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在重庆渝中母城的核心腹地,有一座沉睡了800余年的老鼓楼衙署遗址,这座于2010年被发现的宋元时期高等级衙署,不仅是南宋川渝地区的军政中枢,更是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宋元山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
俯瞰老鼓楼衙署遗址。 受访单位供图
10月27日,在“老鼓楼衙署遗址——宋元山城防御体系指挥中心地位与作用学术研讨会”上,渝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遗址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稳步推进,老鼓楼衙署遗址博物馆的精彩展陈已准备就绪,即将向公众展现这座“地下史书”的非凡魅力。
揭示重庆母城衙署变迁历史
当你走进未来的老鼓楼衙署遗址博物馆,一眼就能看见那座长68.67米、宽24.4米、高约10米的南宋谯楼高台遗址,它是目前全国考古出土的规模最大的地方谯楼基址,其墙体以青砖一丁一顺或一丁两顺错缝砌筑,内部以黏土夹鹅卵石、瓦砾层层夯筑,工艺精湛,气势恢宏。
砌筑高台遗址所用的青砖。 受访单位供图
为何在800多年前的重庆城,会有一座如此宏伟的高台基址?
因为这里曾是南宋四川制置使司及重庆府衙署的威仪大门,在宋元战争的半个世纪里,无数军令政令由此发出,维系着西线战场的运转。
围绕这座核心高台,考古学家清理出宋、元、明、清各时期遗迹259处,出土器物标本9000余件,清晰地揭示了该区域自南宋以来作为政治中心的连续性与变迁过程。
也就是说,在这个遗址博物馆中,观众可以全景式地看到重庆母城行政中心的变迁过程。
在“重庆府署遗址展示区”,从南宋的房址、道路、水井、礌石堆,到元代的官式建筑与堆积大量动物骨骼的水池,再到明代的粮仓遗址,层层叠压的地层如同无字的史书,直观展现了从大宋帅府到元代宣慰司,乃至明清府署的沧桑演变。
在“巴县衙门遗址展示区”,观众则可以通过多媒体沙盘与《巴县志》等文献,了解清代巴县衙门的建筑布局与功能。
再现改变世界格局的军事中枢
老鼓楼衙署遗址博物馆的叙事核心,是其作为南宋西线战场指挥中心的辉煌与悲壮。展厅将用大量篇幅,通过沙盘模型、MG动画、幻影成像、环幕剧场等现代展陈手段,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十三世纪,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南宋王朝危在旦夕,四川制置司移驻重庆,老鼓楼衙署成为“国之西门”的统帅部。
在“江流砥柱镇三巴”单元,观众将看到四川安抚制置副使彭大雅如何力排众议、“披荆棘、冒矢石”抢筑重庆城;南宋名将余玠如何构建起以重庆母城为中心,包括钓鱼城、白帝城等“蜀中八柱”在内的山城防御体系。
这一“以城制骑”的军事创举,依托川渝险峻山水,构筑了纵深防线,将所向披靡的蒙古大军羁绊于此近半个世纪。
尤为激动人心的是“重庆会战”的呈现。
1258年,蒙哥汗亲率大军欲下重庆,直取临安,却在合州钓鱼城遭遇顽强抵抗。博物馆将还原涪州蔺市水战的惊心动魄,更将聚焦蒙哥汗殒命于钓鱼城下那改变历史的一瞬间。
打造有温度有维度的叙事空间
老鼓楼衙署遗址博物馆的展陈,并未止于宏大的历史叙事,更致力于挖掘人性的温度与文明的交融。在“天下英雄谁敌手”单元,观众将领略宋蒙双方将领的智勇与忠烈。
这里有力主筑城、知己知彼的彭大雅,有建立“藩篱三层”防御的孟珙,有治蜀十年、开创“西土中兴”的余玠,有毁家纾难、血战涪州的向士璧,更有兵败被俘、自缢殉国的“四川虓将”张珏。
同时,博物馆也以客观视角展现了蒙元一方的杰出人物:劝降保民、使钓鱼城免于屠戮的李德辉;高呼“丈夫当以死战取功名”并身先士卒的刘元礼;身受重伤仍言“侍罪行伍,死其分也”的汪德臣。
这些生动的个体故事,以及“英雄相惜”(宋将昝万寿与元将赛典赤)、“赴死保吾民”(宋将上官夔与元将杨文安)等事例,深刻揭示了战争除血腥之外,双方将士的相互学习、文化碰撞与人性闪光,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冲突中走向融合的历史进程。
为了让历史可感可触,博物馆还规划了丰富的沉浸式体验。
老鼓楼衙署遗址内发掘出土的高台遗址。受访单位供图
在高台遗址区,将通过升降帷幕、VR、AR及投影映射技术,数字化复原谯楼的修建过程与赫赫威仪,让观众“穿越”回南宋帅府。
互动区域则设有“MR投石机与礌石”“文物医生”修复游戏、“我在南宋当小兵”VR体验等,让公众在参与中理解古代战争与考古知识。
此外,博物馆更将遗址置于更广阔的时空视野,连接周边的巴县衙门、湖广会馆等历史遗存,共同构建起重庆母城变迁的完整记忆链,使其成为一座“活”的、持续讲述城市故事的文化殿堂。
从南宋的军政中枢到今日的城市文化新地标,老鼓楼衙署遗址的发掘与保护,不仅是对一段辉煌历史的重新发现,更是对重庆母城文脉的接续与传承。它等待着一场与公众的盛大相遇,以其沉厚的基址、壮阔的历史与鲜活的故事,向世界自信地展示重庆这座英雄之城的千年根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