市“曾经的辉煌”带来的身份认知差异,也有交通不便导致的区域割裂。但随着近年来荆州加快交通建设(例如荆荆高铁开通)、推进全域旅游,区县与市区的联系正在慢慢加强,或许未来,“荆州人”的身份认同会逐渐超越“区县认同”。对此,你怎么看呢?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