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路鸟瞰
我的单位,就在新建路与府西街的交叉口。掐指一算,我工作已近20年。人生能有几个20年?这段从青年走向中年的旅程,其最外显的坐标,便是脚下这条每日必经的新建路。它于我,早已不是地图上一条冰冷的线段,而是脉搏,是河流,是镌刻着个人与城市共同成长印记的一卷活页史书。
近来,这本“史书”被轻轻合上,又郑重地重新打开,换上了一副崭新的封面与内页——新建路完成了为期数月的升级改造,于10月20日全线通车,以一种我既熟悉又陌生的面貌,迎接着每一位如我一般的旧相识。
说熟悉,是因它的骨架未变,依旧是纵贯太原主城区那条不可或缺的交通动脉。说陌生,却是它从头到脚,都已换上了时代的妆容。记忆中最深刻的,便是从前那略显逼仄与混乱的“空中蛛网”——各类电线、通信电缆纵横交错,在天空划出杂乱的线条,尤其在阴霾天里,总给人一种压抑之感。如今,抬头望去,天际线豁然开朗,所有管线均已入地,天空仿佛被仔细擦拭过的蓝宝石,纯净、高远。新铺的黝黑沥青路面,平整如砥,车行其上,轮胎与地面摩擦的沉稳沙沙声,取代了往日颠簸的哐当与嘈杂。资料说,这路面采用了抗滑耐磨的SMA-16沥青玛蹄脂材料,连排水标准也从一年一遇提升到了五年一遇。这“地下”的巨变,虽肉眼难见,却让人行走得无比安心,仿佛道路有了更坚实的根基。
最得人心的,是道路的拓宽与功能的重新划分。改造前,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是常态,骑车或步行,总是提心吊胆,有时还不得不与机动车争抢着方寸空间。如今,宽阔的中央机动车道为双向六车道,关键路口更增至八车道,有效疏解了拥堵。路中设有醒目的隔离护栏,护栏之外,是宽达3.5米的彩色沥青非机动车道,再往外,是更为宽敞平整的人行道,选用厚实的花岗岩面砖铺就。这种清晰的“三板两带”格局,让汽车、自行车、行人各得其所,互不干扰。秩序,在此刻具象化为一种从容不迫的流动。尤其令我称道的是那些细节:人行横道处设置了二次过街安全岛,路灯延续了迎泽大街“十一火棉桃”的典雅造型,连垃圾桶、公交站台、阻车器这些“城市家具”上,都印上了以阜城门和城西水系为原型设计的专属Logo。这已不仅是一次道路工程,更是一次对太原府城文化的挖掘与致敬,让历史记忆在日用品中悄然“活”了过来。
▲新建路新颜剪影
走在这样的路上,脚步会不自觉地放缓。目光掠过街角新添的口袋公园和复层绿化,不禁想起童年。我就读的十二中,离此不过咫尺。那时的新建路,两侧多是老旧的楼房,街道狭窄,每逢雨季,低洼处常成“汪洋”,我们这群半大孩子,曾卷起裤腿,嬉笑着蹚水而过,哪知这背后是地下管网超期“服役”数十年的艰辛。如今,工程人员动用“蛙人”清淤,将雨污水、供水、热力、电力等七类十二趟管线全部更新,彻底告别了“带病运行”的历史。这何尝不是一种成长?个人的,城市的。我从那个懵懂少年,长成在此奔波20年的职场人;而这条路,也从青涩步入成熟,从将就变为讲究。
行至府西街口,变化尤为显著。北进口新增了一条右转车道,环宇巷设置了微循环,连可变车道的启用时间,都根据早晚高峰作了精细安排。这一切的智慧与人性化考量,都是为了那句“从通行到畅行”的承诺。站在这个我一天要经过数次的街角,红绿灯交替,车流人流如织,却井然有序。我突然感到一种奇妙的连接——我的日常,与这条路的脉搏,与这座城市的呼吸,已深深交织在一起。那香槟金色的公交站台,那新设的出租车限时停靠点,那专为自行车开辟的停车区,无不在诉说着一种“全龄友好”的关怀,道路不再仅是通道,更成了“可休憩的城市客厅”。
四十不惑。行走在新铺的步道上,看棉桃造型的中华灯勾勒出阜城门的轮廓,我仿佛能听见时光流淌的声音。这条路见证了我从少年到中年,也见证了太原从一座重工业城市向着更宜居、更有温度的现代化都市蝶变。改造中,他们甚至保留了上世纪50年代的桥头堡刻字等历史元素,这种“新老共生、烟火传续”的理念,恰如人生,既要勇敢地除旧布新,向前疾行,也需懂得回望来路,珍视初心。
新建路的改造升级,于我,更像是一次中年心境的映照。它变得更宽厚,更能承载多元的需求;它根基更深,足以应对未来的风雨;它于细节处流露温情,在秩序中蕴含美感。这条走了半辈子的路,如今让我走得更加踏实,也更能品味其中绵长的意蕴。它不再只是通向办公室的路径,它本身,已成为我生命风景中,一段流动的、值得反复阅读的篇章。
作者 老 庄 本文摄影:李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