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定向太有趣了,感觉比密室逃脱还好玩。”“今天知道了海水是怎么变成盐的,大自然真神奇!”10月26日,40位来自深圳和香港两地的青少年一同参加“深港文化游踪·西贡盐田梓”活动,共同完成了一次融汇自然、历史与文化的深度体验。
此次活动是由罗湖区妇联指导,罗湖区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深港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主办的“深港少年行”手牵手成长计划中的重要一环,旨在促进深港两地青少年的文化交流,深化文化共鸣,筑牢友谊纽带,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培育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视野的青年人才。
分组开展西贡街头的探索挑战
深港青少年们化身“城市探索家”,分成八个行动小组,手持地图与任务卡,自主规划Citywalk路线,找到地标打卡点,完成指定任务后,找NPC领取终极线索。在西贡火山探知馆,少年们面对地质谜题,你查资料、我找展品,协作的默契在悄然间建立;在天后古庙,他们共同发现古建筑的精妙细节;西贡旧墟上,他们用有限的预算采购本地特色物资,学习计算汇率;而在西贡公众码头,一场与外国游客的英语采访任务,则让勇气与沟通能力在实践中悄然生长。
所有小组都顺利拿到四条线索,拼凑出集合点——原来是中午餐厅的位置,会合后,大家一起开心享用港式美食。
乘船前往离岛观看传统制盐流程
午后,海风轻拂,队员们乘船前往离岛——盐田梓。这里有香港唯一完整保留的古盐田,孩子们在当地村民志愿者的带领下,参观古老的晒盐池、储水池和卤水池,了解从引海水、日晒蒸发、到结晶成盐的整个传统制盐流程,一起热火朝天地耙盐田、测盐水密度、观察盐结晶、最后铲起雪白的盐粒。
“将海水变成盐,除了盐农的辛勤劳动,还需要阳光和海风的配合,一般要一到三个月的时间。”志愿者将晶莹的盐粒放入孩子们手心时讲解道。一位孩子感慨:“原来我们吃的每一粒盐都这么来之不易,古人太有智慧了。”
小岛上的红树林生机盎然,招潮蟹在滩涂上自在穿行,引得同学们阵阵惊呼。经询问了解,村民介绍道:“正是大片的红树林,让这里拥有安宁的港湾和良好的生态,经过红树林过滤的海水,才能产出高品质的海盐。”此刻,少年们体会到了保护滨海生态的意义。
从盐田梓窥探香港的多元包容
在盐田梓文物陈列室,客家人迁徙、垦荒、制盐的奋斗史通过老物件娓娓道来;旁边的圣若瑟天主堂,则静静诉说着西方文化在此地的传播与扎根。穿行于客家屋巷与百年教堂之间,同学们直观地感受到了中西文化在这座小岛上的碰撞与融合,对香港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夕阳西下,少年们满载着收获与回忆的渡船缓缓返航,他们已经从羞涩不语到打成一片。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深港文化游踪”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学习,更是一次情感的联结与视野的开拓,沉浸式的共同体验,为深港青少年搭建一座真诚交流的桥梁,让文化的种子与友谊的花朵,在青少年们心中扎根成长。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谢粤蕾 通讯员钱红 陈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